曾潔榮
【摘要】思政是高校學生必學科目,學好思政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想覺悟,但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較為乏味,現代互聯網技術逐漸發展起來,為做好高校思政教育,互聯網技術也被應用進來。本文將從高校思政課程教學現狀入手,聯系將高校思政課程與互聯網相結合的必要性,研究互聯網+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方式。
【關鍵詞】互聯網 高校 思政課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5-0074-01
前言
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發現,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積極性并不高,多數學生認為思政課過于枯燥,盡管各大高校都加大了課程改革力度,但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為做好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有必要將互聯網技術應用進來。
一、高校思政課程教學現狀
通過研究發現,多數學生都對思政課并不感興趣,由于學生不認真聽講,老師也沒有興致講課,這樣一來就嚴重降低了教學效果。之所以會出現主要是由于高校思政課程過于系統化,理論性較強,再加上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通常是就理論講理論,沒有與學生實際狀況相聯系,使得學生不了解學習這些理論知識對自己的未來成長有什么好處,所以,多數學生都對這種授課方式產生了一定的抵觸情緒。同時,在研究中發現,多數思政教師在授課中依然采用原有授課方式,盡管有些思政教師在授課中應用了新型教學方式,如多媒體等,但這樣的方式與常規授課并沒有實質上的改變,不少高校的思政課都是上百學生一同上課,由于學生過多,導致教師與學生之間無法形成良好互動,教師為完成教學工作,只能按照計劃進行,沒有將學生是否掌握知識作為重點,這樣不僅影響了學生學習,還浪費了時間[1]。此外,在實際測評階段,多數高校所采用的測評方式均以卷面成績為主,并沒有注重個人素質,這樣一來,多數學生認為只要在考試前背一背重點就可以了,所以多數學生并沒有將思政知識學習作為重點。
二、將高校思政課程與互聯網相結合的必要性
現代社會屬于信息社會,互聯網技術十分發達,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信息,高校思政課程的開展也要與時俱進,注意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好思政教育工作。之所以將高校思政課程與互聯網相結合,主要是在于以下幾點原因:第一,新型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更具吸引力,相對于傳統教學方式來說,這種新型教學模式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理論性,強化實踐性,同時也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隨著互聯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用,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思政課程不再像以前一樣枯燥,進而增強思政課程吸引力[2]。第二,隨著高校思政課+互聯網的實現,原有教學方式會發生改變,學生不必被局限于在一個狹小的空間中,學生可以隨意選擇學校地點與時間,這樣一來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互聯網+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方式
現階段,高校思政課程正處于改革階段,為進一步強化高校思政課程教學能力,需要引入新型教學方式,由于互聯網技術較為發達,那么有必要將會互聯網與高校思政課程結合在一起,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為促進互聯網與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改革,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強化教學內容整合力度。對于思政知識來說,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學習起來相對枯燥,學生不愿學習枯燥的內容,這就需要思政教師在教學中注意結合當前案例,將有價值的信息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并將其與思政知識結合在一起,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學習這些內容的必要性,還能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并讓其參與到學習中。
第二,創新教學方式。在實際教學中,不僅要注意多媒體教學方式的利用,還要引進新型教學方式,現階段,微信社交軟件逐漸發展起來,并成為學生最喜愛的社交軟件,思政教師為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可以將思政教學內容與微信等結合在一起,通過微信群等將學生加入進來,或組建微信公共賬號,每天為學生發送有價值信息,逐步提升學生的思想覺悟。
第三,考核方式的創新。現在多數高校思政考試都是以卷面開始為主的,學生為考試過關也只是在考試前背一背重點知識,根本起不到教育學生的作用。針對這種情況,在互聯網技術的作用下,思政教師應將學生作為主體,應將學生課堂表現、社會實踐成果等作為主要評價標準,以筆試考試成績為輔,做到多種考核方式相結合[3]。
四、結束語
通過以上研究得知,現代高校思政課程教學中還存在不少問題,使得學生無法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互聯網技術逐漸發展起來,為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必要將其與互聯網技術結合在一起。本文提出了強化互聯網與高校思政課程相結合的優勢與應采取的改革措施,希望能為相關人士帶來有效參考。
參考文獻:
[1]于麗美. “互聯網+”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教學思考——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創新發展的視角[J]. 亞太教育,2016,16:129.
[2]張巍. 關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多元思考[J]. 中國校外教育,2016,30:7-9.
[3]駱敏. 關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多元思考[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2:207+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