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當前我國初中數學教學的現狀來看,教師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較為忽視,導致學生的差距較大,不利于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分層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則正是關注學生學習個體差異性的表現,因此,本文就分層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分層教學法 初中數學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7-0168-02
新課改要求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模式的改變,保證全體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學生在學習上具有個性差異性,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特征進行分層教學,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發展。以下文章就分層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進行探討。
一、對學生進行分層
分層教學法指的是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學習基礎等的不同,將學生分成幾個部分,對每部分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方法[1]。例如,教師對學生進行綜合分析,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智力發展以及學習態度等,然后將學生分成a b c三組。a組學生學習基礎扎實、學習能力較強、學習態度良好,b組學生的學習基礎良好、學習能力較強、學習態度嚴謹,c組學生學習基礎較差、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學習能力還有待提高。將學生進分層之后,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二、對教學任務進行分層
將學生進行分層之后,教師就需要根據不同層組的學生,教授不同的教學內容,布置不同的教學任務。這就是對教學內容的分層。對教學內容的分層是具有科學性的,學習基礎不夠扎實的學生在學習較難的知識點時會感覺到異常得吃力,最后會導致不僅學習效率不佳,學習積極性也會受到打擊。如果教師為學習基礎一般的學習設置較為簡單的教學任務,學生可以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習積極性得以提高,學習效率自然也會得到提高。例如,在有理數的教學中。對于c組學生,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弱,學習基礎較差。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要重點提高學生的基礎計算能力,為這部分學生打好數學基礎;b組學生的學習基礎較為扎實,學習能力較a組學生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給b組學生布置的教學任務應該要在c組學生的基礎上,適當增加難度,如多布置一些有理數的作業問題,讓學生針對今天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和提高[2];而對于a組學生,這部分學生學有余力,教師可以在b組作業的基礎上加大難度,促進a組學生思維和實踐能力的提高。這樣,每組學生都能夠在自己能力范圍內進行學習和提高,有助于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三、對教學評價進行分層
分層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要求教師在不僅要對學生和教學任務進行分層,還要求教師能夠對教學評價進行分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同組的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基礎上是存在明顯區別的,如果對于a組學生和c組學生使用同樣的標準進行教學評價和考核,對于c組學生顯然是不公平的。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評價時應該也要進行分層。對于a組學生,學校制定的考核評價標準需要適當提高,必須要求學生的考核成績超過90%才能評優,而對于c組學生,評價的標準就需要放寬,只要學生的總成績能夠超過85%就給予評優。當然,在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發展等方面也一樣,a組學生的創新標準和c組學生的創新標準需要進行區分,實踐能力的強弱評價也需要根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四、對教學考核進行分層
教學評價的分層設置必然教學學校的考核形式也要進行分層。考核分層主要要求的是,學校需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層組進行考核內容、考核目標以及考核難度等的分層設置。例如,對于c組學生,學校設置的考核內容應該以基礎知識為主,基礎知識所占比例應該為60%,實踐題型和創新題型各占20%,且難度適中或較低。而對于a組學生來說,學校設置的考核內容應該要以實踐題型和創新題型為主,基礎知識應該占30%左右即可,題目的難度要加大。這種考核設置的分層可以有效提高不同層組學生的學習自信,幫助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分層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要求教師能夠根據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基礎以及智力發展等方面的差異,對學生、教學任務、教學評價和考核等進行分層,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管彥民,張世相. 初中數學教學設計中應用差異教育的研究[J]. 現代中小學教育,2016,02:54-56.
[2]邱燁.淺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的策略[J]. 學周刊,2015,25:63.
作者簡介:
王玲玲(1986 —),女,山東省臨沂市人,工作單位:臨沂義堂中學,職務:教師,研究方向:中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