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茹吉
【摘要】本文以《探究不同濃度的酒精溶液對水蚤心率的影響》為例,探索基于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展評學習法流程和應用展評學習法取得的成效。
【關鍵詞】展評學習法 科學探究能力 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7-0174-01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學習,可以促進他們自我反思,改進探究方法,優化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水平。“展評學習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階段性成果和交流學習的平臺,有利于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品嘗探究的樂趣和成就感,為學生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筆者以《探究不同濃度的酒精溶液對水蚤心率的影響》為例,探索基于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展評學習法流程及其成效。
一、基于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展評學習法基本流程
1.設計工作單
從“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探究方案”“收集和展示數據”“分析和解釋結果”五個方面設計工作單,一方面用于記錄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現狀和通過學習之后的提高程度,另一方面也為老師選擇展示人選提供依據。
2.完成前端學習任務
基于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前端學習任務,要求在課前完成。通過閱讀、理解書本上的知識,嘗試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制定出小組認為可行的方案,記錄在工作單上。
3.展示與評價
展示與評價,是學習的核心階段,在展評中實現知識建構。
“展示”指的是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工作單,讓學生走上講臺,面對全體學生進行表述。展示的作品具有獨特性、典型性、代表性,能起到舉一反三、窺一斑而知全貌的效果。
“評價”則有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等多個方面。
學生自評:展示是再次思考和自我審視的過程,在展示的過程中,學生就會進行自評,發現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提出的問題不是一個疑問句;作出假設不是回答問題的判斷句;實驗步驟的設計條理不夠清晰等問題。
學生互評:通過傾聽其他同學的展示,提出自己存在的疑問和質疑,在不斷的交流對話過程中使思路更加清晰,同時發現設計過程中的疏漏和一些不當之處。例如:提出的問題目的是否明確;作出的假設是否是根據生活經驗或科學知識的一種推測;探究方案的設計變量是否明確,是否進行重復實驗等。
教師評價:根據要達到的目標,對學生的展評過程進行評價,保證評點、質疑的有效性。提醒學生沒有想到的問題,并適時提煉出科學探究能力的一些要點,以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的品質。例如:如何觀察水蚤心率,如何控制單一變量等。
4.整理和鞏固
在展示和評價之后,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對自己的設計進行整理和修改,以鞏固學習成果,提升探究品質。
二、應用展評學習法取得的成效
為了了解展評學習法應用的效果,筆者設計了相關的“評價指南”,以此來對比量化出學生展評前和展評后的能力。
對兩個班級的23份設計進行展評活動前和活動后打分統計如下:
“評價指南”直觀形象地呈現出展評學習法所產生的一些運用效果。
從教育思想而言,展評學習法是一種學習方法而不是教學方法,它體現了學生是學習主體的原則,真正落實了“學習是學習者自己的事情”的信條。
從教學策略而言,展評學習法使學生在整個學習活動中,始終處于學習的最高端,學生根據學習目標,進行自主梳理文本,自主發現問題,自主尋求解決的辦法,自主尋求合作伙伴,自主反思提升等,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的高峰值,相較于被動地聽老師講授,展評學習法使學生的學習主動、牢固、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