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娜+焦建平
摘 要: 本文以“需求分析理論”為指導,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對大學生英語學習需求進行了調查分析,總結了大學生英語學習需求的基本特點,并在此基礎上為大學英語教學及其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關鍵詞: 需求分析 大學英語 教學啟示
一、引言
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及大學新生英語水平的不斷提高,高校大學英語教學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要“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的教育目標。為實現此目標,繼續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學生始終是教育的主體,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和改革過程中,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校本特點和培養目標,才能制訂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和措施。為此,本文從學生視角出發,以需求分析理論為基礎,通過問卷和訪談等形式了解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大學英語教學及其改革提供思路。
二、理論依據
需求分析(need analysis)指通過內省、訪談、觀察和問卷等手段對需求進行研究的技術和方法。在外語教學領域,需求分析的重要性等同于醫生對病人開處方前的診斷(Long 2005)。它使得語言課程與不同國家、不同水平及不同目標群體學生的需求相適應成為可能,是外語課程設計和實施教學的基礎步驟,在外語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陳冰冰,2009)。基于需求分析理論的外語教學研究已有近半個世紀的歷史,最初被應用于專門用途英語領域,后來隨著教學關注點向學習需求轉移,逐漸被應用到普通英語教學領域。至今,國內外相關研究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果。其中Hutchinson和 Water的需求分析模型將需求分為目標需求和學習需求,目標需求包括必學知識、想學知識和欠缺知識,學習需求包括學習條件、學習者知識、技能、策略和學習者動機等。本文在此模型的基礎上自行設計問卷,展開調查分析。
三、調查研究
1.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對象為西北大學2014級(152人)和2015級(148人)共300名來自8個不同專業的非英語本科生,其中157人已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143人未通過或尚未參加四級考試。
2.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采用問卷和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問卷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個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專業、年級及四級考試情況;第二部分為英語學習水平評估,要求學生對自己的英語綜合能力進行評價;第三部分為英語學習需求調查,包括學習興趣、動機、期望、目標等內容,要求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真實想法回答問題。訪談內容包括英語學習最終目標,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對英語教學與課程設置的評價和建議等方面。
3.數據收集與分析
本次調查共發出300張問卷,收回有效問卷286份,有效率為96.2%。同時,利用課余時間對50位學生進行訪談。通過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獲得學生學習需求的基本情況。
首先,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目標需求。
在目標需求方面,有九成以上的學生認為在當前的社會形勢下,英語能力是大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并表示希望自己在英語學習上能有所進展或突破。調查發現,66%的學生對自己目前的總體英語水平評價為中等或一般,6%的學生認為良好,34%的學生認為較差,無人選擇優秀。學生普遍對自己的英語水平評價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聽說能力欠缺,是他們最薄弱的環節,也是他們最迫切希望提高的兩個方面。此外,雖然有60%的學生估計自己的詞匯量在4000左右,但是仍有50%左右的學生認為詞匯是英語學習的難點和重點。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學生所掌握的詞匯量中有相當一部分屬于被動詞匯,不能做到靈活運用。針對教學和課程設置,80%的學生認為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過于單一,教材范圍過窄,課程設置有待細化。在問卷和訪談中,90%的學生表示出對開設語言文化類課程的興趣,他們希望通過課程學習能夠了解更多有關西方社會的文化淵源、風土人情、社交禮儀、思維方式及處世之道。他們認為此類課程趣味性強,內容豐富,不僅有助于語言學習,還能拓寬視野,提高文化素養。同時,有85%的學生選擇語言技能類課程,尤其聽說技能訓練和詞匯是學生關注的重點。有64%的學生選擇語言應用類課程,學生迫于各種考試的壓力,希望通過此類課程的學習提高考試能力,尤其是應對一些國內外的大型英語考試。有70%的學生選擇專業英語類課程,他們希望將英語與所學專業相結合,為未來就業和滿足社會需求做準備。由此可見,學生在英語學習目標需求方面表現出一定的共性和差異。
其次,英語學習的興趣、目的和動機。
在英語學習興趣方面,有46%的學生表示對英語學習非常或比較感興趣,38%的學生表示有點感興趣,16%的學生選擇不感興趣。通過訪談發現,學生感與不感興趣的原因各有不同。有對英語語言本身感興趣的,這類學生一般語言基礎較好,而不感興趣的語言功底普遍不好,有的學生則是因為受到教師的鼓勵等。盡管如此,僅有8%的學生選擇學習興趣為其主要的英語學習動機。有42%的學生選擇了專業發展和求職需要,為了提高自身在未來就業市場的競爭力,60%的學生選擇考試需要。由此可見,工具型動機仍是影響英語學習的主要因素。另外,還有16%的學生選擇了出國需要,包括出國深造、出國旅游等。
最后,學生對大學英語教學的總體評價和期望
本科一年級和二年級分別開設了視聽說課程和翻譯、寫作技能課,82%的學生表示對課程教學比較滿意,18%表示不滿意。然而,84%的學生認為課程難度中等或一般,62%的學生認為學完大學英語課程后收獲甚微,甚至有14%的學生選擇如釋重負。他們認為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課程設置單一,只有技能類課程,無法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此外,教學設施亟待完善,教材有待拓展等也是學生關注的重點。
四、教學啟示
針對上述調查結果,為了真正強化大學英語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應該從學生需求出發,構建新的教學體系。
首先,調整教學思路,優化課程結構。
為培養優秀的復合型人才,大學英語教學目標不能僅限于語言知識和技能訓練,而應將重點放在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和專業能力的提升方面。為此,應當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和安排,建立完整的教學體系,做好長遠規劃。在課程設置方面,打破單一的課程設置局面,拓展思路,結合學生的不同需求,針對不同年級,在不同時段開設與之相適應的課程,如文化類、測試類、專業類等課程。
其次,改善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
在調查和訪談中,很多學生提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過多的知識講授忽視了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無法滿足學生交際、專業等方面的需求。因此,教學模式應由“傳授知識”型轉變為“能力培養”型,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著眼點,因材施教,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和現代化計算機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其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最后,提高教師素質,拓寬教材范圍。
雖然在調查和訪談中,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普遍較高,只有2%的學生認為教師素質有待提高,但大多數教師都是英語語言文學出身,面對不同需求的學生,教師需要不斷拓展自己的發展空間,開闊眼界,積極創新,以便更好地迎接未來的挑戰。此外,使用的教材范圍過窄也是學生反映的一個突出問題,可以通過自編或利用網絡制作電子教材等多樣的方式豐富教材的選擇。
五、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學生英語水平的不斷提高,滿足英語學習的個性化需求、社會需求、專業需求是實現外語教育目標的重要一環。只有明確了學生的學習需求,才能制訂出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案,從而更好地實施教學,做到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Long, M.Second Language Needs Analysis[M].Cam-bridge:CUP,2005.
[2]陳冰冰,王歡.國內外語需求分析研究述評[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7).
[3]倪傳斌,劉治.外語需求的特性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2):21-24.
[4]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5]Hutchinson, T.& A. Water.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 Cambridge: CUP,1987.
基金項目:西北大學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JX14025,JX1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