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倫
【摘要】師生共同發展離不開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要靠平時的互動逐步建立,互動需要對話和交流。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和發展,既要有包容的氣度,又要有改造的舉措。
【關鍵詞】和諧;師生關系;共同發展;包容;改造
我曾經在班上布置了一道作文題:小議“知足常樂”。要求學生當場寫作,按時交上。然而臨交作業的時候,卻有一位蔣姓同學“抗命”,一時令我非常不悅。本想訓導幾句,鎮靜了一會兒,終究打消了這樣的念頭,于是和顏悅色地查問,才知他感興趣的是歷史,尤其喜看探究歷史謎底一類的書,自覺語文沒有歷史有趣,直言厭煩命題作文的寫作,為此還搬出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便是以前也很少寫作文,更遑論交作文了。
這個問題看來一時解決不了,但不能不解決,也應該有解決的辦法,關鍵是要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對了,那就從研討歷史問題入手。我想起了前不久的一次語文課講到了“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的故事,當時一時起興,就講了曹丕稱魏帝,追謚其父曹操為“武帝”,而曹丕的謚號則為“文帝”,這和以前的做法相悖(過去都是“文”在前,“武”在后。比如周王朝的開國君王姬發自己的謚號是“武王”,而他父親姬昌為“文王”;西漢王朝也是先有“漢文帝”,后有“漢武帝”),表明了曹丕的野心。當時這位蔣同學表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文”與“武”的謚號,是根據帝王一生的功過做出的蓋棺論定。比如“文”,有“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等;而“武”,則有“威強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等。“漢武帝”的“武”,就是取“威強敵德曰武”之意,意為威嚴,堅強,明智,仁德。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而曹操被追謚“魏武帝”,其“武”是“克定禍亂”之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曹丕追謚其父曹操為“武”并沒有錯,何況曹丕是魏國的開國皇帝,文才也不錯,用“文”來評定是理所當然的了,只是以前的習慣都是“文”在前,“武”在后,因而引起人們對曹丕這種做法的不以為然。
對于這樣的“爭辯”,我當時給予了肯定與鼓勵,因為我對歷史研究本有興味。此時我突然就產生這樣的想法:何不就此讓蔣同學對這個“爭辯”寫一篇作文。盡管同先前的作文題目不一樣,但寫作目的是相同的:即對有些題目可以兩可或多元判定的作文,本可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例如認可“知足常樂”的,可以寫出諸多理由,不同意它的,同樣也能說出不少道理,關鍵是能自圓其說,當然最好是兩者兼而有之——“知足有樂有不樂”,如此方能體現其中的辯證性。于是我對蔣同學說,是否可以寫一篇以“‘文‘武之辨”為題的作文?蔣生欣然接受,洋洋灑灑地寫了一篇一千多字的文章,談了自己對此的認識。雖寫得頗為精彩,但也有失之武斷的不足。對此,我又與他進行了深入探討,指出作為一篇有思辨性的文章,說理應盡可能地辯證。蔣生采納了我的意見,對作文又做了修改:“雖對有人認為曹丕追謚其父曹操為‘武說明了曹丕野心的說法并不完全贊同,不過就‘經緯天地曰文而論,曹丕稱‘文帝確是勉為其難。就如周武王之于周文王——周王朝的建立得之于周文王的奠定基礎;同理,曹丕的功業也是建立在其父曹操的基礎之上,盡管在此基礎上有所進步,終是錦上添花。用‘克定禍亂曰武來評判曹操固然不錯,但用‘經緯天地曰文的標準來衡量曹丕,似乎有點過頭。當然,曹丕的謚號還只是不達標而已,相比有些帝王的名不副實的裁定,曹丕的謚號稱‘文還勉強說得過去。”文章經過如此的修正,少了點“強詞奪理”,多了點入情入理。
經過此次的“風波”,我和蔣生的接觸多了起來。在上語文課的時候,遇到有關歷史知識和背景的介紹,我有意請他來解答,如果有不足或者錯誤,我再作補充和糾正。在平時與他就某些歷史之謎探討的進程中,我深感“教學相長”的有理。比如有些歷史之謎我是清楚的,因而能夠說出一點看法和體會,而有些則比較模糊,甚至一無所知,蔣生陳述他的探究正好彌補了我的不足,促使著我不斷開拓新的讀書領域。當然,我在稱贊他對歷史學科好學不倦的同時,也不忘要求他能把這種鉆研精神擴展至語文學科乃至其他學科。如此的“教學相長”,促進師生共同發展,而這樣的發展得益于和諧的師生關系。
對此余有感焉,師生共同發展離不開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要靠平時的互動逐步建立,互動很多時候需要對話和交流。這種對話和交流,當然不應只是教師單方面的訓導,而應是師生雙方的交談、探討甚至爭辯。這時是否達成了共識已然不重要,重要的是因此增進了相互志趣的了解,拉近了雙方情感的距離。對話和交流的基礎是平等和民主,特別是教師要尊重學生,把學生當作朋友看待,對于學生的堅持己見應持寬容的態度,不能以任何形式嘲笑學生的無知幼稚。本來,幫助學生走出學業上的困境,或引領學生攀登學業上的高峰,正是教師的職責,更何況教師也能從學生那里得到文化知識的反哺。擁有與人為善的胸襟,才能在具體的對話交流過程中釀造自由平和的氣氛。
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和發展要求教師不僅具有包容學生的學習態度、習慣、方式和觀念的氣度,而且要有因時、因地以及因人而異地改造學生的不良學習態度、習慣、方式和觀念的舉措。如果說包容學生的學習態度、習慣、方式和觀念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話,那么因時、因地以及因人而異地改造學生的不良學習態度、習慣、方式和觀念的舉措就是以教師為主導,兩者不可偏廢,至于前后、主次的調整應視具體情形而定。當然,包容也好,改造也好,都是以教師不為自己謀得私利作前提,如此方能得到學生的認同。
和諧師生關系中的教師主導作用,一方面體現在師生對話交流過程當中,教師能夠把控方向,同時對話交流又要有引導性。隨著對話交流的深入,學生有時把握不住問題的實質,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或解說,或指示學生可從哪個方向、什么渠道入手,將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地引入新的領域、新的高度;另一方面體現在師生對話交流過程當中,教師要有應該達成的目標,即通過對話交流,逐步轉變學生對于學科的偏見,促使學生對學科產生興趣并喜愛。需要指出的是,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和喜愛,有時是從對教師的欣賞開始的。
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也是教育的資源。師生共同發展本質上說是一種對話、溝通、合作和反哺的活動。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這種對話、溝通、合作和反哺的產物,既能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又能促進教師有效教學。相信和諧的師生關系能夠促進師生共同發展,它是教師應該擁有的一種教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