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鳳
摘要:伴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互聯網在企業財務管理系統中的普及,能夠熟練掌握會計電算化系統操作的會計從業人員深受企業的追捧,同時具備較高素質的網絡復合型會計人才極度短缺,本文針對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不足與社會復合型人才需求旺盛之間的矛盾,試從調整課程結構、創新教學方法等角度提出優化和改革高校會計電算化教學模式的優化與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會計電算化 教學模式優化 實踐教學
一、國內高校的會計電算化教學現狀
(一)會計電算化教學課程安排不夠合理
當前國內高校也普遍采用“理論教學+模擬實踐”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工作,但是在理論教學和模擬實踐的課程比例設置上不甚合理, 比較常見的有兩種情況:理論教學的學時安排是實踐課程的2倍或者更多,一個學期下來,實踐課程的授課時間平均僅為20課時,且實踐課程都安排在理論課程之后的某一個比較集中的時間段,無法做到邊講邊練,學生在上實踐課時很難將之與理論教學很好地聯系起來,教師在電算化的教學上也只限于固定資產、工資和簡單的財務報表等常規模塊,學生在實踐操作不足的情況下不能很好地學以致用,所學知識達不到企業的實際要求;將實踐課程的課時安排極大化,理論課程則安排很少,重實踐輕理論,學生對財務會計學和企業經營方面的原理理解不深,只懂財務軟件操作,只為完成老師布置的教學考核目標而不懂得靈活處理企業錯綜復雜的會計業務;以上兩種情況都不利于培養同時具備良好理論水平和實際業務能力的企業所需的高級會計人才。
(二)教學方法相對落后
多媒體教學演示法是目前很多高校會計電算化施教中主要采用的教學手段,其主要特點是教師主導整個課堂,以PPT的形式講授會計理論知識和演示電算化軟件的實際操作步驟,學生被動受教,在教師根據教學計劃進行的講解和演示下學生通過死記硬背可以記住一些實操案例的操作步驟從而通過考試,但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思考,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訓課程教學中往往重視會計核算,且大多抽取企業某一個會計月份的數據進行驗證然后形成財務報表,不涉及跨年度賬目處理,忽略了綜合運用。此外,近年來高校普遍引進了具備“教學+實戰”綜合功能的ERP沙盤模擬教學法,但只有很少比例的教師能夠將之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因為對于這種新型的復合型教學方法很多教師也是在學習中摸索,并不能熟練運用,從而導致教學方法單一,欠缺綜合運用教學。
(三)校內實訓實驗室設施不健全,校外實習基地合作流于形式
當前高校在實訓基地的建設方面主要分成兩個部分:校內建設會計電算化實訓模擬實驗室+校外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打造實習基地,但很多高校由于受到經費和場地等諸多因素制約,校內實訓模擬實驗室內的硬件和軟件等配套設施很難齊全,滿足不了眾多學生實訓的要求,此外,實驗室內的教學軟件種類不多,安裝的軟件大多是金蝶、用友等企業常用財務軟件的單機演示版本,不能隨著會計準則的更新而升級換代。還有高校沒有校外實習基地,有實習基地的高校跟企業締造一個松散的協議聯盟,加上會計崗位涉及到企業的一些商業機密,學生進入這些企業實習接觸不到會計核心崗位的內容,學生去企業實習變成走過場,實訓效果不佳。
(四)教師缺乏企業電算化實踐經驗
由于會計電算化 “理論+實踐操作” 的復合屬性,要求電算化教師除了具備扎實的財務會計理論功底之外還應該兼有系統的財務軟件操作技能,而目前高校從事會計電算化教學工作的教師大部分為學校原有的會計學老師和畢業后新入崗的碩士或者博士,他們有基本的財務理論基礎和教學技能,卻大都沒有在企業的財務會計崗位一線長期任職的經歷,能達到“雙師型”標準的教師比例很低,在電算化教學中過多依靠教材和一些可能脫離企業實際情況的案例,在實訓教學方面只能邊學邊教,缺乏融會貫通的專業能力,教學質量不高。
二、高校會計電算化教學模式優化措施
(一)調整課程結構,兼顧理論和實踐教學
多方研究結果顯示,當理論教學和實踐課程學時比例為1:2時學生既可以很好地掌握會計理論知識又可以提高自身的實際操作能力,教師可按照上述比例來安排教學,同時理論教學和實踐課程應該穿插進行,學生在學習財務會計理論知識及時通過實踐練習進行鞏固;而且軟件實踐練習應該盡可能地結合企業實際的工作情況,重視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專業素質培養,“由易到難、由淺入深”,使學生實現從基本技能—職業技能——崗位綜合運用的能力提升,力求畢業生進入企業后能夠很快滿足崗位要求。此外,高校可以針對財務會計設置靈活度更高的模塊化教學課程,將不同的會計崗位分成不同模塊,在學校的指導下學生可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靈活的組合,體現會計電算化教學的彈性化和職業屬性。
(二)創新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高校教師應該與時俱進,課堂中多引進一些新穎、高效的教學方法,用啟發、互動、活躍的教學理念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比如運用“互動式”的案例教學法,將會計原理和概念融入到具體的案例中,使學生參與討論,營造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進入到具體的教學情境;也可以使用“小組討論法”,布置課后任務,讓學生在課后自由組隊合作完成,在下次課堂上展示成果、激烈討論、交流提升;還可以運用分層教學法等等新穎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意識從“要我學習”轉變為“我要學習”。在實踐教學中增加編制企業跨年度的財務報表的練習,提升學生綜合、靈活運用財務知識的能力,此外應加強教師的ERP沙盤模擬教學操作能力,讓這一先進的綜合體驗式教學方法真正應用到會計電算化的實際教學中,服務于學生。
(三)加強校內實訓實驗室和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
高校應加大校內實訓模擬實驗室的設備和軟件投入以滿足學生對會計電算化模擬實訓的需要,比如適當增加實驗室電腦的數量從而解決學生實訓模擬時電腦不夠用的情況,根據高校自身情況對財務軟件的組成進行調整;在擁有金蝶、用友等大型財務軟件的基礎上增加金算盤、速達等中小企業常用的財務軟件,學生實訓過程中可以使用同一個案例在不同的財務軟件上進行驗證。鑒于會計崗位的敏感性,高校可以跟眾多企業共同成立會計方面的獨立學院,共同打造多個校外實習基地;同時在企業與學生雙方相互認可的前提下可以簽訂就業意向書,學生畢業后可直接進入企業工作,增加學生定向培養的比例,讓更多學生可以真正進入到企業實質性的會計崗位工作,提升職業技能和綜合能力。
(四)提升高校教師實訓教學技能
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提升教師的實訓教學技能:豐富教師結構。從企事業單位引進適量的具有豐富的財務會計一線從業經驗的教師,這些教師實踐經驗豐富,既可以滿足電算化實訓教學的要求,又可以通過跟其他教師交流解決他們的一些疑問,提升其他教師的實訓教學水平;加強教師教學技能培訓。不定期聘請具備豐富財務會計管理和實踐技能的培訓老師對高校的電算化教師進行實訓教學技能培訓,培訓之前教師可以將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疑問列出清單,在培訓期間可以專門安排部分時間進行疑難解答,逐步彌補教師在實訓教學上的不足;安排教師去企業進行實地學習。實踐是最好的老師,高校為教師創造企業一線實踐的機會,教師有機會接觸現財務會計崗位,零距離接觸最真實的企業案例,在實踐中將知識融會貫通,解決書本疑難問題,對提升教師的教學技能大有裨益。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企業對會計電算化專業人才需求量越來越大,技能要求越來越全面,高校應該順應形勢,在了解當前企業實際需求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會計電算化課程結構,創新教學方法,重視校內電算化實訓實驗室和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引進更多“雙師型”教師的同時大力培養現有會計電算化教師的實訓教學水平,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培養更多滿足企業實際需求的優秀財務會計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許存興,程書強.運用ERP沙盤模擬促進會計實訓教學改革[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1
[2]郝雅琴.高職院校會計學專業課程教學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
[3]馬云平,邵華清,楊守杰.關于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對外經貿,2012
[4]孫乃娟.地方高校經管類實訓課教學模式改革的推進路徑[J].黑龍江教育,2016
[5]彭俊英,劉澤華.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課程教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