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紅
摘要:生活中有數學,數學中有生活,數學不能遠離生活,不能脫離現實;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把抽象陌生的數學變成具體的感受和體驗,增加實際體驗,讓數學知識生活化。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新課程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3-0069-01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給我們提出了新的理念,像: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生活中有數學,數學中有生活;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提倡探究式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必須掌握這些新理念,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的編排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活動。
1.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新課標中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認知心理學關于學習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學習主動性的本質是認識主體的主動建構。只有當認識主體意識到是其自身在影響和決定學習成敗的時候,生動建構才有可能實現。從認識論意義上看,知識總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動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將認識主體置于飽含吸引力和內驅力的問題情境中學習,才能促進認識主體的主動發展。
鑒此,教師必須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有效地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使其學習的內部動機從好奇逐步升華為興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教師就教學內容設計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適應性和開放性的情境性問題,并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指導,通過精心設置支架,巧妙地將學習目標任務置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產生認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認知沖突,從而促成對新知識意義的建構。因此,在創造性的數學教學中,師生雙方都應成為教學的主體。在一節數學課的開始,教師若能善于結合實際出發,巧妙地設置懸念性問題,將學生置身于"問題解決"中去,就可以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吸引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發現,這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加強學習材料的實用性
我們首先要搞清一個問題,就是學生為什么要來到課堂上學習數學?這個問題似乎淺顯,卻值得我們思考。小孩子學習數學無非是為了用,為了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為了長大后能在社會上生存。因此,我們的數學不能遠離生活,不能脫離現實。這就要求我們在備每一節課前都要想到這些知識與哪些實際例子有聯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盡量做到能在實際情境中融入數學知識的,就不干巴巴地講;有學生熟知的喜聞樂見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題;能動手操作發現學習的,就不灌輸,不包辦代替;有模仿再現實際應用的練習,就引進課堂,與書本練習題配合使用。總之,"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3.模擬實際情境,增加實際體驗
翻開數學新教材,映入眼簾的是五顏六色的圖畫,生動有趣的故事,憨態可掬的動物,深受歡迎的卡通,這不僅僅給枯燥的數學賦予了生命,更為我們教師的教學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材為我們小學數學教育者提供了這樣許許多多的情景圖,實質上是編者把他對人生的理解、對現實的看法,轉化到書本上以圖的形式來展示,并不是要廣大教師局限在圖中,必須看圖、用圖、講圖。我在實際教學中感到,教師拿著實物走進教室,動口、動手創設一個個比較真實的情境,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學生能更快地進入學習角色,能產生更大的學習興趣,能有更具體的感受和體驗。我經常根據書上的圖找來實物、圖片、自做動物頭飾、編寫童話故事等,領著學生動手、動口,模擬表演來親自創設情境,使數學知識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粗到細、由局部到整體,學會了觀察的方法。
4.教學反思
數學新課程標準提出我們必須實施開放式教學,讓學生自主、綜合性地學習,讓學生有更大的學習空間和更多的思考余地。在開放式教學中,我們不要把過多的注意力只集中在學生的主動學習上,而忽視了對學生參與學習的深度的把握,特別是忽略了對學生參與的實際可能性的分析,不要以為只要給學生開放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暢所欲言,學生就會主動地掌握知識,我們不要忘記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扮演的"幫助者、指導者"的角色。教師在課堂上是應該放開手腳,但當點撥時還需點撥,當講授處還需講授。開放式的教學不等同于放羊式教學,更不等同于放任自流。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但它并不是學習探究的唯一組織形式,小組合作學習也不能排斥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獨立操作。我們教師也不能機械地理解為每節課都要搞小組合作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在關鍵環節適時、適度、適量地合理運用合作學習方式、設置合作學習問題,讓每一位學生能真正在小組合作中"學有所思,思有所為,為有所獲",值得我們教師深思。
新課程是一種新的理念,需要實踐和探索,我們應拋棄形式主義,積極吸取先進的課改成果,投身新課改的浪潮中,讓自己的課堂教學在反思中提高,在實踐中成長,數學課堂一定會煥發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