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率市場化是我國金融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在我國商業銀行的盈利模式中,存貸息差收入占了很高的比重,利率市場化勢必會對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和盈利模式產生一定的沖擊,在利率市場改革快速推進的背景下,商業銀行如何應對利率市場化改革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梳理了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分析了利率市場改革對商業銀行的沖擊,最后,針對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了合理性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業銀行 利率市場化 改革措施
一、引言
利率是資金的價格,利率市場化是指資本市場上的利率水平由市場供求來決定。即將利率的決定權交給金融機構,由其根據所面臨的市場狀況和走向,自主決定利率,最終形成以中央銀行利率為基礎,由市場供求決定銀行存貸款利率的利率形成機制。中國利率市場化的總體思路是先在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的利率市場化,然后再推動存貸款利率市場化,整體上為先貸款,后存款;先外幣,后本幣;先長期、大額,再短期、小額。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主要分為如下幾個階段:1996年,我國放開了同業拆借利率;2004年以前,分幾步放開國內外幣存貸款利率;2004年10月,貸款上浮取消封頂,下浮的幅度為基準利率的0.9倍,存款利率實行下浮制度,實現了“放開下限,管住上限”的既定目標;2012年6月,人民銀行下調了了存款基準利率;2013年7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的管制被全面放開;2014年11月,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其他各檔次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相應調整,并對基準利率期限檔次作適當簡并;自2015年10月24日起,央行對我國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
雖然目前央行已經放開了存貸款利率管制,但是我國現階段并未實現真正的利率市場化。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從體制方面看,央行的窗口指導依然使商業銀行尤其是大行沒有足夠的自主經營權,考慮當前金融市場的狀況,四大行仍將存款利率固定在統一水平,其他銀行受資本約束不可能立即開展大規模高息攬存,當前的存款市場處于寡頭合謀壟斷狀態,競爭將是緩慢體現的過程??紤]前述情況以及當前經濟增長下滑,投資萎靡、利率下行的國內經濟現狀,雖然當前我國存貸款利率管制已經放開,但商業銀行離在資金價格形成機制市場化的情形下自主經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商業銀行自身的微觀層面去考量,其業務結構仍然存在缺陷,賺利差的主要盈利模式也未完全轉變,所以并不能適應現階段的利率市場化?;诠P者的研究,縱觀國外發達金融市場體系,利率市場化是大勢所趨,而商業銀行作為利率形成機制中最主要的參與者,積極改變自身以往經營模式,積極適應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沖擊勢在必行。
二、利率市場化改革對商業銀行的沖擊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結果,在2012年前我國商業銀行利潤中利差收入占了約80%,商業銀行平均凈息差2.7%。自2012年起,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提速,商業銀行的凈息差收入和利潤增長率逐年放緩。2015年一季度四大行的利潤增速沒有一家超過2%。2016年上半年整體來看,銀行業上半年由于量價下行趨勢未變,資產質量壓力不減,凈利潤增速仍未見起色。銀行規模增速回落導致息差下行,但收窄幅度趨緩。毫無疑問未來凈息差收窄仍是大勢所趨,銀行靠利息存貸差坐收體制紅利的盈利模式已經難以為繼。
綜合考慮當前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現狀,利率市場對商業銀行業務的沖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利率市場化導致我國商業銀行競爭加劇、利潤下降,加大了商業銀行的競爭壓力和經營壓力,銀行的經營成本和風險均上升。在我國傳統上以間接融資為主的社會中,商業銀行憑借廣泛的網點布局、資金的絕對安全性等優勢,吸納了大量社會存款,掌握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并且由于存貸款利率管制,商業銀行低息吸納存款,并選擇以較高的利差進行放貸。銀行在維持基本存貸利差條件下,為了獲取較高的利潤,選擇控制存、貸款利率上限和下限的方式得到了廣泛利用。但是現在的利率管制已經放開,一旦市場利率上行或金融牌照的放開導致金融機構之間存款與貸款的競爭加劇,銀行利潤就會因此而下降,對于傳統業務單一、以存貸利差收入為主要利潤來源的商業銀行來說,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第二,商業銀行傳統的業務結構和客戶結構不能適應利率市場化的發展。我國商業銀行在經驗上往往以存貸款業務為核心,利息收入為其主要的利潤來源,并且在業務發展上依賴國有企業等大中型公司客戶,這導致商業銀行客戶結構、業務結構、信貸投向嚴重“同質化”。利率形成機制一旦市場化,各類金融機構必然通過不同的利率在市場上搶奪客戶,傳統的業務結構和客戶結構會受到較大的沖擊。
第三,銀行管控風險的能力和自主議價定價能力亟待提高。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以服務國有企業等大中型客戶為主,國企由于其深厚的國有背景,往往不要求商業銀行在風險掌控、項目收益判斷等方面做太多的工作,但利率市場化改革后,市場化的定價要求收益與風險相匹配,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做出一定的風險判斷,依據風險自主做出決策、自主定價,同時還加大了存貸款利差長短期波動幅度不一致的風險,因此,銀行管控風險的能力和自主議價定價能力亟待提高。
三、對策
以上的種種沖擊迫使體量龐大的商業銀行必須進行轉型,積極研究如何應對利率市場化的沖擊。針對以上的分析并結合相關研究成果,筆者主要提出以下幾點對策:
第一,商業銀行客戶結構力求均衡化,在保持原有客戶群體的同時,不斷提高中小微企業和高凈值客戶的業務比例,中小企業往往是風險與活力并存的,加大針對中小微企業和高附加值行業的信貸投放,一方面能促進業務轉型提高凈息差水平,另一方面也符合國家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商業銀行所面臨的對客戶資源的競爭將日趨激烈,商業銀行在提供靈活多樣服務、多元的金融產品的同時,一定要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專業服務,以綜合服務水平的提升來吸引客戶,促進客戶忠誠度的提升,消除利率市場化的不利影響。
第二,加快金融創新的步伐,擴大中間業務和產品創新范圍。金融創新是通過豐富的金融產品和業務線條,提升銀行的非息收入占比,主要是大力開展表外業務和中間業務,充分發揮銀行資產規模、營業網絡、技術設施、社會聲譽等方面的優勢,大力發展投資銀行、資產管理等收益水平較高的業務。同時,在政策允許和風險可控的條件下,充分發揮銀行渠道優勢,與證券、基金、信托、保險等機構合作開發能夠滿足不同客戶不同層面需求的金融產品,豐富商業銀行的業務線條,拓寬利潤來源。
第三,提升資產負債管理水平,提升綜合經營能力。在資產業務方面,商業銀行要逐步降低其批發信貸業務所占比例,大力發展個性化的零售貸款業務,以緩解貸款利率下行壓力,即根據客戶的特點,設計具有針對性的產品,完善零售貸款業務經營機制。提升資產負債的管理水平,依靠價值判斷和市場判斷獲取超額市場收益,真正做到以客戶需求為中心,風險和收益相匹配,提升非息收入并更好地應對利息收入下滑的現狀。
第四,加強風險意識。任何市場化的加深無疑伴隨著競爭程度的愈加激烈,利率市場化該更的推進增加了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中所面臨的復雜性。銀行不能再只關注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還應同時關注利率風險,完成利率風險控制管理體系。銀行要客服信貸沖動和盲目,做好風險與收益的匹配,考慮完備資金安排,力求收益能夠覆蓋風險。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國一直以來漸進式改革的大背景下,任何一項改革都不能急于求成,我國商業銀行是伴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的,其一舉一動都會牽動我國實體經濟的各行各業,事關重大,因此商業銀行在應對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過程中,要加強研究、謹慎推進,不可盲目照搬發達國家既有的經營模式,要真正探索出符合我國國情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模式和社會角色定位。
參考文獻
[1]張偉芹.淺議利率市場化下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的發展[J]金融天地,2011(6).
[2]吳佳龍.利率市場化下國有商業銀行面對的挑戰及對策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3.
[3]李俊燕.利率市場化改革對商業銀行的影響[J].河北金融,2013(12).
[4]楊偉剛.淺析利率市場化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金融視界,2014(1).
[5]李宏瑾.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挑戰及應對[J].國際金融研究,2015(2)
作者簡介:賓梓吟(2000-),女,漢族,湖南衡陽人,就讀于長沙市南雅中學,高中在讀,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