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瑩
(武昌工學院)
【摘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會面臨著各種內外部條件的限制,和相關政策法規的約束,企業憑借有限的資源獲取最大的收益,實現企業的經濟利益,這個過程中,就會面臨政策、市場、法律、財務等各方面的風險。其中,財務風險是最常見的一類。企業必須要進行財務風險分析,盡早識別和防范各類財務風險,才能保證企業持續穩定的經營。
【關鍵詞】財務風險 風險分析 風險防范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生產經營,隨著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企業會面臨政治環境、法律環境、市場環境、稅收環境等系列外部環境因素,同時受到企業內部資源狀況、財務條件等限制,企業必須樹立科學的財務風險管理觀念,建立財務風險防范機制,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及時有效的防范和控制財務風險。
一、企業財務風險原因分析
(一)企業外部原因
1、政策因素
我國市場經濟處于發展階段,社會制度、法律和社會政策也在不斷的更新和完善中,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受到這些政策的影響,也在不斷的變換著這些活動的效益,這對企業的戰略實施、資金規劃都帶來印象,可能導致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投入產出偏離預期。企業在進行財務分析時,要充分考慮政策因素帶來的影響。
2、市場因素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價格變化、利率變化、市場供需條件變化、企業市場地位的變化及經濟周期的產生和消滅都對企業的財務運作帶來風險。這些市場因素具有突發性和偶然性,企業容易受到重創,影響企業的正常財務活動和生產經營活動,引發財務風險。
3、不可抗力因素
自然災害、戰爭、疾病、環境污染等不可抗力因素由于無法預知且難以避免,實際發生時不僅會給企業財務造成嚴重損失,也會對企業的長期持續穩定發展帶來致命影響。企業在財務分析時,就要考慮到這類因素,做好應對機制,確保實際發生時企業能平穩度過。
(二)企業內部原因
1、財務風險管理意識不足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很多企業領導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擴大再生產、占領市場份額上,僅將財務看做記賬的工具,不重視財務管理工作,財務風險管理意識薄弱。這種不重視導致企業的會計工作基礎薄弱,會計操作不規范、資料不完整,進而影響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并且,由于企業缺乏對財務數據的分析,難以發現企業籌資、投資、生產經營中存在的財務風險,實際發生時不能及時應對處理,導致企業的財務損失。
2、財務管理基礎薄弱
企業財務管理基礎薄弱,營運無考核、物耗無定額、費用支出無標準等情況,導致企業費用支出不受控、經濟效益低下、資產損失嚴重,影響企業的成本效益。同時,企業財務管理人員素質偏低,財務核算不準確,會計信息失真,也使得企業在進行決策時缺乏合理可依的數據支撐,導致決策失誤,影響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生產經營活動。
3、財務內控制度不健全
企業財務內控制度是企業內控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重要手段。一些企業由于缺乏財務內控制度,不相容崗位未能分離,重要事項沒有建立授權審批制度,缺乏監管機制,這種“人治”的狀態一方面導致員工的操作風險和舞弊嫌疑,使得財務信息失真;另一反面也容易出現管理層凌駕于制度之上,這種管理層舞弊更容易產生財務風險,并損害股東權益。
二、企業財務風險的防范
企業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措施和方法,防范和控制財務風險。
(一)增強財務風險管理意識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樹立風險管理意識,在風險實際發生時才能及時應對。企業管理層和財務人員要加強對會計工作的認識,不僅將會計作為核算的手段,也要將其作為風險分析和防范的重要手段。在會計核算工作基礎上,要加強財務分析,并將控制財務風險作為一項經營活動全過程、企業全員參與的重點工作,在企業內部樹立全面的財務風險管理意識。
(二)加強會計基礎工作
做好企業的各項基礎工作,制定物料消耗定額、費用支出標準等各類標準,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的基礎,做到財務管理有理有據,提高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加強對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的管理,在資料查詢和外部審計時能及時準確的提供。同時,提高財務人員的業務素質,財務人員是財務管理的重要因素。財務人員不僅要掌握財務管理知識,還要了解生產經營情況,并不斷學習提升,了解最新的會計政策和稅收政策,并能根據市場條件變化從財務角度提出合理的建議,對企業生產經營決策提供依據。最后,提高信息化程度,通過信息化手段加強會計基礎工作,減少財務人員的操作風險,并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財務信息的準確性和及時性,有利于管理人員作出決策。
(三)健全財務內部控制制度
建立財務內部控制制度,一方面要全面梳理企業財務管理流程,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各類財務風險進行評估分析,識別相應的風險點,并針對風險點提出關鍵控制措施,在風險尚未發生時防患于未然。同時,通過建立內部控制制度,固化梳理優化的業務流程,規范業務人員的日常操作。另一方面,要完善組織機構,建立評估考核監督機制。要對不相容崗位進行分離,從制度設計上防止舞弊行為的發生;要對財務人員和關鍵崗位業務人員的行為進行監控,防止出現不履行制度、逾矩的行為,并形成評估考核報告,建立獎懲機制,確保內控制度得到有效執行。
(四)建立財務風險預警機制
要建立財務風險預警機制,通過對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存貨周轉率、凈利率等債務指標、經營指標、盈利指標的分析,及時識別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出現和可能出現的財務風險,并及時制定應對措施,控制財務風險。通過對企業財務情況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能夠指明企業財務現狀中潛在的分析,并通過識別應對機制,確保企業財務平穩過渡,企業持續經營。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在市場立足,就會面臨各類財務風險。企業要建立完善的財務風險應對機制,提升財務管理水平,才能提高經濟效益,實現企業經營目標。
參考文獻:
[1]吳恩荻,王昱睿.淺析中小企業財務風險分析與防范[J].企業研究,2014(2).
[2]陳永霞.企業財務風險分析與防范措施探討[J].企業導報,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