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建軍
摘要:去改變一種生理、心理現象,我們無能為力;那么,就是如何“渡過”。在研究中,我們發現是挫敗感造成了興趣的轉移?!靶抡n標”提出了美術的文化性,強調把興趣轉化成持久的情感。因此,我們在教學的各方面,考慮從人性(需要、動機)的層面,尋找成功、獲得滿足,來培養興趣,并努力形成持續性,體現人性的要求。尤如一次次搏擊長空的雛鷹,是因為渴望自由與征服,翱翔于藍天的姿勢卻不相盡同。
關鍵詞:興趣 自由 成功 渡過 情趣 尋找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3-0149-03
每個少兒都喜歡用各種各樣的筆來涂鴉,我們的初中學生為什么不喜歡呢?我們的學生在長大,并處在了一個特殊時期,白特認為是“抑制階段”。
這個階段是因為隨著學生生理、心理的發展,感知客觀的能力增強,表現客觀的能力卻不能相應得到完善,加上評價體系不夠成熟,形成沮喪及挫折感,造成了興趣的轉移。作為一種生理、心理現象,它具有不可避免和消除的特點。因此,這一階段我們考慮怎樣渡過?怎樣繼續有興趣?因為興趣是我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是一切活動持續開展的情感保障。所以從動機、需要的層面來培養學生的興趣,加強美術課的趣味性,關鍵在于能否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自我價值的實現,表現欲望的滿足;其中,以消除學生的失敗感和運用具有探索意味的好奇心為特點。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我們也將努力通過教學的各方面,通過“誘、導、獲、促”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獲得小鳥般飛翔于藍天的樂趣。
一、健全評價體系,以“成功”導興趣
美術課程的評價應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就是因為在評價中得到的挫敗感才導致了學生的興趣轉移。我們現在強調“肯定”教學,但“肯定”是外部作用,缺乏內部的主動性。成功體驗則來自學生的內心。我們應以肯定的方式,但最終應讓學生感到“成功”。經學生有所付出并期待肯定的“作品”。也只有“作品”才能讓學生更多地投入,并享受付出的喜悅與成功。尊重和保持人的個性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呈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包括自我評價和具有相對相似評價體系的同齡人評價。羅恩菲德認為美術活動將學生的四種體驗(感情、智慧、知覺、美感)統一起來。也是四種體驗和社會價值觀統一起來形成學生的自我評價體系。
教學實踐中,合作評價、自我評價、對比評價、綜合(等級、言語)評價、過程評價、“匯編資料庫”等組合,完善學生評價體系,體現評價的主動性,獲得肯定和自我肯定(成功)。
學習是“學生”的學生,教師運用一切積極的評價方式,促成不同個性學生學習的“成功”,引發興趣的持續發展。如用“星等評價”(星級評價與等級評價結合面批言語的優化組合),在初一同學中的效果尤為顯著。小學六年的星級制評價方式在學生心中根深蒂固,并形成了獲得肯定的一種積極的心態,同時,初一同學的思維發展有別于小學階段,在一部分同學眼中,星級制代表了兒童化的評價,無法體現別人對他們成長的關注,因此,在教學中,采用定期定量的抽查面批,促成評價的交流。在面批中,記錄在學生作業本上的“優上、優、優下、良上……”與之相對應記錄在教師記分冊上的則是“7、6、5、4……”的星級。還如,“作品”評價,學生是社會的人,其感情體驗與自我評價體系的建立,都無法脫離生活的實際,社會的共同價值觀。學生在生活中獲取的消極評價,關鍵在于學生的作業在普通人眼中不夠精美,不是“作品”。因此,在具體教學中補充“裝裱”的教學,在完成一幅線描、一幅水彩、一幅紙藝等,如何去裝裱,讓裝裱后的“作品”展示于家庭、親戚朋友,以此來換取評價的提升。再者,“匯編資料庫”,把學生平時優秀的代表性作業作為留校作品妥善保管,一是定期展覽,二是用數碼相機拍攝輸入電腦,制成電教資料圖庫(每一幅作品應注明姓名、班級、年份)實現網上鄰居的資料共享,供學生查閱、教師用于課堂教學,讓學生具有一種被重視的自豪感。
二、選擇培訓手段,以“過程”促興趣
把結果的價值——實用性用來美化生活,和學生一起走向知識并一起研究;那么,教學手段將成為師生交流的途徑,應適合不同人的交流方式。諺語云:“酒逢知己千杯少,語不投機半句多?!蔽覀冏寣W生因為交流而快樂。
中國古代《毛詩序》中“風以動之教以化之”。平等交流口語化教學,情趣教學,探究教學,“理解與組合”教學,活動教學,“身勢”換角色,“生活”誘自解,通過交流促發興趣。
洛克認為:“教師的重大作用和技巧就在盡力使得一切事情變得容易?!睂崿F交流,要求教學語言的生活化,生動形象,輕松活潑。還如運用“理解與組合”。
學生在學習浙江省義務教育初中版的《形塊分割與構成》時,因學生缺乏抽象概括性表象的記憶,采用分組討論,各自完成的形式,使同學在互相啟發、評價與發現中,自由地創造,教師出示一只狗熊玩具,先讓學生討論,概括基本的幾何形進行組合,從中體驗用最簡約的圖形創作自然物體的樂趣;再去分析、研究這基本的幾何形與事物的些許差異,最后,學生便會發現用“形塊分割與構成”的方法可形成狗熊生動而趣味的畫面及表現其他的事物。再如,“文化衫設計”中,在學生完成作品后,請幾位同學隨著自選的音樂上臺表演,隨著歡快的節奏,踩著自信而稚氣的步子,展示才華,表現自我,體現“活動教學”。也可以從教學方法的角度,考慮一堂課教學環節的不完整性,如一堂課往往會有課后小結、總結;但是,學生能力的發展,并不是一節課所能承擔的,并且學生能力的發展,也不是片段的組合。完整的課堂教學缺乏引發“后學習”的因素,許多古典小說每章結尾常說“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帶著問題走向學生,留下疑問走出活動場所。
三、自由表現對象,以“成就”獲興趣
人是社會的人,具有社會的豐富性。同樣,人也存在生理、心理上的差異(如視覺型、觸覺型)。一切專斷的、指示性、絕對的必然會對兒童的發展起毀滅、阻礙、破壞的作用。是因為,學生根本不懂“我為什么這么做”“學了有什么用”,無法從學生需要的角度激發興趣。再則,學生在美術活動中具有主動性,美術活動的執行者應享有充分的自主權:在選擇題材,確定主題結構形式,使用工具材料等方面;在過程中能充分享受一種主宰和駕馭事物的自由感和自豪感??傊?,自由“表現內容”,從人性的角度,承認學生的差異,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培養學生積極的主動性,并追求從個性需要的滿足中獲得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