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思
摘要:俄羅斯作為一個世界大國,在科學、文化、藝術等方面有著驚人的成就,在電影方面的影響也是舉足輕重的。蘇聯時期創作出了一大批經典電影,體現出蘇聯時期電影創作的超高水準。隨著蘇聯的解體,俄羅斯電影在質量和產量上都有所下降。面對慘淡的電影產業,俄羅斯政府開始大力發展電影事業,這個曾經的電影大國又重新走向了復興之路。從輝煌到沒落再到復興,俄羅斯電影經歷了起起落落,如今已成為俄羅斯文化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它的發展歷程對我國電影藝術也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蘇聯 俄羅斯 電影 導演 傳播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3-0158-03
第一部電影起源于法國。1895年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成功研制出了“活動電影機”,放映出《工廠大門》《拆墻》等幾部無聲電影,從此電影作為一種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并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
1896年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放映了第一部電影,電影自此進入到俄國人民的視野中。1908年到1918年期間俄國制作出1376部影片。1911年拍攝的《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是俄國第一部大型影片。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些根據經典名著改編的電影,如《黑桃皇后》《貴族之家》《前夜》《罪與罰》等。但是這些影視作品都很少被外界所了解,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國出現了一次移民浪潮,將俄國電影帶到了國外,世界各地的觀眾才有了觀看俄國電影的機會,從此俄國電影才逐漸被世界所熟知。
進入到蘇聯時期,當時的蘇維埃政府對電影這門藝術表現出高度的重視,大力支持蘇聯電影事業的發展,為蘇聯電影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蘇聯時期的電影
提到俄羅斯電影就不能不提蘇聯時期的電影,蘇聯電影不僅是在俄羅斯電影發展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就是在世界電影發展史上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十月革命后,電影作為一種藝術被蘇維埃政府高度重視,設置了相關電影行業部門,建立了培養電影人才的高等學府,為蘇聯電影的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二三十年代出現了許多深受好評的影視作品,如《戰艦波將金號》《母親》《罷工》等。這一時期是蘇聯電影的一個輝煌期。
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蘇聯電影在主題和風格方面開始多樣化。電影中既有歷史事件、歷史活動家,也有社會主義建設和工農兵群眾的現實生活。此時的蘇聯電影已超過法國,成為世界上第一流的電影生產國。代表影片有《彼得大帝》《燦爛的生活》《政府委員》等。
衛國戰爭期間電影起到了相當大的宣傳動員和鼓舞人的作用,功不可沒。這一時期的影片多數內容較短,反映當時社會狀況非常及時。著名的影片有《她在保衛祖國》《卓婭》《莫斯科城下大敗德軍》等。
戰后由于政府對于電影的監管過于嚴格,電影創作受到了嚴重的限制,這一時期的電影發展不如從前,一些好的影視作品遭到了批判。作品形式與內容單一,大多都是戰爭題材,過分突出主角的英雄形象,與現實脫軌。當然這一時期也并非沒有好的影片,如《青年近衛軍》《西伯利亞交響曲》等。
1956年進入“解凍時期”后蘇聯電影進入黃金時代,被稱為“蘇聯電影新浪潮”。寬松的政策讓電影形式和內容變得多樣化,出現了很多暴露生活消極面的影視作品。戰爭題材的電影也開始展現出戰爭殘酷的一面,強調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如《雁南飛》《一個人的遭遇》《第四十一個》等。這一時期的蘇聯電影創作更加接近現實。
六七十年代,蘇聯電影的發展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在電影的組織和管理方面也都得到了加強。政府的大力支持加上蘇聯電影人員的熱情使這一時期的蘇聯電影進入了鼎盛時期。題材日益豐富,重點也逐漸突出。戰爭題材的影片大多是圍繞衛國戰爭進行拍攝的,主要表達的是愛國主義和集體英雄主義,著重體現普通士兵,用戰爭來揭示人的內心情感,較為成功的電影有《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偉大的衛國戰爭》《解放》《命運》等。道德題材的電影主要是通過表現普通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件來揭示人的道德情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79年上映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淚》,這部電影獲得了第五十三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同期比較著名的道德題材電影還有《命運的捉弄》《辦公室的故事》《白輪船》《紅莓》等。政治題材的電影主要體現的都是國內外的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這類電影雖然被政府所重視,但民眾卻不是十分感興趣,[1]如《熊熊燃燒的大陸》《1943年的德黑蘭》等。工農業生產題材的電影不再像原來那樣一味地表現工人忘我的工作或如何同階級敵人斗爭,而是強調科技管理和工廠科技化生產,其中較為著名的有《這里是我們的家》《最熱的一個月》《個人意見》等,[2]80年代著名的影片有《莫斯科保衛戰》等。
二、當代俄羅斯的電影
蘇聯解體以后,政治和經濟都處于低迷時期,俄羅斯政府對于電影產業的扶持力度大幅減少。由于財力的匱乏,許多電影制片廠無力維持而倒閉,只有少數幾家在苦苦支撐。從事電影事業的人員也在不斷減少,使得俄羅斯電影的創作愈加艱難。而且影片內容單一,創作缺乏新意。同時由于蘇聯的解體,政府不再限制外國影片的進入,導致大量的外國電影涌入俄羅斯電影市場,對本國電影市場造成了沖擊。這一系列原因導致俄羅斯電影的發展停滯,甚至走起了下坡路,數量和質量遠不如前。
面對如此慘淡的俄羅斯電影產業,政府開始大力扶持俄羅斯電影產業的發展,從政策和經濟上給予了非常大的支持。1996年頒布了《國家電影法》來保護民族電影產業,同時在稅收方面也給予電影產業充分的優惠。政府大力投資建設設施齊全的電影院,滿足人們的觀影需求。另外還采取了遏制外國影片引進的措施,很好地保護了俄羅斯電影,使得國產影片從數量和質量上都有了很好的提升。一些影視作品一經上映就受到了廣泛好評,例如,《守日人》《犧牲者游戲》《紙兵》等。《第九連》《守夜人》等俄羅斯影片在票房上不輸于美國好萊塢大片,其制作水準也隱隱有向美國好萊塢看齊的架勢。《守夜人》上映時在俄羅斯本土票房甚至擊敗了《蜘蛛俠》,開啟了俄羅斯電影大制作的帷幕。
隨著政府的支持和俄羅斯電影人士的不斷努力,俄羅斯民族電影發展得越來越好,雖然當代俄羅斯電影還有很多不足,但是它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得到了民眾的廣泛認可,又一次邁向了世界舞臺,一些好的影片開始在國際影壇上嶄露頭角。近年來,在奧斯卡頒獎禮、戛納電影節和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都能看到俄羅斯電影獲獎。《烈日灼人》《兄弟》《回歸》《斯大林格勒》等影片都在國際上獲得不小的成功,這證明了世界對于俄羅斯電影的肯定。近幾年俄羅斯本土電影的創作水品逐漸提升,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俄羅斯電影還會取得巨大的成功,在國際影壇上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俄羅斯有代表性的導演
導演可謂是一部電影的靈魂人物,一部優秀的作品往往源于一位優秀的導演。下面將從俄羅斯電影史上無數優秀的電影導演中選出幾位對于俄羅斯電影發展做出卓越貢獻并拍攝出許多享譽世界的作品的電影導演進行簡單介紹。
艾利達爾·梁贊諾夫(Эльдар Рязанов)所導演的作品大多為喜劇,作品都展現了他的喜劇天賦,對于生活的理解與熱愛。它們雅俗共賞的品格,受到了各階層的喜愛。他擅長從喜劇作品中反映社會問題與自己的主張。他電影中表現出來的對人性的挖掘、對個人幸福的認識、對愛情的歌頌等永恒的主題,非但不會因時間流逝而過時,反而因歲月的洗禮而歷久彌新,至今《命運的捉弄》在俄羅斯每一年的新年前都會播放。其代表作有:“悲喜劇三部曲”——《命運的捉弄》《辦公室的故事》和《兩個人的車站》《春天的聲音》《狂歡之夜》《沒有地址的姑娘》《羅賓遜是怎樣煉成的》《無根之人》《輕騎兵之歌》《請給我意見簿》《看好你的車》《曲折的成功》《老強盜》《意大利人在俄羅斯的奇遇》《車庫》《殘酷的羅曼史》《被遺忘的長笛曲》《親愛的葉蓮娜·謝爾蓋耶夫娜》《天堂》《預言》《你好,小傻瓜》《老騸馬》《靜水》《臥室的鑰匙》《生活的音樂》等。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Никита Михалков)早在蘇聯時期就因獨特的創作個性聞名于世。其創作題材廣泛,涉及革命、現代文明、生態等多方面,手法新穎,包括對故事情節的再加工、對畫面造型的完美追求、對人物的分析等,風格鮮明,或抒情,或幽默,或諷刺,或荒誕。通過不同的表現手法,表現了不同的主題,從而達到了不同的藝術效果。代表作有:《戰爭即將結束時美好的一天》《敵中有我,我中有敵》《愛情的奴隸》《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五個夜晚》《奧勃洛莫夫生命中的幾天》《親戚》《沒有證人》《黑眼睛》《套馬桿—愛的疆土》《烈日灼人》《西伯利亞理發師》《十二怒漢》《烈日灼人2》《烈日灼人3:堡壘》《中暑》等。
謝爾蓋·邦達爾丘克(Сергей Бондарчук)是俄羅斯電影“新浪潮”時期的代表導演,擅長拍攝歷史題材及宏大的戰爭場面,通過鏡頭來表現強烈的主觀情緒,使電影顯得更加真實全面,富有藝術感染力。他還改拍了多位文學巨匠的作品,將影片的藝術表現力很好地適應文學原作所具有的情感力度。他的影片中他一直堅持著堅守人性、維護人的尊嚴、維護生命權利的立場,塑造了許許多多的正面人物形象,使觀眾能夠感同身受并引起共鳴,傳達著對于社會、時代、人生的思索。代表作品有:《一個人的遭遇》《戰爭與和平》《滑鐵盧》《他們為祖國而戰》《草原》《父親謝爾蓋》《鮑里斯·戈都諾夫》《紅鐘1:墨西哥著火了》《紅鐘2:我看見了新世界的誕生》《靜靜的頓河》等。
費多爾·邦達爾丘克(Федор Бондарчук)是謝爾蓋·邦達爾丘克的兒子,也是一名導演,同時也是俄羅斯當代的電影及電視制作人、主持人、演員。他曾拍攝了多部反映戰爭的影片,包括講述阿富汗戰爭及斯大林格勒戰役,其在電影拍攝上技術上的革新,為俄羅斯電影開創了新的道路,讓全世界見證了俄羅斯電影的突破與發展。《夏日早晨的夢》《我愛》《第九連》《人煙之島》《人煙之島2:交鋒》《不急》《冬女王》《斯大林格勒》等,其中《斯大林格勒》是俄羅斯首部IMAX 3D電影。
四、俄羅斯電影在中國的傳播
上世紀80年代一批前蘇聯電影進入中國,其中影響力最大的當屬《辦公室的故事》。梁贊諾夫的“悲喜劇三部曲”經常在中央臺播出,為中國人所熟知并被譽為經典。中央電視臺十套科教頻道的《第十放映室》欄目在2005年第08期中曾點評過《辦公室的故事》。《兩個人的車站》是長影譯制的,長影舊址博物館還會在展覽大廳不時回放這部經典影片。
2013年國際北京電影節上尼基塔·米哈爾科夫擔任評委會主席,并有相關的電影展。中央6套《世界電影之旅》第41期“莫斯科寒冬回暖 俄羅斯電影漫長復蘇期”與第47期“俄羅斯北京電影周 再續中俄電影光影前緣”的兩期節目中介紹了尼基塔·米哈爾科夫的生平及作品,并對他進行了專訪。
中央6套電影頻道的《世界電影之旅》的第44期“中俄鄰邦百年之交 共繪美好電影合作前景”中提到了《戰爭與和平》這部影片。央視電影頻道又聯手北京經典影藝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在2015年“兩會期間”的三月七、八、九三天每天22:00檔連播前蘇聯電影經典之作《靜靜的頓河》三部曲。
影片《第九連》早已為中國觀眾所熟知。《斯大林格勒》2013年10月31日在中國上映后也引起強烈反響,深受中國觀眾的喜愛,引發了老一輩人的回憶。國內媒體對于該影片也是熱議頻頻。2015年3月,費多爾·邦達爾丘克受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的邀請擔任“天壇獎”國際評選委員會的評委。
其實中國電影的發展同俄羅斯電影發展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兩者都經歷過輝煌、落寞與復興。建國后的一段時間蘇聯電影甚至是中國電影的范本。因此中國電影與俄羅斯電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研究俄羅斯電影文化、學習俄羅斯電影發展中的經驗教訓對中國電影今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Садуль.Ж.Всещбщаяистория кино[М].Москва,Искусство,
2006:230.
[2]黃蘇華.俄羅斯語言國情辭典[M].北京:現代出版社,20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