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摘要:如果說“怎么舞”是舞蹈的一種外在形式,它通過強烈的肢體運動和精湛的舞蹈技藝體現出一種視覺形象,那么“舞什么”則是舞蹈的內在形式?,F代舞經過了肢體的解放和思想的解放,能以一種新的舞蹈類別不斷地發展壯大,關鍵在于舞蹈創作者們能夠通過抽象的肢體語言,象征性地表達其中深藏的精神內涵和哲學思索。本文簡單介紹了現代舞的解放之路,并探討了現代舞身體語言的構成,以及建立現代舞身體語言象征性力量的途徑。
關鍵詞:現代舞 身體語言 象征性
中圖分類號:J7226-4;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4-0186-02
19世紀末的歐美,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正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在哲學、文學、音樂和繪畫領域,思想家和藝術家們紛紛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對傳統和理性的質疑。而現代舞是20世紀初興起的與古典芭蕾對立的舞蹈派別,要求擺脫古典芭蕾的束縛,用合乎自然的動作,自由地抒發人的情感。到了20世紀60年代,后現代舞出現,并產生了一大批舞蹈家,他們希望用更加自由的身體傳達更為深刻的思想,他們的身體動作不再拘泥于傳統,帶有強烈的個人意識,借助身體語言的視覺形象,產生帶有哲學意蘊的象征性力量,起到震撼心靈的藝術效果。
一、肢體和思想的解放
1.肢體的解放
古典芭蕾的因循守舊和追求技巧的形式主義,讓早期的現代舞強烈地渴望擺脫它的束縛,伊莎多拉·鄧肯覺得古典芭蕾的訓練方法會把人變成畸形的物體,她主張“肢體動作要表達出內心的感情,動作不僅僅是動作,而是舞者真實感情的流露”。從伊莎多拉·鄧肯以赤足在舞臺上舞蹈的那一刻起,現代舞便從高尚、高雅、向上的美感追求沉重地落向大地,舞者的身體重心向下,通過最大限度的延展、激烈的跳躍、快速的奔跑和突然的靜止達到對肢體最大限度的開發與解放。
隨著現代舞的發展,傳統被一次次推翻,舞者們在肢體上建立起新的運行方式和運動效果。他們不僅不再把美作為舞蹈的終極目標,其肢體也不再只是單純地抒情和模仿自然,動作產生的規則不再一味效仿共性的創作,一些動作開始變幻莫測,甚至反叛怪誕,身體語言變得抽象。它揭示人的本能與自我,利用極度風格化的身體語言向觀眾表達認識。舞者們在遵循這種本能的欲望時創造舞蹈藝術的動態形象,帶著鮮明的個性??傊?,現代舞在肢體語言的發展上,越來越像是一場身體的革命。
2.思想的解放
身體的自由來自于思想的自由,現代舞是依靠觀念和思想而舞的藝術形式。藝術革新離不開時代的發展,它是人類文明、政治、經濟發展的表象?,F代文化思潮的出現象征著一個時代的到來,也孕育了現代舞這一新型舞蹈的產生。
現代舞的出現和發展,是人對自我認知的不斷發展,是對個性解放的不斷追求的一種表現。如果說第二次工業革命標志著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那么舞蹈的革命性標志就是現代舞的出現。從伊莎多拉·鄧肯第一個赤足在舞臺上舞蹈,到皮娜·鮑什在馬路、森林、咖啡館的舞蹈,現代舞從開始出現就是一門勇于表達自我,追求精神解放的藝術。它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地打破束縛,沖破思維定式的過程。在歷史的進程中,現代舞不斷地蛻變,產生過各種觀點和方法,隨著肢體和思想的解放,它的身體語言也越來越表達出深邃的哲理性。
二、現代舞身體語言的來源
語言是傳達信息的方式,而現代舞則通過動作、動作的連接、動作的風格來表達信息。
也就是說,現代舞身體語言的視覺形象是通過身體動作的特性和運行方式來實現的,而它們的來源通常有幾個途徑:
(一)對日常生活的凝縮
藝術來源于生活。一些現代舞的動作來源于生活原態,經過選材和高度凝練后,成為舞蹈動作,是真實生活的舞蹈化。在20世紀的西方現代舞中,有很多這樣的實例。例如艾爾文·艾利的《啟示錄》就是以黑人的日常生活為素材創作的。舞蹈中真實地再現了黑人納涼、交談、歌舞的生活場景。皮娜·鮑什的作品《穆勒咖啡屋》也采用了同樣的方式,在咖啡屋中,第一位出場的人物都以其經過凝練的日常動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現著自己的性格特質:不安、慌亂、神經質等。通過在同一空間內挖掘不同人物的典型動作,來表現人類生存狀態中具有的共同癥候,以此表達作者對社會的憂慮。對于觀眾來說,這是現代舞語言當中最好理解的一種。
(二)對其他藝術作品的移植
選取某些文藝作品作為創作的背景,或作為創作的靈感,忽視原作品的情節及主題,在表演中植入新的內涵或表意象征。如瑪姬·瑪蓮的《等待戈多》?!兜却甓唷肥菒蹱柼m現代主義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有名的荒誕派戲劇。劇本所揭示的現代人的生存狀態,表現出現代世界的荒誕和無意義,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世界普遍的空虛絕望的精神狀態。而瑪姬·瑪蓮的《等待戈多》和原戲劇的內容幾乎沒有太多關系,只是借用了原作“等待”的一個小情節和“戈多”的名字來表達、敘述自己的思想。作品中原有的生活場景和動作的意義在舞蹈中淡化了,成為新作品表意象征的載體。
(三)用具體的動作表達抽象的概念
臺灣云門舞集的《水月》中的太極動作,《行草》中如同書法運筆的動作,以及皮娜·鮑什《春之祭》中胳臂彎曲、以肘部撞擊腹部的動作,都是現代舞作品中的抽象動作語言?!端隆繁磉_了人們對某種鏡花水月式生活的向往之情,《行草》表達了人們在現代生活中和生存中尋找平衡,《春之祭》表現了女性面對生存的恐懼。
“一些不能見的東西成為了作者描寫的對象,包括錯覺、幻覺、夢境、記憶和想象這些潛意識的東西?!边€有一些抽象的名詞也成為創作者想表達的對象。伊麗莎白的作品《七個練習》想展現給觀眾的是七個詞匯:空中、杠子、小空間、中空、球、浮、氣浪。這七個詞匯大多數是沒有具體形象,很難用動作來把握的,于是作者通過人們的身體對這些詞語產生的反射特征創作出動作,來表達作者抽象的概念。
(四)現代舞身體語言的象征性
1.什么是象征性
很多美學家、哲學家、詩人都曾對什么是象征有過探討,由此可見象征性對于藝術作品的重要性。心理學認為,象征來源于人類具有的通感。通感是人的心理本能,在藝術心理學中被稱為藝術通感,它是一種由一種感覺引起另一種感覺的心理現象,它就是所說的象征。
現代派音樂的代表斯特拉文斯基在1913年創作了芭蕾舞劇《春之祭》,通過雜亂刺耳的音樂象征人與自然的不可調和。1975年,現代舞的代表人物皮娜·鮑什根據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創作了同名作品,立即引起轟動。皮娜·鮑什將她的表現焦點尖銳地集中到了婦女祭獻品的受難這一非常野蠻卻往往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情境中。這部作品可以理解為是對現實世界的一個象征,象征著現實世界的女人作為男人的客體和犧牲品的角色。
由音樂《春之祭》和舞劇《春之祭》的象征意義可以看出,如果說我們前面討論了現代舞的動作和動作運行的來源,那么現代舞身體語言的象征性則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創作者的藝術風格,它標志著一個舞者語言體系的最終形成。一個舞蹈作品所表達的象征意義是整個舞蹈的思想所在,而其身體語言所具有的象征性則是每個動作的靈魂所在。
2.如何建立身體語言的象征性力量
(1)知識和修養的儲備。舞者不是四肢發達的動作機器,一名優秀的舞蹈創作者除了具有專業知識外,應有廣泛的閱讀和開闊的視野,能夠從文學、哲學、繪畫、音樂、歷史、宗教中汲取營養、豐富心靈、陶冶情操。人文知識的匱乏會導致靈魂的黯淡無光,舞者應集藝術修養和人文精神為一身,在審美能力、人格塑造上積極提升自己,才能使作品卓爾不群。
(2)生活的積累與感受力的提升。生活大多時候是平凡的,但是藝術家卻需要有對生活極其敏銳的感受力,這一方面是天賦,一方面需要訓練。社會閱歷可以豐富舞蹈者對生活的感受,而一雙慧眼也會讓藝術家從最普通的事物中發現靈感。善于觀察、積極體驗、擁有好奇心是一個藝術工作者應具備的素質。藝術家通常要比普通人感受到更為深刻的歡樂和痛苦,絕望和壓抑,他能先于別人感受到時代的精神和社會的危機,并把它們體現在自己的作品中。
(3)從思索到思想。現代舞作為一場脫離古典美學的革命,是依靠意識而舞、觀念而舞的藝術形式。細數現代舞蹈家們的作品,幾乎每一個作品都滲透了作者的思想,這也就是所說的作品的象征性。他們通過身體語言真實直觀地表達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對自我的認識、對人性認識?;蚪衣痘蚩卦V,或吶喊或反抗。一個舞蹈作品在舞臺上產生打動人心的力量,靠的不是舞者的動作和技術,而是靠作品的思想性。思想是長期思索的結果,一個好的舞者常常是痛苦的,因為他要不停地思索,如同羅丹的雕塑“沉思者”。他們苦思著現代社會的價值觀、人生觀,追尋著人類存在的意義,關注著人類的生存狀態,對愛,對命運都有他們獨特的理解。長時間的思索逐漸形成作者的某種思想,把這種思想用身體的語言表達出來,也就具有了象征性。
三、結語
如果說“怎么舞”是舞蹈的一種外在形式,通過強烈的肢體運動和精湛的舞蹈技藝,體現出一種視覺形象,那么“舞什么”則是舞蹈的內在形式?,F代舞經過了肢體的解放和思想的解放,它所追求的絕不是視覺上的美感,它之所以能沖破“芭蕾”的束縛以一種新的舞蹈類別不斷地發展壯大,關鍵在于舞蹈創作者們能夠通過抽象的肢體語言,象征性地表達其中深藏的精神內涵和哲學思索。剝離了作品的象征性,作品只剩下奇怪的動作,簡單的動機和一個跳舞的匠人。因此可以說,現代舞身體語言的象征性成就了一個舞蹈者的風格,而風格最后成就了一個偉大的舞者。
參考文獻:
[1]李凱偉. 論現代舞身體語言的視覺隱喻性功能[J]. 北京舞蹈學院學報, 2014(4):17-20.
[2]侯驍. 現代舞美學特征的賞析[J]. 大舞臺, 2015(10):187-188.
[3]梁馨, 馬棟梁. 論象征性藝術觀念在現代舞教學中的培養[J]. 高教論壇, 2009(10):94-96.
[4]李超. 舞言舞說 關于現代舞舞蹈語言的探討[J]. 北京舞蹈學院學報, 2008(3):32-35.
[5]楊彬. 皮娜·鮑什“舞蹈劇場”劇場性美學分析[D]. 浙江大學, 2013.
[6]夏靜. 論現代舞與隱喻表達——以云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作品為例[D]. 南京大學, 2010.
[7]劉紅娟. 舞蹈中身體語言的審美內涵研究[J]. 北方音樂, 2016, 36(3):151.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