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摘要:說起閱讀,人們往往是針對語文課來說的,而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其實數學課堂教學更是離不開“閱讀”的。比如數學中的概念、性質、法則和多數習題,通常都是利用文字進行表述的,而這些文字多屬數學語言,既精煉又嚴密,學生在學習時就更需要反復閱讀,準確理解。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過程;閱讀訓練;幾點做法
因此在數學教學中,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從中領悟字、詞、句意,幫助學生掌握數學語言,準確分析理解和運用數學知識,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是我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進行“閱讀”訓練的幾點做法:
一、在“讀”中探索新知,發表見解
葉圣陶老先生常說:“教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講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數學課本中的許多新知識都是和學生已學過的舊知識系統地聯系在一起的,這樣的教學內容學生學起來一般困難不會太大,通過學生閱讀教材去自學就可以達到學習目標。如“乘法應用題和常見的數量關系”一課,在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之后,教師不直接講授這些量的名稱及其數量關系,是讓學生帶著發現新知識的目的去閱讀自學課本例題。讀后提問:“同學們讀了這一頁內容從中知道了什么?”這時只有個別學生發了言。有一學生說:“我知道了每件商品的價錢叫單價。”另一學生說:“我知道了數量就是買東西的多少,一共花了多少錢就叫它的總價。”很顯然,大部分學生沒有發現或者說還不清楚本課的主要知識點,那就需要讓學生再去“閱讀”課本內容,再去發現,進一步去理解。這一讀,就有許多學生舉手了。有的說:“我知道了這三個量之間的關系是單價x數量:總價”這時教師激發追問:“你能舉例說明一下這種數量關系嗎?”有的學生說:“比如,我買丁3支鉛筆這是數量,每支8分錢是單價,用8x 3=24(分)這是一共用的錢叫總價。”還有學生說:“如媽媽買了3千克黃瓜這是數量,每千克黃瓜2元這是單價,求一共花了多少錢,就是求總價,用單價(2元)x數量(3千克)=總價(6元)”。這樣舉一反三,大部分學生都能舉出實例,清楚地說明了這種數量關系。一節課下來,不用老師多講多教,只通過學生的閱讀思考,再讀再思考,讓學生自己探索發現新知識,進而把自己的見解發表出來,也就說明學生已掌握了知識,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思維水平,也發展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二、在“讀”中質疑問難,開拓思維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維一般都從問題開始,學生只有在讀書學習中,產生疑惑,產生“憤”、“悱”的感受,才有探索新知識的欲望,才能有積極的思維。①指讀,大部分學生對題意模糊不清。②默讀,鼓勵學生提出疑點。學生這一讀,有了積極的思維,發現了疑難:“第三個條件好像和前兩個條件沒關系?”③指導讀,幫助學生找出難點詞“一條路”讓學生開動腦筋,拓寬思路,思考上面的疑問。這時有學生說:“第三個條件和前兩個條件是有關系的,因為修的是同一條路,也就是說總路長不變。”④輕聲齊讀,這樣通過學生的反復閱讀,反復思考,質疑問難,逐步突破疑難,解決疑問,不斷培養學生“咬文嚼字”的自學能力,同時開拓了學生的思維。
三、在“讀”中比較總結,發展語言
在數學知識中語言文字有它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尤其是在文字應用題中,有時僅一字之差,就會使其計算思路和計算方法大不相同。“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比較總結出自己的觀點后,想要敘述出來就需要用語言來表達,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反復品讀,斟酌字詞,比較異同,找出規律,并用通順的語言敘述出自己的想法及觀點,牢固地掌握其方法。如教學文字題“350減去80乘以3的積,差是多少?”指導學生列式計算后,又出示這樣一道文字題:“350減去80,再乘以3,積是多少?”首先讓學生單讀第二個文字題,大部分學生列式出錯,列出了和第一個題一樣的算式:350-80×3,丟掉了括號。教師接著就讓學生同時默讀這兩個文字題,比較其異同點。學生邊讀邊想邊比較,很快就有結論了:前一題求的是差,而后一題求的是積。還有同學說;“前一題中的350是被減數,80乘以3的積是減數,求是差,先算(80×3),不用加括號,而后一題中求的是積,被乘數是350減去80的差,乘數是3,所以要先算差(350-80),要加上括號。”這樣讓學生讀讀比比,同中求異,不但使學生理解了算理,培養了學生的審題能力,而且讓學生用語言表達出來,使學生的語言表達得到鍛煉,也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抽象思維能力。
四、在“讀”中發現新舊知識的聯系,擴展思維
數學是一門知識系統性很強的學科,新舊知識之間往往有著密切的聯系,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引伸發展而來的。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能在新舊知識的聯接思考。例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時,在學生初步掌握百分數的意義之后,引導學生想一想,我們學過的什么數也可以表示兩個數的比?學生很快就想到了分數。接著,我又讓學生想一想,能不能提出什么問題嗎?這時,學生的情緒高漲,有一位同學爭先提出“百分數和分數有什么聯系和區別”?接著又讓學生反復閱讀課本上的內容,通過讀讓學生明白“百分數是表示兩個數的比,而分數也可以表示兩個數的比”。因為分數和百分數只差一個字。”再如,在教學“一列火車從甲站開往乙站。6.25小時行駛了500千米,行了全程的5/8。照這樣的速度,再行多少小時到達乙站?”一題時,先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并畫出線段圖,接著,我做示范提出以下問題:①把什么看作單位“1”的量?②未行的占全程的幾分之幾?③未行的是已行的幾分之幾?④已行的是未行的幾倍?⑤已行的與未行的路程比是多少?⑥未行的與已行的路程比是多少?⑦已行的比未行的多幾分之幾?⑧未行的比已行的少幾分之幾?⑨全程是已行的幾倍?⑩行完全程的時間與已行的有什么關系?等等。又如在教學“三角形的概念”時,示范提出以下問題:①能不能把“三條線段”改成“三條直線或射線”呢?②能不能把“圍成”改成“組成”呢?這樣通過閱讀讓學生充分理解新舊知識的聯系,擴展思維范圍,使學生到提高。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引發學生閱讀數學語言不但使學生在這樣的閱讀實踐中,學習獨立思考,而且對學生學習怎樣讀數學書也會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