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要:本文提出在學校德育課中將傳統文化教育與德育教育相融合的一些思考,闡述如何通過德育課堂吸收傳統文化的精髓,構建學生道德體系的設想,意在拋磚引玉與廣大德育工作者一道進行探索和嘗試。
關鍵詞:傳統文化;德育教育;融合
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里這樣定義:教,上所施下所效;育,教子使作善也,其兩大主軸是“長善”“救失”。德育教育的本質是教人如何做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培養人的德性和鑄造人的靈魂的精神生產工程。本文側重略述將德育教育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傳統思想民族精神相融合的思路。
一、將圣賢教育與德育相結合
圣賢教育重“仁愛”:儒家講“明德”,佛家講“佛性”,道家講“道法”,其實質都是大愛,本善。學習傳統思想,重在解讀、善用。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言人皆有之的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道家的辯證法;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軍事思想;開創了中國哲學史上的邏輯學領域的名家之“詭辯”術等,在今天依然光芒閃爍。可以重點借鑒儒家剛健有為精神,來激勵學生奮發圖強;借鑒儒家的公忠為國精神來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懷;借鑒儒家的“以義制利”精神,來啟示學生正確對待物質利益;借鑒儒家的仁愛精神,培育學生“仁厚寬廣”的情操。
二、將倫理教育與德育相結合
儒家思想的核心可濃縮為“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五倫”大道指五種關系: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君臣有義。“五常”指仁、義、禮、智、信。“四維”指禮、義、廉、恥,乃國之四維。“八德”指“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古為今用的意義在于,我們在“五倫”之中,就應當扮演好每個角色,履行好每種身份所賦予的責任和義務,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處之學。“忠”要求我們應該忠于組織忠于事業忠于家庭;“恕”啟示我們面對不公正對待和無辜的傷害時,生發出寬容之心,有包容別人的氣度和雅量,以“仁者無敵”的襟懷感化對立的人和事,化解矛盾,建立和諧關系。“五常”的現實意義在于警醒教化世人:仁者不殺(傷害生命)、義者不盜(偷盜搶劫、占便宜、貪污腐敗)、禮者不淫(好色、沉迷網絡游戲)、智者不飲(酗酒、吸毒)、信者不欺(妄語、欺騙、無誠信)。學習就能明義,懂得做人的根本乃敦倫盡分。
三、將因果教育與德育相結合
因果定律不僅是宇宙的根本法則,也是科學、哲學上重要的定律。2015年11月23日,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做客央視《文明之旅》探討“科學與佛教”時講到:“探究因果定律正是科學的方向。因果并不都是直接的,也許報在自己,報在兒孫,報在社會的方方面面,佛教的本質是教育”。通俗地講:“因”就是我們所有的思想、言論、行為。這個“因”就如同種子,當種子遇到了適宜的土壤陽光養分之后就會生長開花結果。土壤陽光養分這些能夠促成種子生長的因素,就是緣。種下的因,遇到適合的條件就會產生一個結果,這是個很客觀的道理。所以,人要想有好的結果先要種好的種子,再要廣結善緣,缺一不可。善惡輪回受報自有其規律,“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正如老子所言“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因果教育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懂得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令其對宇宙天地、自然萬物升起敬畏之心,對天下蒼生常存悲憫之情,從而守住道德的底線,做個仁厚良善、正直寬和之人。
四、將養正教育與德育教育相結合
學習《弟子規》的熱潮,是一種文化回歸、拾遺補缺的明智之舉。《弟子規》全文1080字、講述一百一十三件事,經文簡短而涵義雋永,具體列出為人子第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是教導為人子弟者盡守本分、約束邪念、保持誠實,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并傳承忠厚家風涵養性德的最佳教材,是童蒙養正、安身立命教育古今的寶典,蘊含著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大智慧。或許有學生會問:《弟子規》學童學習的啟蒙規范,我是大人了,為何還要學習?現在扎根還來得及嗎?沒錯!這是一個學童的啟蒙扎根最基礎的教育范本,但眾所周知,從晚清到民國,到八年抗戰,我們傳承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教育缺失殆盡,在沒人教沒人懂的情況下,或許八十老翁都懂不得做不到,更何況現在90、00后的學生。經書云:“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所以,《弟子規》長幼皆宜,讀之能將缺失的道德智慧補上。“修不嫌早、悔不嫌遲”,要導正社會人心、解決社會問題,只有從教育著手,如果老師能將《弟子規》與德育教育有機融合,指導學生逐條落實,則善學者當下即可擴充心量,收到潛移默化、凈化心靈,濡養正氣之功效。
五、將禮儀教育與德育教育相結合
子曰:“不學禮,無以立。”禮儀是傳統文化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習和遵守禮儀,是培育學生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徑,是經營一個人和諧內心的一種方法,禮儀也是一面道德的鏡子,折射著“禮儀之邦”的智慧和現代文明的光輝。講究禮儀是道德修養提升的重要表現和標志,學習的重點在于引導學生用傳統禮儀來嚴格規范自己、約束自己,把自己修煉成謙謙君子、有德君子。
德育教育要“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筆者相信,只要我們能以急社會所急想家長所想的認知對待教學,本著教會學生“知廉恥”“明是非”“懂榮辱”“辨善惡”的宗旨,去粗取精將傳統文化的精華糅合滲透進德育教學中,定會碩果累累!每度春華秋實,我們交付給社會的將是技術過硬、人格健全、內心強健、道德體系完善、精神家園豐美的社會公民!
參考文獻
[1] 張成軍.淺論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J].新西部,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