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對高職院校學生課外閱讀的閱讀來源、閱讀媒介、閱讀興趣、閱讀內容、閱讀目的等五個方面進行調查,分析影響高職學生課外閱讀的因素,從學生、學校、家庭等方面提出閱讀建議。
【關鍵詞】高職學生 課外閱讀 調查分析 建議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C-0019-03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個性化的閱讀不斷增強。高職院校學生的閱讀情況又是怎樣的呢?本文主要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高職學生的閱讀狀態,解析影響學生閱讀的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并提出相應的閱讀建議。
一、調查分析與統計
(一)閱讀來源。根據匯總的統計資料,可以看出:有31%的學生是在網上閱讀,32%的學生主要通過圖書館借閱圖書進行閱讀,23%的學生主要通過書店購買圖書進行閱讀,9%的學生主要通過訂閱書籍進行閱讀,有5%的學生是通過其他途徑進行閱讀。
我們了解到:一方面學生買書的熱情并不高,另一方面圖書館閱讀作為一種經濟型的閱讀形式,仍然是學生喜歡的一種閱讀方式。但是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在多元審美語境下,網上閱讀也成為一種時興的閱讀方式。
(二)閱讀媒介。閱讀媒介呈多元化趨勢。閱讀媒介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紙質媒體,互聯網這種新的媒體形式已經走進了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作為閱讀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可以看出,通過紙質書籍閱讀的學生只有23%,大部分是通過多媒體的方式閱讀,其中微博閱讀占12%;微信閱讀占12%;QQ閱讀占13%;網絡閱讀占19%;電子書閱讀占20%。而大多數學生在利用網絡時能夠比較恰當地控制時間和內容,合理地利用網絡信息資源為自己服務,大部分學生能夠把每天上網的時間控制在2小時內。
(三)閱讀興趣。學生的閱讀興趣表現出了個性化和多樣化的特點,他們往往按照個人興趣來選擇課外書籍進行閱讀。其中,勵志類書籍的閱讀占22%;通俗小說的閱讀占9%;旅游類書籍的閱讀占11%;時尚娛樂類的閱讀占19%。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對于閱讀文藝類的書籍的熱情不太高,占21%,而這類書籍一方面可以緩解學生的疲憊感,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由此可以看出,對于大學生來說,閱讀的興趣更為重要,對于實用性書籍的重視程度不及興趣書籍。
(四)閱讀內容。在閱讀內容的調查中,69.14%的學生表示應該博覽群書,提高文化素養;22.84%的學生表示在精通專業基礎上,讀部分經典圖書;3.7%的學生表示只讀有價值的圖書。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大多數是從知識面擴展的角度來選擇書籍閱讀的。當然,還有一部分學生傾向于精英閱讀,讀有價值、與專業相關的書籍,如相關的調查顯示學生所喜愛的書籍的排名中,四大名著居于榜首,《圍城》緊隨其后,這些皆為經典的文學作品。
(五)閱讀目的。據《中國青年報》對蘭州高校的調查,20世紀90年代中期有86%的大學生把“拓寬知識面、探求人生、完善知識結構”作為主要的讀書目的。而現今調查的數據顯示,41.36%的學生閱讀是為了擴大知識面,36.42%的學生閱讀是自己的興趣所致,5.56%的學生閱讀只是為了打發時間,16.66%的學生閱讀是為了應付各種考試。由此可見,大部分的大學生閱讀并不是從自己的專業出發,而是基于自己的需求與興趣。由自己本身的興趣和需求出發的閱讀,具有更大的動力。
二、影響閱讀的因素
(一)學生方面。具體如下:
首先,沒有養成閱讀習慣。有些學生說:“不讀,不感興趣,除了上課幾乎不看書,偶爾心血來潮才會看一兩本”。當然,不能將這種習慣全部歸因于大學生本身。閱讀產生于社會,又服務于社會,閱讀離不開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環境。
其次,沒有時間閱讀。就業問題一直都是大學生需要面臨的首要問題。有一部分學生為了在畢業時能夠有更多選擇的機會,在大學期間,只讀專業書以及為了考取證書需要讀的書,比如秘書證、導游證、茶藝證等,其他的書籍就不會去讀。還有一部分學生說“沒有時間閱讀”,是因為他們的閱讀空間主要被校內的社團活動、形形色色的考試以及電腦、手機所占據。隨著網絡的發展,這部分學生大多數成了“手機重度依賴者”。
最后,文理科學生的閱讀差異。文理科學生的閱讀傾向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其中文科類學生閱讀最多的是語言類的圖書,理科類學生閱讀最多的是計算機方面的圖書。當然這個差異也是符合學科屬性的。交叉分析報告顯示,不管是文史科、理工科,還是藝術科,學生都認為應該多讀文學類的圖書。其中,文史科的學生有93.39%的人贊同,理工科的學生有77.14%的人贊同,藝術科的學生也有66.67%的人贊同。小說這一類作品成為大學生閱讀的首選,不管是古典名著小說,還是現代著名小說,抑或是網絡小說。文學類圖書之所以受廣大學生的歡迎,不僅僅是文學類圖書的文字描寫細致、精彩,還在于文學小說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在激起閱讀興趣的同時,又可以享受文字帶來的樂趣,使身心放松。
另外,在對學生的具體訪談中,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到專業書籍閱讀與課外其他書籍閱讀之間的關系。其中一位英語教育專業的學生提到他閱讀書籍幾乎都是出于個人興趣,讀自己感興趣的書,閱讀的范圍很廣。而對于自己本專業的書籍,除了上課會翻看、在期末考試周備考閱讀外,就基本不會再去閱讀專業書。他還表示,平時買書很少涉及專業書籍,買的書大多是自己感興趣的,花在閱讀專業書的時間、精力遠不及其他的課外書籍。他認為專業能力不是通過閱讀專業書就可以提高的,而是要通過教育實踐來提升,所以寧愿多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書,增加自己的見識,也不去閱讀理論枯燥的專業書。而另一位學生的觀點則不同,他花在本專業書籍的閱讀時間、精力也比其他書籍的多,對此他給出的理由是:該專業的授課內容多,知識體系龐大復雜,需要補充的地方很多,老師講解的專業知識點多面大,并且重要,往往開出書目讓我們自行閱讀,所以花在專業閱讀的時間會很多。
由以上的訪談可以看出,專業與我們的閱讀目的、內容關系密切,大學生所學的專業比較輕松,對書籍的選擇上比較隨心所欲,往往是選擇自己喜歡的書,追求的是知識的多樣性;而對于那些專業難度大、學業負擔重的學生而言,他們在對書籍的選擇上比較慎重,會選擇一些有利于專業學習的書籍。
(二)家庭生活水平方面。家庭生活水平對大學生閱讀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閱讀資金的投入這一方面。根據調查報告顯示,每月閱讀資金投入100元以上的大學生中,城鎮學生和農村學生的比例都偏低,分別為4.76%和2.50%。每月閱讀資金投入在50-100元的大學生中,農村學生比例比城鎮學生低,農村學生為15.55%,而城鎮學生為23.15%。月投入低于50元的大學生中,農村學生和城鎮學生都占很大一部分,農村學生為80.83%,城鎮學生有74.23%。總體來看,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城鎮學生閱讀資金投入比在農村學生要多。與此同時,被問及是否會花錢閱讀網絡文學作品的時候,城鎮學生比農村學生更加愿意花錢閱讀網絡文學作品。經常花錢閱讀網絡文學作品的人中,城鎮的比例要比農村的多,城鎮學生約為5.56%的人,農村學生僅為1.77%;偶爾花錢閱讀網絡文學作品的人中,城鎮學生的比例與農村學生的比例差距不大,分別為38.11%和36.56%。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家庭生活水平對閱讀的投入會產生一定影響。家庭經濟狀況好,生活水平高,大學生能夠比較輕松地負擔起閱讀投入的資金。來自農村的學生受到經濟水平的制約,并不會在閱讀方面投入太多金錢,可能更多地把資金投入到衣食住行等方面。閱讀資金的投入情況會影響大學生對課外閱讀的重視程度、閱讀習慣的培養、閱讀方法的形成等,因而他們在閱讀觀念和重視程度上落后于城鎮學生。
家庭生活對大學生閱讀的影響還體現在閱讀的習慣上。從問卷調查的結果可以看出,做讀書記錄的大學生中,城鎮學生占59.52%,農村學生占57.5%,兩者的差距并不明顯。沒有做讀書筆記習慣的大學生中,城鎮與農村差距不大,僅為30%。總體而言,一半以上的大學生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但在閱讀過程中遇到障礙時,73.81%的城鎮學生會自行查找資料,農村學生會如此的僅59.17%。
涉及閱讀有無明確計劃或目標的問題時,接受調查的城鎮學生與農村學生分別有33.3%和28.33%的人表示有明確計劃或目標。相對于沒有閱讀計劃和目標的人而言,比例明顯偏低。且根據數據可知,農村比例低于城鎮。
在問及哪一方面影響個人對閱讀書籍的選擇時,選擇個人興趣的城鎮學生有83.33%,農村學生則有71.67%的人。其他原因如老師推薦、學習要求等均有少數人選擇。由此可見,興趣是引導大學生選擇課外閱讀的書籍和刊物的重要導師。相對城鎮學生而言,農村學生選擇閱讀書刊更多受到老師推薦、學習要求方面的影響。
(三)社會文化氛圍。社會文化氛圍對大學生的閱讀行為也起到一定的塑造作用。問及學校的讀書氛圍如何時,城鎮學生大多數認為學校讀書氛圍不是很好,而農村學生中有8.33%的人認為學校的讀書氛圍很好。33.33%的城鎮學生認為學校的讀書氛圍還可以,42.5%的農村學生認為學校讀書氛圍還可以。認為學校讀書氛圍不好,城鎮學生有19.05%,農村學生有15%。從調查數據的對比分析中不難看出,農村學生對學校的閱讀氛圍的態度比城鎮學生更加樂觀一些。一方面,可以看出城鎮學生對學校讀書氛圍有著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出農村學生則相對容易“滿足”現狀,這可能與他們從小生活的家庭及周邊文化氛圍較薄弱有關。城里的讀書環境好,大型書店、設備完善的閱讀室等設施供其使用,良好的閱讀氛圍使城鎮學生對學校的閱讀情況更多的是以比較、批判的眼光來看待。而農村學生從小身處的社會環境極少有濃厚的讀書氛圍場所,有的多是小型書店,小型圖書館,學校少有設備齊全的圖書室等,所以農村學生比城鎮學生對學校的閱讀氛圍表現出更多的滿足感。
家庭經濟狀況影響閱讀的投入,社會文化氛圍影響閱讀習慣的培養、現代娛樂方式影響閱讀方式等。這些影響因素并非是不可控的因子,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關鍵在于個人,在樹立終身學習觀的前提下,正確認識閱讀作用,養成終身閱讀的好習慣。
三、培養閱讀習慣的建議
(一)學生內在方面。大學生應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和培養良好閱讀習慣所帶來的好處。首先,抓住一切可以讀書的時間。大學的時光是很寶貴的,高職學生應當抓緊時間讀書學習,不應該把時間浪費在游戲等虛擬的世界里。其次,放遠眼光,閱讀的種類應當多樣化。不同學科的書籍可以讓學生獲得不同的知識和見解,可以更好地領悟人生。正如弗蘭西斯·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閱讀實際性的作用,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滿足、個人修養的塑造以及學識的提升。最后,克服閱讀的功利性,多讀書、讀不同的書,有些書也許在短時間內看似沒什么用,但是卻可以讓學生在今后較長的時間里受益,因此,學生應該摒棄閱讀上的功利性,多讀書。
(二)學校方面。學校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方面應到位。作為指導者,教師對學生不僅要嚴格要求,提高標準,任務布置后,要做好監管、督促,在閱讀方法上要指導到位,而且在教學方面應多鼓勵學生進行深閱讀,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目,并介紹科學高效的閱讀方法,盡量讓大部分學生在閱讀時采用深閱讀的方式。定期舉辦辯論賽、經典名著的知識競賽以及詩詞朗誦比賽等讀書活動,鼓勵學生分享讀書心得,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經典名著及學術著作等書籍。學生讀書時要具有選擇性,不要拿起一本書時不論是哪種類型的書籍都用一種方式來讀,有些書可以瀏覽性地讀,有些書可以細嚼慢咽地讀、還有些書可以挑精彩片段進行閱讀。總之,讀書時針對不同書籍要選擇合適的閱讀方法。
圖書館作為高職學生讀書學習的重要場所,在促進學生閱讀的方面也應該采取積極的策略。首先,圖書館要有好的讀書環境。其次,圖書館的管理人員應該具備良好的素質,能夠盡職盡責為學生服務。圖書館人始終不變的理念是“讀者第一,服務至上”。最后,圖書館應多收藏文化內涵比較深厚且學術氣息較為嚴謹的書籍,盡量減少那些語言文字低俗、沒有文化品位的書籍。
(三)家庭方面。目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很多家長都忙于自己的工作,沒有時間與孩子交流,忽視了家庭關系與閱讀的重要性。家長應該行動起來,引導孩子進行課外閱讀。家長自身要從閱讀中體會“將閱讀變成習慣,讓智慧伴隨終身”的含義,重視閱讀,并以身示范。
【參考文獻】
[1]周立軍.大學生課外閱讀行為調查與研究——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8(12)
[2]張義杰.當前大學生閱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西部(理論版),2016(7)
[3]陳建華.高職院校圖書館學生閱讀現狀的調查與思考——以南通地區高職院校為例[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2(2)
【基金項目】2016年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現代審美語境下提高高職院校學生審美能力的實踐與探索”(JGB20160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衛霞(1981— ),女,河南信陽人,碩士,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講師。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