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紅教+楊洋+覃峰

【摘 要】本文分析基于新媒體的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針對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面臨的問題,結合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實際情況,提出高職院校進一步落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宏偉目標的方式,為以創業帶動就業、增強學生自己的就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落實提供指導性建議。
【關鍵詞】高職教育 新媒體 創新創業教育 構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C-0038-02
高職院校開展適應于職業教育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研究直接關系到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積極探索高職院校創業教育體系構建是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進一步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必經之路。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堅持立足交通,服務廣西,面向東南亞,主動為廣西公路建設、公路養護、汽車維修、汽車營銷、交通網絡技術、交通運輸、現代物流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專業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目前,學院著力開展適用于高職院校學生實際情況的創新創業教育,旨在為具有創業精神、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而努力。
一、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
為了解決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問題,高職院校必須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業思維、創業技能與創業精神。
(一)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是高職院校順應當代社會發展、人才需求的必由之路。現代大學生普遍為“90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已經成了大學生生活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他們利用各種新媒體工具進行交流、學習、生活,高等學校尤其是高職院校如何應用新媒體發展強勢的新契機,積極地利用新媒體資源進行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建設與推廣,成為當代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戰場的突破口。通過建立合理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高職院校可以利用自身優勢,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職院校創業理念,從而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主動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二)基于新媒體的創新創業教育是職業教育改革的新路徑,是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原動力。通過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建立,可以促使創業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共生”。“共生”理論最早由德國生物學家德貝里(Anton·de·Bary)提出,用以描述不同生物種屬按某種物質聯系而生活在一起并逐漸走向聯合,共同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互相依賴,各能獲得一定利益的一種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高職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實際上就是開展一個創業教育與職業教育相互促進與改革的共生環境,與此同時,這種共生環境對高職院校所培養的人才質量也有很大的提升作用。更為客觀的是,創業教育對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著現實的、開放性的指導作用,職業教育理念也可以通過工學結合等一系列手段與方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就形成了創業教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紐帶關系,使創新創業教育開展的意義更為突出。
(三)積極開展以需求分析為基礎的創新創業教育是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方向。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應用型人才,這些應用型人才進入企業之后往往會再一次通過崗前培訓等方式掌握對應的崗位技能。高職院校如果通過企業崗位需求與人才招聘趨勢分析,聯合企業進行校企合作等方式開展針對就業崗位的創新創業教育,一方面可以使職業教育更具有針對性,在區域與行業人才培養中占據優勢,另一方面還可以大大減少企業資源的消耗,使企業仍然站在人才需求的主導位置。
二、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面臨的問題
現階段,高職院校發展規模較大,畢業生數量也在逐年上升。但是,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復雜,大部分學生難以找到自己心儀的工作,即使找到工作的學生也難以在一個崗位持之以恒,而且大部分學生依然保有較為傳統的就業觀念,甚至對于創新創業持觀望態度,這也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創新創業教育在高職院校的開展。
首先,高職院校普遍以學生就業率為衡量職業教育質量的首要標準,對于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過于要求成果,忽視了創新創業教育校園文化的沉淀。通常來說,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建立是一個立體的、宏觀的、持久的過程,當高職院校畢業生普遍具有創業創新思維、創業創新能力、創業創新素質的時候,肯定是在此之前已經接受了系統的、完整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培養。與此同時,校園中創新創業文化氛圍也尤為重要,高職院校往往只是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對學生進行創業理念的灌輸,而忽略了學生入校以來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學習中對于創新創業理念潛移默化的熏陶與感染。這一點對于高職院校建立一個長效的、穩定的、具有競爭力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尤為重要。
其次,高職院校教師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意識和能力尚待提高,教學方式方法較為單一,教學針對性、實效性不強。高職院校近年來著力培養專業內高質量技術型人才,學生對于本學科專業知識掌握與理解較為全面。不過,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不僅僅是單一學科或者專業內技能的熟練,更重要的是如何培養多學科復合型人才。與此同時,教師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也不可忽視,只有深化系統的創業課程體系,提高教師及輔導員隊伍在平常的工作中積極應用多種教學方式、多種媒體媒介、多種知識啟發方式,才能在提高教師隊伍創新創業教育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質量,從而培養具有針對性、時效性較強的高職院校創業創新應用型人才。
最后,高職院校對于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性載體的忽視也不容小覷。實踐活動,作為創業創新教育的載體,被許多致力于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高職院校輕視,其實,高職院校學生把通過創新創業啟發與指導后所產生的創新創業細胞通過實踐活動發揮與展現出來才是高職院校應當深入思考的。高職院校想要開發學生的創新素質,必須通過創業平臺才能落到實處,才能真正地觸及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才能建立立體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最終達到以創業教育帶動就業的本質目的。
三、基于新媒體的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應當是一個持久的、學生思想工作與教學工作相配合的、逐步形成并完善的過程,系統的高職院校創新創業體系的建立,需要校園文化構建、學生管理、課堂教學以及創業實踐等多方面配合完成。結合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的實際情況,基于新媒體的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路徑如圖1所示。
具體說來,基于新媒體的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需要從三個方面進行:
第一步,基礎性教育。其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微信、微博等高職院校學生耳熟能詳并滲透于日常生活中的新媒體傳播積極的、與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的知識,逐步地在高職院校中以文化建設為著力點,建立適應創新創業教育開展的良好氛圍,這樣可以使創新創業教育接下來的開展更有文化基礎以及強大的群眾基礎,也能更好地落實高職院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目標。
第二步,融合性教育。融合性教育的指導思想旨在充分彌補學科及專業內課程體系的創新性欠缺,通過利用整個學院專業間的資源互補,教師可以逐漸深化師資轉型,學校可以逐步進行制度建設,實現全面的跨專業、跨學科的創新創業教育。學院通過整合教學資源,對已經有專業功底的不同專業及學科的學生進行創新創業綜合素質、綜合能力的培養,深化學生專業交流,使具有創新創業意識與思維的學生產生跨專業、跨學科的創新創業萌芽的萌生,這個過程不僅是創業課堂所能給予的,而且可以通過第二課堂等其他方式融合,最終使學生產生創新創業精神的雛形。
第三步,實踐性教育。實踐性教育是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載體,通過例如創業大賽、創業協會、創業基地等多種于創新創業平臺之上的實踐活動,高職院校學生可以將創業意識、創業品質、創業知識、創業技能、創業能力盡情發揮,從而完整地開發高職院校學生各方面創新創業素質,最終達到以創業帶動就業、增強高職院校學生自己的就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目的。
相信通過以上三個方面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所構建的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將會引領“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高職院校的全面落實,以創新創業教育為代表的新一輪職業教育改革即將到來。
【參考文獻】
[1]王華.高職院校創業教育有效路徑的探索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7)
[2]朱國奉.高職院校學生創業實踐與評價體系建設初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32)
[3]田秀萍,先有創新的教師后有創新的學生[J].中國高等教育,2015(17)
[4]吳智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的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15(8)
[5]杜愛玲.高職院校創業教育改革探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5(6)
[6]李曉平.高職院校學生創業教育現狀及發展途徑研究[J].高職探析,2015(8)
[7]雷玉梅.高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淺析[J].學周刊,2016(2)
[8]王平.高職院校“四全”創業教育模式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12)
[9]徐曉霞.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14
【基金項目】2015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2015B086);廣西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培養工程項目(201316033);2016年度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教學改革項目 (JZY2016B13)
【作者簡介】韋紅教(1970— ),男,廣西柳江人,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講師;楊 洋(1988— ),男,甘肅蘭州人,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路橋工程系教師;覃 峰(1976— ),男,廣西大化人,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路橋工程系副主任,教授。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