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愛梅
摘 要: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章從整體感知、指導學生讀得流利,披文入情、指導學生讀出感情,鑒賞品味、指導學生讀出個性三個方面探討朗讀是英語學習的原動力。朗讀能拓寬文本作者的意境與空間,提升學生自身的想象能力。
關鍵詞:小學英語;朗讀;理解;語感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1-0026-01
朗讀是將無聲的書面語言轉換為有聲語言的過程,是眼、口、耳、腦共同作用的創造性活動。朗讀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讓學生反復朗讀,引導其感知文本元素,對文本進行深層次的理解與把握。朗讀的過程中,學生會將個人情感與思考帶入文本,進而拓寬了文本作者的意境與空間,也提升了學生自身的想象能力。
一、整體感知,指導學生讀得流利
葉圣陶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對于剛學習英語的學生而言,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英語朗讀習慣是十分必要的。就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而言,他們的自控能力和自學能力相對來說不太強,雖然嘴里跟著老師在讀書,但心里卻在想其他的事情,進而就出現了整個文本他們會毫不費力地背誦下來,但是單獨的詞或短語的認讀他們卻感到困難重重。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文本時要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本。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unit1 In class的story time時,教師創設了一個與文本相近的情境,引導學生用英語交流(課上問好、關窗戶、打開書......),“遲到”情境的創設要在學生做出相應動作之時呈現英語用語。在指導文本朗讀之前,要讓學生整體感知課堂上可能發生的狀況,讓說的語言與發生的情境一致,為學生能夠流利地朗讀做好鋪墊。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習慣,培養語言與情境相一致的習慣,培養學生“準確、清晰、無誤”的習慣。這樣,學生的朗讀才能真正達到“眼看、口讀、心想”。
二、披文入情,指導學生讀出感情
現在使用的英語教材所選擇的文本內容源于兒童的生活、貼近兒童的生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尊重學生的需求,尊重學生的感受,讓他們讀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例如,教學四年級下冊unit5 Seasons的story time:In spring, it is warm. We fly kites. We go boating. We like spring;In summer, it is hot. We eat ice creams. We go swimming. We like summer;In autumn, it is cool. We have picnics. We go climbing. We like autumn;In winter, it is cold. We make snowmen. We go skating. We like winter.這首小詩是描述美麗的四季,應該讓學生讀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教師可以嘗試將學生分成春、夏、秋、冬四組,指導他們體會詩中優美的語言,感受動人的旋律,發出朗朗的讀書聲。接下來要求學生感受春天的溫暖、夏天的熱烈、秋天的清涼、冬天的寒冷,讓學生帶上不同的頭飾表演出來,這樣比照著書朗讀出來的效果會更好。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教師切忌讓學生機械模仿教師的語調,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從自己的真情實感出發,在真正感受文本內涵的基礎之上進行朗讀。只有這樣,讀出的感情才自然、真切。
三、鑒賞品味,指導學生讀出個性
朗讀是英語課堂教學最重要的活動之一,英語課堂也是學生展現自我、發展自我的舞臺。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個性化閱讀是指學生個體從書面語言中獲取信息,它是學生借助文本與作者對話的心理過程,這個過程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 unit6 what time is it?的story time時,其中有這樣一個片段:“Mum: Wake up, Taotao. Liu Tao: What time is it? Mum: Its seven oclock. Its time for breakfast.”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用不同的性格讀出文本中的句子,如:“溫柔的媽媽,急躁的媽媽,愛發脾氣的媽媽;懶洋洋的劉濤,突然驚醒的劉濤”,學生們表演得惟妙惟肖,個性得到充分張揚。古語說得好:“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可見“激勵”是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的手段。學生的性格中有著“爭強好勝”的因素,朗讀教學中教師要經常采用“比賽”的機制,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朗讀比賽,讓學生挑戰“朗讀大王”。這樣的活動,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勝利的喜悅,提高對朗讀的興趣和朗讀的技巧。
四、結束語
朗讀是英語學習的原動力,它可以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英語課堂,讓學生帶著思考走進文本。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讀得流利、在披文入情的基礎上讀出感情、在鑒賞品味的基礎上讀出個性。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會由被動朗讀轉化為主動朗讀,由表面朗讀轉變為深度朗讀,從而使學生成為朗讀真正的主人。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如何在教學中落實“正確、流利、有感情、有個性地朗讀課文”,是值得每一位英語教育工作者關注的話題。
參考文獻:
[1]杜威.兒童與課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2]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