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巖峰
摘要:互聯網時代,當代青年大學生培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存在諸如不知、不信、不平衡和沉迷網絡游戲、傳播虛假不良信息、享受“快餐文化”、群體行為失控等現象。
關鍵詞:社會主義 核心價值觀 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3-0022-02
一、“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現狀調查分析
(一)問卷設計說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涵蓋了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公民層面。本調查問卷基于大學生在“互聯網+”環境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和理解設計,旨在發掘影響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因素,并根據調查結果對“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問題提出一些改進和建議。
(二)調查對象和樣本說明
本調查對象為吉林省內部分高校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外語、教育技術學等專業的學生,采用問卷方式進行,共回收有效問卷198份。
(三)調查結果匯總分析
我們分別以“學年”“性別”“文理科”“信仰”“政治面貌”“思政課作用”“職業意愿”及回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正確度為標準分類匯總。
調查結果顯示,互聯網在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確立和踐行的影響權重不容小視,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這種影響的作用將越來越大,互聯網的開放性和互動性決定了其既是平臺又是手段,信息和影響的傳導是雙向的,因此干預和矯正不當價值觀的教育教學活動也必然要借助并圍繞互聯網展開。在“互聯網+”背景下做好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在明確網絡對價值觀影響作用機制的基礎上,正面、積極應對西方價值觀和文化思潮帶來的沖擊;必須將課堂教學、日常行為養成、校內外文化和公益活動、學生部門工作與互聯網資源進行融合對接;必須做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調動各種積極因素,大力提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認同感。
二、“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策略
(一)加強互聯網與核心價值觀的課堂培育踐行對接
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通識教育課程中,融入互聯網輿情意識,增強時效性和針對性。在學生價值觀的重要構建期和初步定型期進行積極引導,對不良價值觀進行干預矯正。以我院為例,在教學中采用了“標準化+個性化”的教學模式,不僅著眼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講授,而且更加注重學生的參與和踐行。具體做法如下:
(1)在標準化方面,在傳統講授的基礎上增設課堂演講環節,人均2-3分鐘,內容為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政新聞緊密結合的內容或身邊事,并發表對該事件或現象的觀點和看法,不僅要讓學生有話可說,還要言之有因、言之有物、言之有感、言之有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2)在個性化方面,教師針對學生課堂演講的內容組織其他學生參與討論,并有針對性地作出精當點評,以便了解學生所想和三觀情況,及時發現并糾正學生的三觀偏差。對于偏差比較嚴重和經歷特殊的學生,要在課后會同相關部門的教師、輔導員進行問題跟蹤和心理輔導。在傳統課堂教學外,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分組,在部分章節設置實踐教學和自主學習環節,激發并傳遞正能量,主動對接正向輿情。
此外,針對不同專業學生對語言和傳統文化把握能力和層次不同的現狀,設置一些既能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又讓學生熟悉和喜聞樂見,同時立足職業傾向和特點,選修傳統文化經典《道德經》和《弟子規》,并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互聯網教學組討論有關經典章節,讓學生將優秀傳統文化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統一起來。
(二)加強互聯網與核心價值觀的校園文化建設對接
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是高校學生價值觀培養的最重要陣地之一,充分利用遍布學生身邊的校園網,最大限度弘揚正能量,構建網絡和現實、理論與踐行的良性互動。可以通過校園網宣傳師生文化生活,對校園新聞和重大賽事活動進行報道,對學生的思想和心理困惑在校園網設專區進行答疑解惑,網上鏈接其他學校的特色文化活動,組織學生在線收看法庭審理,在線同步轉播國內主流媒體的重大新聞直播和采訪,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和對進步輿情的關注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真正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生心中落地生根,要求學生做到線上線下表里如一,用積極和理性的輿論占領校園文化陣地。這一工程需要校領導、主管學生工作的各系書記,學生干事和學生會協助管理,全體師生共同參與和協同努力。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要重視并充分發揮各類文化活動對校園文化建設所起的重要作用,用身邊善小而為的小事塑造自身高尚品格,用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大學生入學軍訓即要學習部隊優良傳統,在軍訓中體驗團結合作的力量。舉辦趣味運動會、開展班級特色系列活動,融洽同學關系,培養團隊協作的精神。經典誦讀是我們學習經典、傳承經典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在諸多活動形式中,儀式和典禮給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也最震撼,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校園文化表達方式,各類高校應當予以足夠重視。大學的“升旗儀式”就是弘揚愛國主義的絕好時機,當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愛國主義情感會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油然而生。“入黨宣誓”的莊嚴,讓大學生黨員愛黨愛國、嚴以修身、廉潔自律,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自覺發揮模范作用。高校的各種“頒獎表彰儀式”讓學生感受到榜樣的力量,教育工作者通過正面典型的宣傳,實現價值觀的導入。這些活動和儀式的音視頻資料都可以在校園網乃至互聯網上發布傳播,可以激發更多大學生學習的熱情以及對自身職業的熱愛,提高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進而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正確的發展觀、世界觀,內化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加強互聯網與核心價值觀的校外日常踐行對接
研究“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問題,需緊緊抓住大學生求知欲強、樂于參與互動這一特點,利用“自媒體”和“互聯網+”融媒體平臺的快速便捷和大數據匯集優勢,對社會現象和身邊事件予以關注,形成“輿情互動”。以互聯網為載體走出校園,關注社會公德、關注志愿者服務、關注社會公益事業、關注國內外熱點,并在關注的基礎上實現有序參與和導入內化,形成對自身行為的正向反饋,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認知和有效踐行,如通過網絡和現場參加江城晚報組織的“我為家鄉添綠蔭”義務植樹志愿者活動,網絡投票參與“感動中國”和“吉林好人”評選,為“吉林好人”楊曉薇義賣報紙籌集善款,為貧困小學捐贈圖書活動,為災區捐款并與其他學校和社會團體組織志愿者服務,組織學生走進村鎮中心小學支教并進行后續的網絡教育交流,慰問敬老院老人的演出活動,還有“走進福利院”校園公益活動,這將內化核心價值觀的“誠信”和“友善”。又如各大傳統節日前后組織的文化活動:清明節悼念英雄先烈;祭奠孔子活動;通過網絡遠程虛擬現實參觀歷史古跡、博物館、南京大屠殺殉難者紀念館、九一八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些活動帶動學生深入到傳統文化的海洋中汲取營養。通過互聯網與其他院校共同組織“漢字書寫大賽”和各類競賽活動,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參與的“中華經典誦讀大賽”,校園文化聯誼周,大學生運動會,大學生創業交流平臺等,都可以成為核心價值觀的培養陣地。
總之,“互聯網+”環境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踐行,需要政府部門從國家戰略高度做好頂層設計,高校學工部門、高校教學部門、學生社團、志愿者聯盟、家庭和社區、社會公益組織、第三方文化教育機構、傳統媒體和網絡新媒體多方通力協作,從學生價值觀的培養源頭做起,一脈相承、生生不息,最終將核心價值觀導入并內化為學生乃至全體公民的生活方式。而只有大學生乃至全體人民奉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正面效應時,中國才能真正實現意識形態領域的安全,才能真正擁有清除古今積弊和外來流毒的免疫力。
參考文獻:
[1]王曉暉.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求是,2012(23).
[2]何小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若干問題研究綜述[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2).
[3]白潔.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環節[J].前進,2013(6).
[4]楊婕.加拿大中小學公民教育實踐路徑及特點[J].現代教育管理,2015(3).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