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章芬++吳瓊
【摘要】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積淀了豐富的傳統文化,這是凝聚民族力量、體現民族精神、實現中國夢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治國理政、建構和諧的社會秩序方面,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高度注重“禮治”的秩序建構作用,這對轉型時期當代中國社會秩序建構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傳統文化 社會秩序 建構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積淀了深厚的文化資源,這是凝聚民族力量,體現民族精神,實現中國夢的寶貴精神財富。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治理、和諧、民生思想,對轉型中的當代中國秩序建構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啟示作用。
“禮治”建構社會秩序
儒家思想提倡“禮治”,竭力推崇以“禮”的原則和規范構建社會生活的秩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禮”包含范圍很廣,儒家文化中的“禮”至少包含以下含義:一是一種政治原則?!岸Y”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尊卑有序的社會結構形式。在這種社會結構中,每個人都必須按照自己的角色、位置辦事,不可以“僭越”,社會才能井然有序。二是一種社會制度?!岸Y”規定了社會各等級的權利、義務,作為人們之間建立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的準則,履行相應的權利和義務是每個人必須遵守的制度規范。三是禮儀規范。學習“禮”、踐行“禮”是不同等級的個人在社會立足的基礎。正是因為禮所具備的深刻的內涵及多重的功能,長期以來,禮在我國封建社會的秩序維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本質上,禮是維持統治階級地位和利益的基本手段,也是進行社會控制的規范系統。禮實現對社會秩序的控制、維護,其基礎在于它建構了金字塔式的社會層級結構。
在這種金字塔式的層級結構中,禮發揮了以下作用。首先,地位等級的劃分。禮在其內容上,分為“天子禮”、“諸侯禮”、“大夫禮”、“士禮”等,每一個等級都代表了相應的地位和層次,這是維護統治權威的重要依據。社會的穩定運行要求這種等級結構具有連續性、穩定性。它不僅通過制度化的政治統治保障等級秩序,而且運用教化手段,使等級觀念、身份認同觀念內化于人心,使各階層、等級各安其分,服從統治。
其次,權利義務的規范。權利義務關系是一個具有歷史發展性的概念。在階級社會中,由于層級結構下不平等的社會關系,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公平權利義務關系得不到保障 ,政治統治實現的是少數剝削階級的利益和權利。因此,在傳統的“禮”所維護的秩序中,權利義務規范是一個以人治為基礎的相對概念。禮是統治者實行社會控制的工具,在維護國家的統治秩序方面,禮是由統治者制定的,君主可以規定禮的各種規范,處于社會層級結構底層的民眾是無權參與制定的。因此,禮具有實質上的階級性,是統治階級治理國家的根本。
“禮治”建構思想促進良好社會秩序的實現
社會是人的集合體,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個人是形成社會的前提和基礎,關系到對人與社會的基本看法,也關系到社會秩序建構的不同邏輯。儒家以“禮治”作為治國理政的核心手段是基于對人性本善的認識。
社會信任可以在以下方面促進良好社會秩序的實現。首先,信任能夠降低交易成本,使社會生活更有效率。在我國社會轉型中,契約關系是聯結社會生活的基本形式,在由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變中,大量市場交易需要有誠信作為基礎。在契約規則的背后,誠信的社會環境是使市場行為順利實現的必要條件。在現代社會中,人們之間的誠信缺失會帶來社會焦慮,大大增加社會交往的成本。以政府誠信、企業誠信和公民誠信為主要內容的信任體系,可以降低社會治理、社會交往、市場交換的成本,使社會生活運行更加高效有序。
其次,信任是化解矛盾的基礎。改革以來,隨著市場化、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發展,我國社會結構深刻變遷,利益矛盾問題凸顯,社會進入矛盾多發期、凸顯期,矛盾產生的原因、類型呈現多樣性、復雜性。有效化解矛盾,建立社會誠信機制,使矛盾各方能夠理性地依照法律履行權利義務。
第三,信任促進和諧?,F代化進程往往伴隨著人們利益訴求的增加和矛盾沖突的凸顯,增加了社會秩序的變動性。為了構建良好的社會生活秩序,必須最大限度地增加社會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有效的信任體系能夠促進社會各階層、群體間的對話交流,互相尊重利益訴求,形成合作共贏的良好局面,促進社會和諧。
良好的民生是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的關鍵
關注民生,首先應保障基本的物質需求。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戰略中,經過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我國基本上解決了人民的溫飽需求,目前已進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階段。民生領域的問題呈現出了新的需求變化,在基本實現小康的情況下,我國居民的消費需求中恩格爾系數不斷下降,同時汽車、房屋、家電等耐用品消費需求不斷增加。在市場化改革中,住房的商品化給群眾生活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住房需求不僅是民生的基本要求,也成為目前民生領域突出的矛盾問題。以市場配置為基礎,建立多層次的住房保障體系,是實現住有所居,人民安居樂業的必然要求。
其次,社會事業的建設,理想社會秩序的基本要求是人們能夠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就業是人們向社會奉獻才智的途徑,也是實現個人發展和價值的根本。當前,我國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在產業結構調整、生產方式轉型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降低了對勞動力資源的需求,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在城市中得到就業崗位。在這種形勢下,政府、企業、社會都應想方設法多創造就業崗位,保障居民最基本的就業要求,這是民生之本。
第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理想社會的重要標準是實現社會成員“皆有所養”。以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險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秩序的安全網。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了覆蓋城鄉的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社會保障的作用不斷加強。尤其是新世紀以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的建立,大大緩解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降低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風險,對縮小城鄉差距、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社會保障仍存在統籌層次低、保障水平低等問題,政府是社會公共福利的主要提供者,仍需加大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力度,更好地保障弱勢群體的生存發展權利,使發展成果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共享。
良好社會秩序的構建既需要剛性的法律、制度的規范作用,也需要道德這種非剛性規范的作用
一定程度上來說,非制度性的道德規范對社會生活秩序的維護具有基礎性的意義。法律、制度約束了人們行為的底線,道德則對社會成員的行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傳統文化中十分注重德治的重要作用,在國家治理中倡導“為政以德”的優越性。雖然這是人治條件下對道德教化的要求,但它對轉型中的當代社會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化、全球化的發展,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社會生活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不良思想也顯現出來,道德領域中存在的問題是我國社會失序、無序現象的深層原因。維護社會生活的和諧有序必須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發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社會生活的引領作用。在推動治理現代化中,把德治作為實現法治的基礎,加強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建設,培育良好的個人品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為實現“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提供優良的文明環境。
(作者分別為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新疆大學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論語·季氏》。
②《禮記·中庸》。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