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麗
摘 要:本文提出在高職高等數學教學中采用分層次教學法,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在班級內部采取分層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原有分層次教學法的弊端。另外,基于精品資源庫的建設,采用“一對一”結對子的形式,促進學生互相學習,采用加分制的考核辦法,激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從而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經實踐驗證,分層次教學法實施效果較好,值得推廣。
關鍵詞:高職院校 高等數學 精品資源庫 分層次教學法
課 題:本文系校級教改課題: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高等數學》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探討與實踐(編號:XJG201507022)研究成果。
傳統的分層次教學法是根據學生的成績將學生分成不同層次,同一水平的學生編為新的班級,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水平分別展開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對教師的要求較高。同時,同一班級的學生被分在不同的新班級,不利于教學管理;而分層不當,又會導致基礎薄弱的學生缺少自信心,失去學習興趣,因此,有必要從分層方法和策略上做更深入細致的研究,尋找更合理、有效、切實可行的分層方法,以減少分層教學帶來的負面影響。
筆者學院近幾年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學校教學資源緊張,再進行傳統意義上的分層次教學,對教師、教室以及排課和教學管理等方面無疑都是嚴峻的考驗。但學生學習水平的差異,又不得不迫使教師尋求一種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因此,從筆者學院的實際出發,在高等數學教學中,采用了基于精品資源庫的分層次教學法,經實踐驗證,教學效果較好。
筆者以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應用電子專業一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傳統的分層次教學法為依托,基于學院高等數學精品資源庫中的微課程,考慮學院的現實情況,對學生進行班級內部分層,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因材施教,分層次教學基本過程如下。
一、課前準備工作
在第一堂課,明確考核辦法。對學生的成績考核采取期末成績×60%+平時成績×40%的形式。期末成績指學生期末的卷面成績;平時成績主要指學生的平時表現,包括作業完成情況、上課發言情況等。為了更好地完成分層次教學,對學生平時成績的考核主要看課堂表現情況,包括回答問題情況、練習環節的表現情況等。
二、對學生內部分層
筆者選取的班級學生整體素質較好,大部分學生有一定的學習自覺性,能夠較好地聽從教師的教學安排。開學前兩周主要是對學生原有數學知識的復習,這兩周作為學生的觀察期,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習慣進行觀察,最后綜合學生入學時的數學成績和學生模擬考試的成績,將學生在班級內分為A、B兩組。A組學生大部分為高中畢業生且數學成績較好,有一定的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B組學生大部分為中專畢業生,數學基礎薄弱,但學習態度認真,學習積極性較高。A組學生和B組學生要進行“一對一”結對子,A組學生要主動幫助B組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并通過加分制對這種互相幫助學習進行監督。
三、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考核評價
在考核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積極地參與,筆者制定了考核激勵政策,一個月為一個考核周期,每個學生在一個考核周期至少要參與活動一次,回答問題或者上黑板展示等。學生每參加一次活動加兩分,每次課每個學生最多參加一次活動。另外,組織A組和B組的學生進行“一幫一”活動,接受幫助的B組學生參加一次活動。
四、課前學習要求
每次課結束,教師都要將下一節課所講的內容、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告知學生,讓學生觀看視頻,并告訴學生下節課需要做的練習題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水平自主選擇觀看視頻的速度,決定是否提前做練習。事實上,這是一個考查學生學習自覺性的環節。學生要在課堂上參與活動,B組的學生或者學習水平較差的學生,就必須預先在課前學習,或者向A組的學生尋求幫助;而A組的學生要想得到更高的分數,就必須主動幫助B組的學生。這樣,以參加活動為導向,推動學生互相學習,進而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教學過程的設計
由于處于兩個學習水平的學生在同一個教室學習,因此,在設計教學過程時,要兼顧兩個層次的學生,教學內容的難度要適宜。教學過程主要采用課下預習和課上點撥的形式進行。課下預習要求學生通過掃描課本中的二維碼,觀看微視頻進行學習,要求學生對所學知識形成直觀的認識,能理解相關的概念。
整個課堂教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對本節要學習的知識進行提綱式的學習。第一節課主要是教師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講解,講解過程主要采用引導加提問的方式。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對所學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講授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參與,適時提問,以督促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對于一些小的知識點,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講解,增加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
第二部分是成果檢驗,讓學生進行相關練習。練習題目主要是上一節課預留的練習題。預留練習題的目的是讓B組的學生利用課下的時間進行學習,以便課上參與活動、贏得課堂表現分。預留的練習題要分成A、B兩組,分別讓A、B組的學生做。同時,預留的練習題目不能太少,A、B組每組至少兩道題目。為了考查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知識,教師可要求學生進行講解,講解正確才能得分。
這種基于精品資源庫的分層次教學法,一方面是對因材施教的重要實踐;另一方面,不會對教學管理帶來負擔。而從實踐效果來看,這種對學生進行內部分層次,采用“一對一”結對子的方式幫助學生學習,用加分制鼓勵學生參與教學的形式,確實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生學習水平差異化的難題。
經實踐驗證,分層次教學法確實有一定的實效,值得進一步推廣實施。但在實踐中運用分層次教學法需要注意兩點:一是班級學生的學習水平差異不能太大,也就是分層只能分為兩個層次,可以在開學初學生分班時進行考核,盡量讓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學習水平差異不要太大;二是每節課都進行加分,這個過程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及時加分,讓學生體會到學習過程是一個公平的競爭過程,以保證這種競爭成為學生學習的一種動力。
參考文獻:
[1]趙芳玲.高等數學分層次教學研究[J].西安航空學院學報,2014(32).
[2]張香云,王家軍,賀志民.高等數學課程分層次教學理念的思考和舉措[J].大學數學,2014(1).
(作者單位: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