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怡

【摘 要】論文主要分析揚州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互動關系以及二者發展不協調的因素,從而對升級揚州市的就業以及產業結構,實現經濟增長提出合理化的見解和建議。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Yangzhou City, and the factors made the development disharmony, and put forward th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n upgrading the employmen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Yangzhou City and realize the economic growth.
【關鍵詞】產業結構;就業結構;互動
【Keywords】industrial structure; employment structure; interaction
【中圖分類號】F24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7)04-0053-02
1 經濟轉型背景下揚州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演進趨勢
自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揚州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大資金人力投入,從而引起產業與就業的變動。
1.1 揚州市產業結構的變動趨勢
1978年,揚州市三次產業結構為43.4:40.5:16.1,根據三次產業產值分別占GDP的比重將揚州市產業結構發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78—1984年,工業農業齊比肩,為“一、二、三”產業順序,三次產業基本在小范圍內變化。第二階段1985—1994年,第一產業呈逐年快速下降趨勢,第二產業迅猛發展,最高達到了59.46%,“三產化”的趨勢不斷明顯,第三階段為1995年以后,第二產業以較為平緩的速度逐漸下降,但依舊在三大產業中占比最多,而第三產業相比之下增速較快,2016年揚州三次產業結構為5.6:49.4:45.0,相對于改革開放初期進步明顯,體現了揚州市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成功。[1]
1.2 揚州市就業結構的演進趨勢
按照從業人數占就業總人數的比重也可將揚州市就業結構的變動趨勢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78—1988年,第一產業就業所占比重下降速度飛快,由1978年的64.93%減少到1988年的43.04%,而第二產業的就業比重上升幅度較大,說明第一產業的勞動力資源大部分都轉移到第二產業;第二階段為1989—2001年,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的速度緩慢,第二產業在穩定發展的基礎上略微下降,并且在2001年年底超越第一產業,而第三產業在此階段比例不斷增加,從1989年的19.34%增加到2001年的31.18%,增加了近12個百分點,說明第三產業的勞動力輸入量較多;第三階段為2002—2016年,第一產業下降比例與第二產業上升比例基本相等,第三產業就業比重穩中求進,增幅較小,表示從第一產業中輸出的勞動力資源小部分轉移到了第三產業。
2 揚州市產業結構以及就業結構的協同性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揚州市自改革開放以來產業與就業演進趨勢基本相同,都大致是由“一、二、三”轉向“二、三、一”結構,但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并不協調,說明揚州市工業化的進程基本順利,但依舊存在不和諧因素。
2.1 結構偏離度分析
結構偏離度是用來分析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同程度。若某一產業的結構偏離度為0,說明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處于均衡狀態,若為正,表明產業產值比重大于就業結構比重,該行業相對勞動生產率較高,存在勞動力轉入的可能,若為負,表明產業產值比重小于就業結構比重,勞動力存在轉出的可能。
用公式表示為:結構偏離度=GDP的產業構成百分比/就業的產業構成百分比-1。
據計算,第一產業結構偏離度始終是負數,表明相對勞動生產率低下,勞動力持續從第一產業輸出,但是轉移的速度不夠快;第二產業結構偏離度雖均為正數但整個趨勢是不斷下降的,說明勞動力資源持續涌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結構偏離度數值正負交替,但以正為主,數值相對較低,說明二者在此期間具有良好的對稱性,由于揚州市對于三產的重視,隨著工業制造業向服務業的不斷升級調整,第三產業吸納就業能力逐步增強。
2.2 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變動值分析
變動值是用來動態考察某一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三大產業和就業結構變動速度的指標,K 值越大,相應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高度化的步伐也越快。其公式為:K=∑|qi1-qi0|
式中,K 為結構變化值,qi1為報告期構成比;qi0為基期構成比。
通過比較,發現揚州市1978—1993年的就業結構的優化程度慢于產業結構,說明在此期間揚州市著重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1993年之后就業結構變動較大,體現了在產業結構的推動下就業結構不斷優化。
3 揚州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偏離的影響因素分析
3.1 三大產業結構失調
國家對產業結構方面的政策表明,應按照“一產降,三產升,二產基本不動”的趨勢發展三次產業。但是1978—1993年揚州市第二產業呈現出持續上升的趨勢,最高達到了59.46%,此后雖有所下降,但依舊保持在55%左右的水平。說明第二產業過度發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第三產業,從而導致第三產業吸納就業的能力下降。
3.2 勞動力因素制約
揚州市的人口受教育程度依然偏低。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只有12.7%,而如今“互聯網+”的時代,所有的產業發展都需要文化素質較高的人才。雖然勞動力資源總量較為豐富,在勞動力市場上總體供大于求,但揚州市整體老齡化的速度不斷加快,中老年勞動力為主體,年輕的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現狀不利于新興產業的發展升級。
3.3 城市化水平較低
近年來,揚州開始步入城鎮化建設的高速發展時期,2015年揚州市的城鎮化率為62.8%,城鎮化吸引大量農民工進城工作,第一產業的勞動力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短期來看,解決了農民工進城就業的問題,但長期來看,城市發展飽和后,農民工的處境就會進退兩難。因此城市化水平不高影響了產業整體的發展,從而阻礙了就業結構的優化。
4 江蘇省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協調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為進一步推動揚州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4.1 科學調整產業結構,加快勞動力吸收
首先,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促進互聯網農業的發展,輔之以現代物流業的幫助,形成獨特的農產品供應鏈,并對農產品進行精加工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其次,大力發展先進的制造業,培養創新型人才,培育高新技術產業。此外,揚州身為歷史文化古城,應當充分挖掘名城潛力,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現代旅游服務業,充分發揮第三產業的就業創造優勢。
4.2 優化人力資本結構,完善勞動力市場
首先,要建立健全教育體系,加大投入基礎教育,尤其是農村基礎教育,在政策上給予重視以及加大資金投入,從長遠上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其次,要建立起職工培訓機制,將教育與實踐操作培訓相結合,在提高勞動者教育水平的基礎上提升專業技能。
4.3 加快城市化建設的步伐
揚州市應當適應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時代的要求,大力推進農村城鎮化,進行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改造,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要積極引導,加強管理,實現人員自由流動,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城鄉一體化。
【參考文獻】
【1】王慶豐 .我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整體協調性測度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