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互聯網+”背景下推進智慧警務建設是當前基層公安機關提升警務效能、加強警務機制改革、應對復雜治安形勢的有力舉措。本文認為要通過引進智慧人才、加強頂層設計、整合和對接各種信息資源而達到資源共享,深化“互聯網+”在公安個業務工作的運用。
關鍵詞 “智慧警務” “互聯網+” 基層 公安機關 信息化
作者簡介:宋福榮,湖北警官學院治安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治安學、人口學。
中圖分類號:D6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238
當前,隨著互聯網、云計算的發展,一個以海量信息和數據挖掘為特征的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智慧警務”建設的步伐不斷推進。基層公安機關和廣大民警如何適應這種不可阻擋的發展潮流,如何推進互聯網與公安服務業務的融合,如何在新形勢下保持治安穩定和服務群眾新常態,讓基層派出所從“汗水警務”向“智慧警務”轉型升級,從而實現基層警務智能化,使警務機制改革邁向一個新臺階,是值得我們探討的一個新課題。
所謂“智慧警務”,是基于當前互聯網與物聯網的技術融合,運用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智能平臺進行分析和處理,構建既有利于便民服務、又貼近公安實戰的信息化構架,從而使公安工作實現高效規范、公安業務有機協同、各類數據動態鮮活、各種信息高度共享的警務工作新格局。構建智慧警務是未來警務形態演進的必然趨勢,是公安信息化建設的有效推進舉措。公安部在2016年底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推進“互聯網+公安政務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力爭到2017年底,建成一體化網上政務系統。”
因此,探討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如何構建“智慧警務”意義重大,這將有利于充分發揮民警的聰明才智和創新活力、提升警務效能、破解現實難題、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讓人民群眾直觀地感受到基層民警的改革創新精神和公安機關的改革創新成果。
一、 基層公安機關推進“智慧警務”建設的背景
(一)任務繁重與警力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戰斗力生成模式亟待新突破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人、房、車、路、網、場、組織”等社會治安構成要素不斷膨脹,任務日益艱巨繁重,而警力基本未相應增長,“民警素質能力提升、工作機制優化、發動群防群治投入”等提升效能、完成任務的常規辦法漸漸失靈。公安工作亟須在更多、更高平臺上尋求新突破。
(二)社會治安動態化挑戰日益突出,警務運行模式亟待新變革
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越來越成熟,“人、財、物、信息”等社會要素形成循環不斷的“社會流”,與之相伴的犯罪活動也向“流竄化、職業化、集團化、高智商化、虛擬化”方向發展,動態特征越來越明顯,傳統的時空、地域、條塊概念不斷被突破,對公安工作形成日益嚴峻的挑戰,既有警務運作模式不斷暴露出不適應形勢發展多變的遲滯性。
(三)規范執法要求與民警素質參差不齊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執法保障措施亟待改進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社會法制體系的不斷完善,群眾法律意識和權利意識的不斷增強,對公安執法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人工審核監督、規范民警執法執勤等減少、避免執法過錯的傳統方式越來越難以滿足現實需要。
(四)碎片化的信息分布狀態與及時高效決策的現實需求越來越不相稱,信息資源整合應用亟待突破
一方面,動態治安要求公安機關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高效科學決策,由此決定公安機關需要掌握的信息資源越來越多,相關基礎工作越來越繁重。
另一方面,公安業務條塊分割的傳統格局使信息資源呈現碎片化、原始化狀態,大量閑置浪費,難以及時形成足夠的情報信息,無法滿足服務決策、支撐勤務的需要。
二、基層公安機關“智慧警務”的建設現狀
(一)利用智能技術,實現了警務工作從傳統型向智慧型轉變
當前,基層警務工作的智能技術應用已呈現廣泛、深入的特點。例如,公安機關利用局域網、有線無線通訊技術、數據庫、搜索引擎、自動比對、自動識別等智能技術,建立了公安警務綜合應用平臺和警用地理信息平臺等各種業務平臺;建立了包括圖像視頻監控、情報信息、網絡輿情、DNA 庫、指紋比對系統等在內的智能查詢數據庫系統;建立了網上辦公、網上辦事和信息公開等公安辦公自動化系統;還建成以“云”分布計算、“云”數據存儲、“云”應用服務全保障為內容的統一的警務運行平臺。這些智能平臺和系統使各警種能夠輕松獲得工作所需的各類相關信息,使警務工作實現了跨平臺、跨部門、跨警種、跨地區的信息共享,形成綜合的“警務云”應用。“智慧警務”提高了公安機關對現實社會及虛擬數字空間里的人、事、物、場所的控制管理能力和效率,推動了公安機關打擊犯罪過程中的手段和方法的“智慧化”發展,適應了治安形勢的動態變化和信息錯綜復雜的社會新常態。
(二)以便民利民為宗旨,搭建了多形式的智慧警務服務平臺
當前,多地公安機關的治安、戶政、交管、出入境、消防等公安業務部門通過搭建智慧警務服務平臺,將相關行政事務納入平臺之中,使群眾獲得相關政策公示、受理辦理、進度查詢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務方式。這種通過網上政務服務平臺辦理行政事務使群眾少跑腿、少排隊、少等待,也減輕了一線民警的工作量,提高了辦事效率,是實實在在的惠民措施。另外,基層民警還可以通過手機微信、微博、QQ群等方式解決宣傳、溝通、信息公開等問題,例如民警邀請群眾加入他的“朋友圈”或“微信群”,或者在個人QQ空間、微信信息發布與警務相關的自媒體信息。這樣既能增強宣傳的主動性,擴展延伸宣傳渠道,又能拉近警民距離,提高警民溝通效率,還能提高綜合警務的工作效率,促進執法規范化建設,同時為“智慧警務”積累數據基礎和業務應用基礎。 將“互聯網+ ”的思維應用到公安的各項業務工作,將營造更加和諧的警民關系和極大地提高公安工作效率。
三、進一步推進基層公安機關“智慧警務”建設的思考
(一)“智慧警務”需要發掘民警的智慧,并向社會引進智慧人才
當前,很多基層公安機關的民警在應對紛繁復雜的社會治安難題時,運用“互聯網+”技術,帶來了刑案偵破、治安防控、服務群眾等方面的變革與成就。例如有些民警利用基于互聯網技術誕生的微博、微信等即時通訊技術,公安機關通過網頁、手機APP、短信、語音電話等幫助人們群眾排憂解難,甚至偵破復雜的刑事案件。這些“網上公安”已成為公安機關提升群眾滿意度的新型模式。要激發民警的智慧,向警力要智慧,就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提升基層民警的政治和經濟待遇,這也是當前公安改革過程中必須要重視的重要環節。同時公安信息化建設中留不住人才也是公安機關的現實困惑,所以公安機關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引進和培養信息化高科技專業人才,通過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引進和吸納公安機關需要的智慧人才,著力培養創新型、應用型技術人才。
(二)“智慧警務”需要加強頂層設計,推進資源整合
即國家要重視各種信息資源的采集,上級公安機關要動員各職能部門聯合立項,共同攻克制約公安政務服務信息化建設中的難點、熱點和瓶頸問題,提升公安機關對“互聯網+”與公安工作融合發展的認識和能力。
因此,“智慧警務”需要多部門整體協調,不是一個簡單的信息化和單項目工程規劃,它需要政府合理引導,積極投資。上級公安機關要從兩方面拓展公安大情報系統:即縱向方面要繼續完善人口信息、出入境信息、消防信息、交通信息等各項警務信息,橫向方面要繼續擴展接入社會信息,包括各類城建、城管、安監、環保、等部門提供基礎數據、音視頻數據,在此基礎上建立相應的信息共享交換的規范和機制,促使業務流、信息流、管理流、機制流等有機結合,各種要素互聯互通和碰撞關聯。 這就需要進一步推動政府改善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推動人員、設施、資金等的社會化建設,公安機關統籌兼顧運行。
(三)“智慧警務”需要整合區域資源,進一步拓展智慧安防
針對信息資源種類繁多的問題,公安機關仍然需要擁有統一數據交換平臺,才能進一步鞏固打防一體化需要。公安機關通過對常住人口、流動人口、特種行業登記信息到快遞行業、視頻監控、銀行監管等信息資源進行整合,智慧化運行,構筑轄區商務、信息、醫護、居家養老等服務一體化運作的區域安防。與此同時,警務室智慧化運行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智慧環境,警務室轄區內的各種信息資源、監控資源、人力資源沒有實現更大范圍的信息共享是無法為上級部門提供決策的。需要進一步整合區域資源,打造區域數據一體化中心來處理各類信息數據,將分散在不同部門和不同行業的公共數據,匯集到區域統一的公共數據交換中心,才能更加有效的解決了基層系統繁多、數據重復采集、浪費人力物力等問題,增強公安管理的精準度,減少基層的工作量。同時,運用網絡鏈接,對區域內的監控資源、重點路口抓拍進行聯網,優化監巡對接機制,壓降案件高發區域,打造平安轄區,進一步推動智慧安防。
(四)進一步深化“互聯網+”在公安各項業務工作中的運用
“互聯網+”對公安機關的職能轉變提出來新的要求,讓公安機關從傳統的人力信息采集、信息傳輸跨越到智慧化的監督和預警,讓警察職能回歸本位,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和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互聯網+”加速了信息傳播與交流,將大量的公安基層基礎信息通過互聯網來進行數據傳輸和數據交換,形成動態軌跡關聯,打破信息“孤島”和信息“壁壘”。 互聯網所具有的傳輸快、互動強、信息大、覆蓋廣等特點能讓公安機關實現快速及時、廣泛互動成為一種可能。在強化數據保密的同時,注重治安、交通、消防、水上安全等的源頭治理,深化“互聯網+”在公安工作中的應用,通過對基礎信息采集、人力資源管理、案件基礎信息、物品登記信息、重點人員流動軌跡等的智慧化運行,進一步構筑智慧警務模式,完善立體治安防控體系,才能實現警務戰斗力提升,提高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
注釋:
許發見.互聯網思維下的智慧警務建設.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15(6).1-6.
蔡汝杰.全面推進基層公安機關智慧警務建設的實踐與思考.廣東公安科技.2015(4).4-6.
侯睿.數據時代的反恐情報收集與分析.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4(4) .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