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青
摘 要:《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音樂教學要突出學生的情感體驗,音樂作為情感的載體,不僅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在一定程度上還有利于他們智力的開發。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采用多種方式,將欣賞、表演和創編融為一體,讓學生真正體驗音樂發展的全部過程,從而促進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結合實際課堂教學案例,對小學高年級音樂課中學生情感的培養做出了以下分析。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音樂教學;情感
音樂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其基本價值在于通過音樂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音樂中的美,并為音樂的美好境界所吸引和陶醉,產生強烈的共鳴。學生只有充分理解并體會到音樂作品中的內在情感,才能真正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情操,使其形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因而,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訓練學生對音樂作品藝術形式技能技巧的掌握,還要充分發揮音樂內在意蘊的作用,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為其今后的音樂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教師深情范唱范奏,激發情感
古人云:“歌歡則聲與樂諧,歌戚則音與泣共。”可見,教師的范唱對感染和熏陶學生有著重要作用,教師自身對情感的表達對學生的情感體驗有著直接的影響。學生通過聆聽教師聲情并茂、揮灑自如的范唱,在陶醉其中的基礎上,初步感知作品中的情緒、風格、速度等,為進一步的學唱打下基礎。首先,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只有這樣,學生才會靜下心來聆聽范唱,感受教師對作品情感表達的全過程,同時,還應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
例如,人教版小學音樂五年級上冊《三峽的孩子愛三峽》,這是一首表達對家鄉熱愛之情的歌曲。我在教授時先醞釀了一下情感,然后帶著自己的切身情感陶醉到歌曲的演唱中,全音符的演奏,以及對聲線和氣息的正確把握,正當我飽含深情地進行范唱時,許多學生雖還不會唱卻都十分陶醉地跟著哼起來。之后的教學中,學生都加入自己對歌曲的理解和情感進行學唱,有的模仿我帶手勢進行演唱,有的干脆閉著眼睛或時而搖晃身體演唱。在這一范唱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起著引導和啟發的作用,最重要的還是要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使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情感的體驗。
二、創設情境,升華情感
創設情境是音樂教學情感化的基礎和前提,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按照音樂教學的審美規律,創設音樂審美情境。學生在這樣鮮明、生動而又形象的審美情境中,耳濡目染美的事物,便觸景生情,在情感中獲得審美的情感體驗。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運用多媒體中的畫面、錄音、錄像等直觀、形象的有利條件,創設新穎且有趣的情境,使學生產生新鮮感和好奇心,促進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進而引導他們投入作品的意境中獲得情感的升華。
1.美術與音樂相結合,創設情境
小學生都比較喜歡動手畫畫,因此,教師可以根據他們的這一興趣愛好,將圖畫的色彩與畫面相結合,創設直觀、形象的音樂教學情境,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夠極大地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他們內心對音樂情感的深刻體驗。
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音樂五年級上冊《梅花》時,我沒有讓學生欣賞圖片,而是鼓勵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將歌曲所表達的情境畫一下。待他們畫完之后,我再讓他們欣賞音樂,并根據自己的圖畫想象歌曲中的情境,以此通過圖畫讓學生一邊聆聽一邊演唱,如此使學生更深刻地融入并體驗歌曲的情感。
2.角色的扮演,創設情境
小學生喜歡表現自己,也善于接受新事物,教師可以根據他們的這一特點,在教授與人物或動物有關的音樂時,讓他們扮演其中的角色,這樣能夠很好地激發他們的興趣,促進他們進一步體驗歌曲所表達的情感。
比如,人教版小學音樂五年級下冊《吹起羌笛跳鍋莊》,我在教授時將其分為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先讓學生學會演唱這一歌曲,以此使他們在初步體驗了其中的情感之后,再進行第二課時的表演課,即讓學生扮演歌曲中的角色進行表演。第二課時我一邊播放羌笛演奏的曲子,一邊教學生跳簡單的鍋莊舞蹈動作,隨后鼓勵他們主動上講臺跟著這一歌曲進行舞蹈表演,表演的學生都十分投入,下面的學生也都津津有味地觀看著。由此一來,讓學生通過扮演歌曲中的角色,促進他們更好地了解我國民族的團結友愛之情,升華對歌曲的情感體驗,培養他們的愛國之情。
總而言之,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情感教育是音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作為音樂教師,我們需要采用多種方式激起學生的內心情感,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情感,進而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讓學生在輕松、活潑、有趣的音樂氛圍中感受、體會并創造美,形成正確的審美觀,使音樂真正發揮它的作用,讓學生成為情感豐富的創造者。
參考文獻:
[1]包明德.淺議音樂教學中的情感教學[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
[2]王兵.如何引導小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情感體驗[J].好家長,2014(47).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