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偉娜
【摘要】所謂思辨,指的就是思考、辨析,從哲學方面來講,思辨就是運用自身的邏輯能力進行純概念性的思考。結合小學數學教學來看,思辨就是指一種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就是說通過對學生的培養教育,使學生學會并習慣從數學的角度出發對問題進行思考與辨析。本文就從多角度出發,分析了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策略,希望能夠對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辨能力;培養
引 言
數學思考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最有價值的行為。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的基本途徑有:開放設問、捕捉亮點,激發、喚醒思辨意識;制造差異,追問根源,激發思辨動力。差異通常可以來自學生的多樣化思考,根源往往需要教師通過元認知追問來引發。如果學生沒有或不能多樣化地思考,教師可以通過故意出錯和巧妙變式的方式來制造差異。
1.培養學生數學思辨能力的重要意義
數學思辨能力即為在掌握基本的知識理論后,學生可借助抽象的數學概念來進一步對具體的知識進行判斷、概括及推理,逐步形成一種較為成熟的意識思辨能力。數學思辨能力的形成將可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認知與感悟,讓其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自我判斷能力。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其涉及領域較廣,與生活較為貼近。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學生掌握一定的思維能力后,可更為容易整理出自我方法,并在應對相類似問題時可迅速反應,在不斷質疑、思考與解答的過程中,形成自我獨到的見解,從而有助于提升其綜合素養,培養其思辨能力。
2.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策略
2.1 巧妙設問及設置懸念,引導學生思考
數學與生活實際聯系較為密切,因而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前可從多渠道收集素材,以生活化的提問讓學生進行自主性思考,讓其不斷發散思維,在頭腦中不斷對數學知識與理論進行加工與整理,慢慢形成自我的知識框架。以設問及設置懸念的方式展開課堂,可抓住學生上課的注意力,最大限度調動其思考的積極性。繼而,教師可有針對性對設問進行延伸,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或設計的例題,應該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能夠包容多種答案或解法,從而引發學生多樣化的思考。在此基礎上,教師應該注意及時捕捉學生思維的“亮點”,如深層次、不一般的發現或認識等,加以贊揚和引導,從而引發相關學生的自信和模仿。由此,便可以較好地激發學生的思辨意識。例如,在《認識時間》一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同學們早上幾點起床?晚上幾點睡覺?”等類似問題進行設問,讓學生開始思考。懷揣著“‘時間是什么,為什么我們看不見呢?”這類想法,學生會更加關注教師接下來的講解,并對日常生活開始回想,思考時間在其生活中是怎樣的。如此便可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其不斷進行思考,從而有助于培養其思辨能力。
2.2 積極制造情境、組織活動,活躍課堂氣氛
傳統古板的教學課堂中多為教師一人講解的模式,學生的學習情況及疑問無法以較為直觀的方式當面反饋給教師,取而代之的是考差的數學答卷。如此則要求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在課堂中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搜集生活中富于啟發性的素材,借助外界媒介創設多樣化情境或組織討論活動,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間多種想法與解題思路可呈現出來。在活躍的氣氛中,學生才可樹立起自信心,活躍思維,不斷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如《有趣的圖形》一課學習中,教師可自制圖形道具,讓學生嘗試描述圖形的特征,然后用生活中所見的例子來說明。如長方形,教師可在介紹其特征之后,讓學生間相互合作,找出教室中類似于長方形的物體。將學生自我尋找與發現的方式代替以往教師一人講,可促進學生積極動腦參與思考。
2.3 制造差異、追根溯源,激發思辨動力
差異可以引發認知沖突,根源是對事物本質(過程與方法)的認識,因而,它們是學生思辨的動力。差異通常可以來自學生的多樣化思考,根源往往需要教師通過元認知追問(追問“為什么”)來引發。比如,對于問題“學校美術組有35人,其中男生人數是女生的2/3,那么女生有多少人”,有的學生會把“男生人數是女生的2/3”轉化成“女生占美術組總人數的3/5”,也有的學生會轉化成“女生人數是男生的3/2”,還有的學生會轉化成“男生占美術組總人數的2/5”。在解答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發現,用第一種轉化方法解決問題最簡單,從而放大差異認識。然后,教師便應該追問:為什么這一轉化方法是最簡單的呢?從而,引導學生深入思辨,優化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獲得有意義的建構和有價值的能力。
2.4 趣味評價及設計亮點,鼓勵學生討論
課堂活動中少不了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而教師的課堂評價是決定學生學習及發展的重要基石。在學生分享或回答問題后,教師應以趣味性評價來激勵學生,多鼓勵學生發言,激發其思維發展。若學生回答不出,教師不應直面斥責學生不聽講等,而應一步步引導,讓學生大膽將其想法表達出來,繼而再對其想法進行糾正或修補。比如《圓》一文教學中,教師可先讓學生來大概描述一下圖形的特征,然后有針對性在其想法上加以糾正或補充。若學生回答說:“我覺得這就是一個球。”教師不可一棒子否認學生的觀點,應予以更為專業的用語進行補充,讓學生在其原有概念上進行自我知識修補。
結束語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深入考慮教學內容,綜合運用教學手段,在課堂中不斷滲透思維能力培養的理念,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不斷進行思考與總結,逐步形成自我想法,循序漸進地發掘、激發學生思維的撞擊點,適時、適度地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讓其可巧妙靈活應對同類題目,讓數學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提高能力、張揚個性的場所。
參考文獻
[1]李光平.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策略[A].《教育科學》組委會.2016年5月全國教育科學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教育科學》組委會:,2016:1.
[2]楊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A]..基礎教育理論研究成果薈萃下卷(一)[C].:,2006:2.
[3]鈕健.小學數學教學中思辨能力培養的方略[J].教育研究與評論(課堂觀察),2016,0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