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和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奠定基礎知識,發展邏輯能力,提高學習水平。而目前強調個性化教學,要求教學充分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并體現學習的基本精神。而學生因為遺傳素質、家庭教育條件、學習基礎的不同,在學習能力方面會顯現出差異,這是非常正常的。但也阻礙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提出以分層教學為基本途徑,旨在解決這種問題,更好地激發每個學生的學習潛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分層次;教學研究;積極性
小學數學分層次教學,即按照學生現有的學習水平,進行層次的劃分。然后教師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特點來制訂學習任務,規劃學習技術,準備學習素質等。小學數學的分層次教學研究最大化地體現了學生的個體特點,是以學生為基礎的教學。而小學數學也具備這樣的教學特質,因為本身存在難度層次的劃分,也存在教學手段的差異,任務難度更是有多個層次。學習方法本身的不同,也成為分層次教學的標準之一。開展分層次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學習更加自然、更加有趣、更有動力。而且能夠讓學生一直保持在最近發展區,可以實現不斷的進步。再加上課堂上的討論學習,也有利于不同層次之間學生的經驗交流,提高學習的水準。
一、科學分層,組織小組學習
分層教學的第一步,就是進行分層次,而最基本的形式是分小組學習。小學生在學習能力方面表現出差異,不是智力水平的不同,而是他們在學習習慣方面的一些不同,以優勢帶動劣勢,才是最佳的分層次手段。如果只是通過成績來一刀切,很容易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其認為自己不可以,或者是認為自己就是這個水平。所以層次的劃分一定要具有隱藏性,表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平等。
教師在劃分層次時,要格外注意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興趣愛好。例如,有的學生比較擅長計算,可以將其劃分為一個小組,教學從計算開始,引申到其他方面;有的學生可能空間想象能力比較好,就可以從圖開始,從空間能力入手,延伸到數字教學中;有的學生則是理解能力比較強,在數學建模方面更有優勢,這部分學生在學習之初可以作為意見給出的對象,引導他們,也給全班學生啟發。科學有效的分層不止如此,還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有的學生喜歡體育,可以從各種體育項目中人數的多少和替換等來計算加減過程;有的學生喜歡音樂,可以通過字符數量來提高計算能力,或者是尋找音符中的幾何圖形等;有的學生喜歡美術,可以鍛煉學生數學的空間想象能力。所以科學有效的分層不是一成不變的,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說,發展性和可塑性都非常強。教師要積極根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來尋找學生學習的突破,從而正確劃分層次,給每個層次的學生以不同的任務形式和要求。自然教師內心也要有一把尺,按照學生的成績劃分,給每個層次的學生設定不同的進步目標,使其努力就能達到,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信心,又在不斷鞏固中提高了學生的能力。
二、課下分層,發揮合作作用
分層次教學的主要形式是小組學習,能夠實現小班化教學和合作性學習,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實現學生之間的相互監督。在教學中,很多教師存在這樣的誤區,認為學生在一起學習往往是浪費時間的,所以即使是小組學習也是單純地給學生布置任務,并且是以個體的形式完成,然后將成績相互關聯,達到一個小組的目的。這樣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手段不利于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更讓他們感覺自己不是小組的成員,責任感比較少。因此,課下的有效分層能夠實現學生的高效學習,而且能夠解決課堂中的遺留問題,防止產生教學障礙。實現課下分層,老師要制定小組的層次標準,并且推選出小組長,一般是管理能力比較強,或者是在小組內有一定“威信”的,這樣在組長的帶領下,能保持小組合作的高效性。課下的層次教學,按照層次劃分的標準,給出不同的任務。最好的是全班的任務都不相同,結合在一起則是一個大的任務。讓學生可以在小集體的學習中,產生大集體的觀念,逐漸鞏固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另外,因為小學生的素質教育要求,不能在課下布置過多的書面作業,所以小組合作基本上在課外活動中完成,或者是占用課下的時間。因此,小組合作更類似于課下的小組討論,它能夠延伸課上的學習結果,更能鞏固學生的學習成績。
除此之外,小組合作學習還是寒暑假學習的好方式,按照分層的方式,對學生的假期作業做一個更加系統的規劃,并且難度和評價方式也做好調整。建議采用層次交叉的方式,以就近原則來安排小組合作。這樣組內各層次的學生之間能夠相互影響,而且可以聚在一起完成作業和任務,更有學習氛圍。
三、課堂討論,與問題教學法結合
小學數學的分層次教學方法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課堂教學手段。在新知識傳授之前,要求學生先進行預習,而因為能力和層次的不一樣,預習效果也會不同。但是這不妨礙教師的教學,只要能正確把握層次和提問。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問不同的問題,或者是以不同的形式和方法來提問,這樣能有效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更好地回答問題。例如,在學習小學數學“十以內加減法”時,有的學生層次較為基礎,需要從加法過渡到減法,而有的學生則反映比較快。此時老師可以展開分層次的提問方式,對轉換能力較為優秀的學生用直接提問的方式,對轉化能力一般的學生則采用間接引導的方式。這樣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回答對問題,而且可以在他人回答問題時,自己也去做思考。
與問題教學法的結合,能快速反饋學生在層次教學中的學習狀態以及教師的教學開展是否科學。而設計教學問題,要求具有啟發性和吸引力,能吸引學生去解決問題,又可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舉一反三。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通過問題的引導激發學生的互動,使得課堂氣氛更加熱烈。再者因為不同層次學生承擔的課堂角色不同,要求老師靈活調整問題方式和內容,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表現,在課堂上有作用。這樣無論哪一層次的學生都能感受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自然學習的積極性會大大提高。
總之,小學數學分層次教學要把握幾大教學原則,以尊重學生為前提,平等地劃分層次。并且將層次教學任務應用于課上和課下,發揮不一樣的教學作用,共同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和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所珍兵.初探小學數學分層教學[J].科海故事博覽(科教創新),2013.
[2]陳桂春.淺談分層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小學教學研究,2011(10).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