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君
如何幫助青年教師盡快適應職業學校教學工作,迅速提高青年教師的業務能力和教育教學水平,是中職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本文以曲阜中醫藥學校青年教師“導師制”培養為例,闡述對青年教師培養的探索與思考。
一、中等職業學校開展青年教師“導師制”培養的意義
要實現中等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必須有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在中職學校中開展青年教師“導師制”培養,能夠幫助中職學校青年教師盡快完成對職業教育教學知識的建構,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提高教科研能力,并且可以縮短青年教師對教學崗位的適應期。
二、曲阜中醫藥學校青年教師“導師制”培養模式的實踐
1.導師的遴選
導師的選擇是整個青年教師“導師制”培養計劃的核心要素,因此要從師德師風、教學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全面、綜合地加以考量,這其中,師德師風是首要因素。在此基礎上,導師還必須具備以下8個條件:自愿承擔對青年教師的指導工作;能以平等、關愛的態度尊重青年教師;能夠連續對青年教師進行指導;能深刻掌握教師專業發展的相關理論;能以正確的態度面對青年教師提出的各種教學問題;能客觀公正地評價青年教師;具有較高的專業理論和技能教學能力;具有高級講師及以上專業技術職稱。
2.指導關系的確定
應特別注意雙方的個性特征和教學特點,如果指導教師與青年教師的個性有沖突,或是治學理念、教學觀點差異較大,強行確認指導關系會對雙方的專業成長造成阻礙。因此,應以雙向選擇為原則,在雙方自愿、互相認可的前提下簽訂培養協議。
3.培養目標的確定
根據中職學校培養目標和專職教師基本素質要求,將青年教師的基本培養目標確定為:經過培養,使青年教師在政治素養、業務水平、育人能力等方面達到學校教學要求,在短時間內掌握教學規律,能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對本專業有科學的理解,并具備基本的科研能力。專業課教師還應在培養期內獨立或協助導師開展專業實訓教學和技能競賽指導。
4.培養過程的監督
采取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的雙督導機制。內部監督來自于導師與青年教師相互監督,雙方在協議框架內認真履行各自的義務,并相互監督。外部監督來自教務處,教務處全程督導并及時向各方通報培養情況。
5.培養效果的考核
指導期結束后,學校專家委員會將對培養情況進行考核并總結。考核包括專家組聽、評課,檢查青年教師教學文案,查閱導師填寫的青年教師考核表,并最終做出考核鑒定。
6.培養效果的評價
筆者學校實行“導師制”培養以來,導師和青年教師都獲得了成長。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業務素質進步明顯。在導師指導下,三年內共發表學術論文71篇,參編國家級規劃專業教材26部,多人參與導師主持的國家級、省級課題研究;在業務競賽方面,獲得全國說課競賽一等獎2項、三等獎1項,省級優質課競賽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4項,市級一、二、三等獎20余項,11人被評選為縣級“教學能手”,4人被評為市級“教學能手”。
三、對完善青年教師“導師制”培養模式的幾點思考
1.導師要引導青年教師的個性發展
青年教師大多追求獨立,充滿個性,導師應充分尊重青年教師的這些個性特征。在指導中要引導青年教師向積極、正確的方向發展,切忌以導師的權威壓制青年教師,更不能將青年教師打造成自己“復制品”。
2.導師要全面評估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
主要從三個方面了解新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課堂教學、班級管理、專業成長與發展。例如,對教材深度和廣度的研究是否到位,備課是否有效,重難點把握是否準確,學情分析是否合理,教法選擇是否恰當,師生溝通是否順暢,課堂應變是否機智等。
3.學校應制定完善的激勵懲罰制度
“導師制”應與教師業務考核掛鉤,對成績突出的導師和進步明顯的青年教師應進行合理的獎勵和表彰。而對指導效果不佳的導師和青年教師更要有相應的處罰措施。只有通過完善的制度,才能保障培養計劃的良性運行。
課題:本文是2015年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立項課題“中等醫藥衛生類學校師師合作有效性的實踐研究”(立項編號2015432)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曲阜中醫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