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珊珊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通常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作為主體積極參與閱讀,并自行思考,自助活動的過程。實踐證明,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只有通過一系列方法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并引導他們構建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才能真正達到閱讀教學的目的。本文嘗試從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突出和優化學生主體性方面展開進行簡要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學方法;主體性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應代替學生進行閱讀實踐,而是由學生自行積極主動地參與閱讀,使他們在豐富的思維情感活動中,加深對閱讀的理解,培養自己切身的感悟和思考能力,從而熏陶自己的情感,獲得審美的樂趣。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活動中要特別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鼓勵他們尋找和運用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培養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從未有過的高度,這也就表明,落實閱讀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是他們的語文素養得到可持續發展。
一、教師可以通過創造和諧的教學氣氛、重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進入角色,同時也是培養學生主體意識的前提條件,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減輕學習上的精神壓力,緩解課堂疲乏。情感教學法,就是教師在課堂上創設各種情境,和老師的情感產生共鳴。而愛是情感的基礎,教師首先要將自己的真摯情感融于課堂教學中,以端正的教態,慈愛的神情,和藹的語言講課,讓學生在溫暖的氣氛中,集中精力聆聽教師的講授。魯迅先生說:“意美以感人,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微笑可以填平師生之間的鴻溝,可以架起師生互相理解的橋梁。上課時,當你面帶微笑,補發輕盈邁上講臺時,孩子們的情感也會被同化,在舒暢的心境下聆聽教誨,感受被激勵的幸福,感受獲得成功的快樂,還有助于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在對教師課堂的熱愛情緒中,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最終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去探索學習。
二、教師可以通過有思想價值的提問,充分發揮學生的閱讀主體性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教師在課堂上的問題意識越來越強烈,在語文課堂上經常聽到教師這樣問學生:“你讀懂了什么?”“讀了這一段話你體會到了什么?”。學生思維活躍,各抒己見,教師不再要求答案的唯一,充分體現了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但是,不少老師又把這些問題當作”萬能鑰匙”,不根據課文的特點,不分時間場合,不顧班級的實際,一味地使用。結果,學生的所思所見十分膚淺,教師又缺乏進一步的指導,教學效果不甚理想。更有甚者,有的老師經常把“對話”當“問答”的現象。“知不知”、“對不對”、“是不是”、“好不好”等這一類毫無啟發性的問題充斥課堂,把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理解成形式化的問題,這些問題對學生的思維缺乏啟發性,學生可以根據課本上的事實就能做出回答,且大多數問題的答案具有唯一性,不用花費學生多少智力思考,這樣的提問是無法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的,也不利于學生創造性、自主性的培養。因此,教師的提問不宜過多,但要有討論的價值,要有利于學生的全面思考和對課文的整體把握。隨著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教師設計的問題必須給學生較大的思考感悟空間,必須引發學生情感的投入,能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感悟、體驗和探究。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閱讀中的主體性。
三、教師可以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習興趣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佳動力,同事,興趣與學生的情感緊緊相連,積極的情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當然,消極的情緒也會抵制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的根本目的不是教會解答、掌握結論,而是在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煉思維發展能力,激發興趣,從而主動尋求、發現和解決新的問題。新課標強調:漢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課程內容上要不斷開發、充分利用學校、家庭、自然、社會中的漢語文教育資源,特別是那些鮮活的現實素材是漢語文內容變成課堂教學的一泓活水。在課堂實施上,要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漢語文實踐的機會,加強教學與生活的聯系與溝通,變讀書、答問單調的形式為豐富多彩的漢語文實踐活動,讓每個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使小課堂連著大世界。
四、教師通過一些課外閱讀拓展、培養學生的閱讀主動性
小學生的自詡能力還沒有達到一定的層次與水平,此時,教師應當注重發揮學生課前預習的作用,為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以及教學成效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首先,教師要培養學生培養良好的預習習慣,這與新課程理念的要求是不相適應的。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對學生的預習活動提出具體要求,尤其是要求學生養成課前必須預習的習慣,并擬定預習重點,提高預習針對性。其次,教師應當注重對學生科學預習方法的指導,部分小學生對語文學習中雖然有預習的積極性,但是方法不夠科學,也制約了預習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強化科學預習方法指導。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向學生推廣的“讀、思、記”三步預習法是一種非常成功的一種預習方法,學生通過對教材的深入閱讀了解內容,通過深入探究問題,并進行練習,檢測學習成效。另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將預習過程中需要幫助的內容摘記下來,為探究教學奠定基礎。
五、教師通過鼓勵學生大膽創新,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中,教師要想培養出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創新人才,一切必須從學生出發,引導他們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而在真正實踐中,學生的主體性如何能得到開發,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激發學生的思維情感,激起他們創造的火花,從而使他們的自身主體性得到很好地發揮。亞里斯多德曾經說:“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這就表明,只有有疑問,有問題,才會出現思考,才會出現創新。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多提出疑問,還要向學生多提出一些質疑的方式,以此來對他們做出科學的引導。
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培養學生求同存異的思維,只有存在異,才會有創新,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多加討論與思索,尋求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案,以此來開發他們創新性思維。
六、結語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的運用具有靈活性,創造性的特點,他為學生提供動口,動手,嘗試探索,奇思異想,不僅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以獲得知識,發展思維,自覺主動的參與整個教育教學過程,而且使學生的稟賦和潛能充分得到開發,有利于提高學生整體語文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