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永格
[摘要]:宜州市食用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尚處于發掘和培育階段,存在技術創新能力弱,自主品牌少,管理經驗缺乏,企業文化缺失等不利因素。引進適用技術消化吸收、自主創新實現技術自立;積極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創建學習型組織,培養團隊精神,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的企業文化等是培育和提升宜州市食用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食用菌企業;核心競爭力;企業文化
[引言]:
近年來,宜州市食用菌產業尤其是桑枝秀珍菇發展迅速,已逐漸成為經濟新的增長亮點,發揮越來越重要的帶動作用。目前全市設施化生產企業25家,在慶遠、洛東、洛西、三岔、石別、北牙、懷遠、德勝、劉三姐等10個鄉鎮建成了18個中大型標準設施化基地,實現了產品周年平衡上市,2016年全市栽培各種桑枝食用菌達4250000㎡,鮮菇產量達2萬噸,產值達2.435億元,被自治區農業廳確定為“廣西食用菌十強縣(市)”。在為宜州市食用菌企業快速發展而歡欣鼓舞的同時,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宜州市食用菌企業與國內食用菌大企業在各方面尤其是核心競爭力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宜州食用菌企業還不大,不強,不精, 無論在生產規模、技術研發、品牌打造、企業文化與管理等方面都沒有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與食用菌強省差距甚遠,就是與本省近鄰桂林市也存在差距。企業與市場、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就是企業核心競爭力之間的競爭,只有具備了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優勢。
1、宜州市食用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現狀
1.1技術創新能力弱,核心技術靠外援。宜州市食用菌生產企業多數是與外省小企業合資,或聘請外省人員當技術和管理員,這樣做法主要是想以外省參與獲取外省先進的核心技術,但事實上這種做法,不管是合資的企業還是聘請外省人員的企業都沒有達到預期的,企業不僅學不到核心技術,更沒有形成本地獨立企業核心競爭力。例如“菌種引進繁育技術” 這項關鍵技術工藝,多家企業幾乎仍屬空白,這幾年來都是靠外省人員提供。據宜州市食用菌辦公室統計:2016年全市25家設施化生產企業,累計用秀珍菇菌種110萬袋,其中由本地企業自主開發繁育的只有35萬袋,僅占31.8%。
1.2自主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場營銷能力不足。當前活躍在市場上的食用菌品牌如金針菇、雙孢磨菇、海鮮菇等多為外省市知名品牌。宜州市自主品牌如桑枝秀珍菇屬于中端產品,在品牌知名度、美譽度都不很高。在廣州江南農產品批發市場食用菌行業權威統計數據中:65家經銷商,有45家所銷產品均為福建、浙江產品牌,只有20家銷售宜州市產品,占市場份額不到8%,這其中固然有歷史原因,但很大程度仍是宜州市食用菌企業的市場營銷能力不強,導致市場占有率不高。
1.3企業管理能力差,對外方依賴性強。宜州食用菌企業這種與外省人員合資,或者是請外省人當技術管理人員的模式。雖然我方形式上掌握了70-90%的控股權,但控股權并不一定等于管理權。由于控股方沒有自主的關鍵技術知識及自主品牌,管理經驗及管理技術又缺乏,只能由外方說了算。這樣一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常常因為外方市場資源控制、技術水平局限、管理能力不足等原因,造成企業發展緩慢,舉步維艱。例如-宜州市柳業菌業公司、宜州市天成菌業公司、宜州市黃龍食用菌基地、宜州市果福菌業合作社、宜州市白偉菌業合作社、宜州市合寨菌業合作社等企業,有的效益低下,有的原地踏步,有的面臨破產倒閉的境地。
2、宜州市食用菌企業核心競爭力不足的原因
2.1宜州市食用菌企業起步晚,正處于發展階段。國內食用菌產業發達省、市、縣,大多已有近20-30年的歷史。在這幾十年時間里,他們經過了數次設計和生產方式的革命,到現在已經成為一項非常成熟的產業。以福建省羅源縣為例,食用菌產業在設計、生產、銷售服務等方面已相當完善,形成了聯盟式集團企業。反觀宜州市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即便從2005年最早興建的宜州市福利食用菌廠算起,也不過10年時間,況且宜州市食用菌企業真正的發展還是在2010以后的6年時間,經過短短6年發展想要迅速趕超外地發達市縣是不現實的,宜州市食用菌企業必須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市場的不斷成熟,技術工藝的不斷創新才能成長進步。
2.2政府對食用菌企業過度保護。政府對食用菌企業的保護一方面是國家對整個食用菌產業的保護,另一方面也是地方政府對地方食用菌企業的保護。過度保護或政策、資金扶持誘使宜州市紛紛大上食用菌項目,惡化了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結構,很多企業只講數量、不講質量,同時使大多數食用菌企業逃避了市場的競爭壓力,導致企業缺乏改革和內在創新的動力,忽視了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培育,使得食用菌這一本來是高技術壁壘的行業的門檻降低,從而形成宜州市食用菌企業數目多、規模小、生產集中度不高、產品質量低下的情況。
2.3受外地企業管理和技術的限制。宜州市長期以來實行的是引進外資與技術之路,合資固然能換來宜州市食用菌業整體制造、管理、銷售水平的一定提升,但始終無法跳出“引進—落后—再引進”的怪圈。合資的形式給宜州市帶來的絕大部分只是外地的原有設備和技術,而不能對引進的技術進行有效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的引進只是一紙空文,這些都使宜州市食用菌企業陷入被動境地,長此以往宜州只能是食用菌生產大市,而非食用菌生產強市。
3、提升宜州市食用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對策
3.1強化宜州市食用菌企業的技術自主創新能力
3.1.1引進先進適用技術,提升引進效益。宜州市食用菌企業在發展初期,要想迅速地掌握技術,引進不失為好方法。但引進過程不能盲目追“高、精、尖”,而忽略了宜州的市場現狀與企業自身的技術消化能力。我們在引進技術時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第一,引進的技術要與企業自身條件相匹配,能夠盡快形成競爭優勢,避免引進的技術不被企業消化吸引而陷入再引進怪圈;第二,引進的新技術要有比較寬的市場外延,經過本企業消化吸收再創新后,能形成多層次多產品的產品族群;第三,著眼于企業長遠發展戰略,引進掌握具有與本企業戰略規劃相匹配的核心技術,引進技術從短期看,可以較快提升企業的技術能力,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但從長遠看,核心技術靠引進終究還是會受制于人,難以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4.1.2在技術引進的基礎上進行消化吸收。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是自主創新的基礎和前提,各地市都非常重視這項工作,即使是技術發達的市縣也不例外。在消化吸收過程中,應注意:第一,在消化吸收的過程中不盲目模仿,而是根據市場的實際需要進行優化改進;第二,堅持“以人為本,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原則,食用菌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但并不是產品的技術含量越高越受消費者歡迎,產品的技術含量超過了消費者的接受能力,只能被市場拋棄,許多高科技產品的失敗都證明了這一點;第三,要重視對引進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長期以來宜州市食用菌企業只重視引進、不重視對新技術的消化吸收,在引進方面舍得花大錢,但在消化吸收方面卻不肯投入,我們應改變這種狀況,做到學以致用并轉化為生產力。
3.1.2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要進行自主研發創新引進。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消化吸收也不是根本目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對先進技術的引進和消化吸收,達到技術上的自立和超越,實現自主研發創新,特別是在優良菌種的培育引進和關鍵栽培技術的研究等方面要有創新突破。
3.2打造真正屬于宜州市食用菌企業的品牌
3.2.1注重品牌定位。品牌的定位關系到品牌的價值,在對宜州食用菌進行品牌定位時,應做到以下幾點:(1)應立足市情和資源優勢做大眾名牌,不可否認。食用菌品牌中的部分品牌如“慶元”香菇發源于浙江慶元市,已有百年歷史,定位于高端,對消費者有著特殊的吸引力,但名牌并不一定高價,相反,比較知名的品牌都是一般消費者能夠消費得起的品牌,如姬菇、平菇、木耳等食用菌,但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食用菌市場需求潛力巨大,宜州市作為國面積最大的桑蠶生產(縣)市,有豐富的桑枝資源,因此食用菌品牌應以桑枝食用菌為特色作定位;(2)應對市場競爭,要抓品牌質量管理,做行業名牌,宜州市食用菌企業要想走出市門,走向全國,必須做行業名牌;(3)面向數字化時代,做知識名牌。在定位于大眾名牌與行業名牌的同時,還應充分意識到時代的特征,緊抓歷史發展機遇,提升宜州市食用菌品牌的時代感與科技感,做知識名牌。
3.2.2塑造品牌形象。外地食用菌的品牌形象經過長期的塑造,已在消費者心中形成了固定的印象。例如,提及香菇食用菌,總會讓人想到“經濟美味”;提到靈芝,則有“防病營養”感受;看見蘑菇就有“美麗、健身”的想法。這已經形成了一種食用菌的文化。宜州市食用菌產業由于起步晚,在消費者心中還沒有樹立固定的品牌印象,因而,宜州市食用菌企業應花大力氣改變這種不利情況,注重品牌宣傳推廣,為消費者塑造一種“營養、生態、保健”優質廉價特色菌類形象。
3.3創建具有宜州民族特色的食用菌企業管理文化
3.3.1“以人為本”激發員工的積極性與創造性。行業之間的競爭,從表面上看是產品和市場的競爭,但其背后卻是人才之間的競爭,因此,在管理中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員工作為企業管理的主要對象,要把“發展食用菌、責任在你我”的理念落實到每個員工,做充分理解人、尊重人、關心人,滿足員工的各種合理要求,發揮每個員工的積極性,求得企業和個人的共同發展。管理者與員工之間只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能建立兩者之間相互信任的密切關系,才能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每個員工的知識能力、創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會得以提升。
3.3.2建立學習型企業組織,培養團隊精神。食用菌生產是一項集多門學科的集約化產業,機械化程度高,分工細化,技術性強,這就要求企業的管理者和員工必須具備較強的合作精神和協調能力,否則難以跟上知識的更新和復雜的管理協調。為此,企業首先要營造一種寬松的適合員工學習、交流和知識共享的良好氛圍,使員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創新思維,做到干一行鉆一行;其次,企業要建立多元開放的學習系統,通過廣泛與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合作組織開展有目的、有層次、有計劃的學習,從而實現企業的學習目標,即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使企業不斷創新發展這;最后,企業的學習制度應與成員的成功欲相匹配,與員工的個人職業規劃相結合,促進員工學習的積極性,使員工在個人事業發展上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從而最終實現組織與個人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仕經.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N].經濟日報,2002-02-25.
[2] 黃磊 宜州市桑枝食用菌產業發展前景及策略思考 [J]. 安徽農學通報 ,2012,(13).
[3]龔佩珍.提升平湖蘑菇產業化發展水平的思考與建議 [J].食用菌,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