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彥辰+向利+劉圓圓+張葒楊
摘 要:人文素養教育是藝術人才培養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類大學生的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藝術類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文章從人文素養教育和藝術教育的比較出發,結合國內外藝術類高校的人文學科設置對比,對現在藝術類學生人文素養教育模式進行了思考和分析研究。
關鍵詞:藝術類學生;人文素養;教育模式
藝術類人才在社會中越來越呈現出大眾化的趨勢,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藝術類大學生的文化修養的需求。藝術院校作為培養藝術家的搖籃,肩負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優秀藝術人才重任的“高等教育”院校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藝術家的基本價值觀和人生哲學對藝術品位和文化修養影響起到了風向標的指示功能,因此,探討出一套適和藝術院校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解決方法勢不可擋。
1 人文素養教育和藝術素養教育的理論差別和聯系
在眾多的研究中,人文素養教育無論是在被定義為人的價值,感受和尊嚴的人生修養,還是指由人文知識的學習和領悟的技能變來的內在文化素質和精神品格,在對“人文素養教育”定義的各種闡述中,不乏提及其與藝術教育的關系。
本文認為藝術教育和人文素養教育彼此之間互為聯系,相輔相成,知識和精神層面的涵義都需要包含進去才是真正的“人文”。通過藝術的人文素養教育才是符合科學的人文素養教育,將藝術的史論,批評和美學為代表的加強學生的思考人與社會的深刻反映,對以往藝術家的欣賞中學會對他人的尊重,在對社會和作品的批評中學會思考和反思,培養具有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這才是人文素養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 國內外藝術類學生的人文素養課程設置
根據調研結果顯示,當前,藝術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的設置單純地偏向于專業課,卻忽視了最基本的人文素養教育課程的介入,導致“重能輕德”現象的出現。
在國外,很早古希臘通識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為學生的職業目標為前提,而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合格的“人”。發達國家如美國早就在小學階段就通過法令把藝術列為基礎教育核心課程,墨西哥還進行了以通識教育為目的的改革,把人文藝術教育放到很重要的位置。
2.1 國外人文課程設置
美國以往一直輕視人文教育,現在大力加強人文課程在學校教育中的比例。出名的康納爾大學的室內設計教學,有下列人文課程:行為科學或心理學、藝術史或建筑史、人與環境導論等等,它們有30個學分,占總學期學分的比例近1/3。紐約室內設計學校的課程結構中, 富含人文內容的課程有:設計藝術史、建筑藝術史、歷史風格、人類文化學等,它們有近40個學期學分,占總學期學分的比例近1/3。
從學校課程的設置可以看出,藝術類學生教育,不僅體現在時代的進步, 更大的特點是對人文精神的關注,學校的教學理念強調的不再是學生學習專業知識, 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們的全面思維能力。
2.2 國內人文課程設置
從中國知網查詢,關鍵詞為“人文素養教育” “藝術學生”的相關文獻記錄有 237074條,普遍認為藝術類學生的人文素養在當下的教育實踐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課程的設置上也偏知識輕道德。
如四川美術學院的新媒體藝術系的四個工作室里,基礎人文課程只占到所有課程的17%。北京舞蹈學院音樂劇系本科課程共有32門課程,人文課程只占到9門,不到總課程量的1/3。中央戲劇學院音樂劇系本科課程設置里人文學科有:英語,語文,體育,政治類課程,作品賞析等,占到總課程31門約20%。
我國藝術院校里開設的人文學科的課程所占比例小,學校的人文氛圍較低,人文課程的設置反映了藝術類院校的教育理念,只重職業和技能的培養,忽略人文底蘊的培養,而人文素養教育是幫助藝術類大學生更好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更好的教會學生如何做人,豐富學生的精神,培養美好的情感品質。在目前的國內教育體制面前,藝術類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理念還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改革和實踐。
3 教育模式改革
本文認為藝術類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模式改革需從以下幾方面出發:
3.1 傳統的教育觀念轉變
藝術類大學生的重知識技能,輕情感意志的傳統培養模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現代社會需要的更多的是自立自強,良好的氣質修養等健全的人格,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文教育理念,提高學生的潛能,積極傳承民族優秀文化,打造未來高素質的藝術工作者,實現以人發展為目標的“角色轉變”,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
3.2 增加人文教育的課程
院校的人文課程設置需適當的增強比重,調整課程的結構和比例,開設一定的人文專業必修和選修課,使人文素質教育規模化地占據課堂,以培養人文素養為目標,重新明確藝術類大學生培養的目標之一就是提高學生的氣質修養,從人文精神和思想,專業能力等幾個方面出發來完善課程設置。
3.3 滲透“人文藝術”專業教育
現代的藝術教育中學生對文化理論課程接納度不高,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在藝術專業作品欣賞,建筑,影視賞析,課外實踐任務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審美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對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和修養來產生影響。其次,在專業課堂教育中,充分挖掘專業課程中所蘊含的藝術文化底蘊,多維度來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3.4 專業教師的隊伍建設
教師隊伍需改變以往的教學觀念,適應新的教師角色的定位。在現代化的教育觀念下,教師不是傳授者和灌輸者而是引導者。新的教學關系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注重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知識的傳授,深入學生內心。在實踐中,鼓勵將這種教學理念貫穿于每一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和每一個授課教師的理念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
3.5 加大學校政策支持
學校政策對藝術學科人才培養、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具有基礎性影響,對我國高等院校藝術類教師和人文課程教師如何選擇與組建,校內課程資源如何充分深挖、利用和完善,不同的高等院校采用何種力度互相扶持藝術人文教育,必然對藝術類人才培養課程的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產生直接巨大的影響。
4 結語
教師素質高尚才能把智慧和良好的道德觀念傳播給學生,教師的傳授,學校的重視加上課程設置的改革,才能為人文素養的傳遞提供保障制度,為良好的環境氛圍打好基礎,開闊學生的視野和思維,把德育教育改革深入到底。
參考文獻:
[1] 馮佳妮.高校藝術類大學生人文素養提升探究[J].教育時空,2015(3):142.
[2] 尚佳.關于加強高職院校學生人文藝術素養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6(3):221.
[3] 楊柳.高職院校應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1):5-7.
[4] 李慧靜,張偉敏.加強高職院校人文素養教育,提高學生人文素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4(35):26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