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用導向型教學是為了提高法科生自覺運用法學知識分析、研究、解決法律事務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它能滿足教育部對地方高校法學本科教育的教學目標、應用價值、比較優勢的設定要求。立法學課程在應用導向型教學改革中,經過組織實施階段、交流提升階段、總結反饋階段的演進,得出關于相應的教學經驗總結與思考。
【關鍵詞】應用導向型教學 案例 立法學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043-03
依照2015年教育部的設計嘉應學院作為地方高校應當以培養應用型人才作為主要發展方向,必須在教學改革有所突破才能應對考驗。筆者在嘉應學院立法學教學改革中,采取應用導向型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改革嘗試,注重法科生的職業身份扮演,培養法科生自主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地方高校的法學本科應用導向型教學的不斷改進做有益鋪墊。
一、應用導向型教學之概述
(一)應用導向型教學的概念
應用導向型教學是地方高校在新形勢下,遵循法學本科教學的發展規律,符合國家對法學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設置,以及法學職業崗位對人才規格的要求,在法科生的實踐教學過程中,以法學理論解決實務為導向,由法學項目負責人(法學教師)掌控、吸納法科生參與實踐課題研究工作,或以法學項目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延展,使得法科生積極主動參與項目研究以及課堂講授,法學教師負責全程啟發、促進法科生思考,從而提高法科生自覺運用法學知識分析、研究、解決法律事務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1]
(二)應用導向型教學的教學目標
筆者把教育部的目標融匯到嘉應學院應用導向型教學提升立法學的教學目標為:第一,激發法科生把法學理論結合法律實務的興趣,培養他們自主解決問題的習慣,提升法科生在法學語言表達、法律思維等多方面的素質;第二,提供操作途徑使法科生在深刻理解法學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增強應用法律和解決法律事務的能力;第三,拓展師生交流方式,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探討法律事務的平臺;第四,研究、檢驗、總結立法學課程應用導向型教學模式改革的經驗與不足,實現地方高校法學專業教學改革的創新,探尋培養應用型法學人才的路徑。
(三)應用導向型教學在立法學課程中的應用價值
筆者于2015-2016學年第一學期在嘉應學院政法學院開設立法學課程,是一次應用導向型教學的嘗試。立法學課程兼具理論性與應用性,在依法治國戰略的實踐中具有獨特的法學地位。嘉應學院所在地梅州市作為設區的市,也已經被授予地方立法權,但由于梅州地處山區,立法人才十分缺乏,應用型的立法人才的培養顯得非常必要。因此,嘉應學院作為梅州市唯一的高等院校,更有責任為地方加大立法人員培訓和立法工作指導力度,努力提高地方立法專業性,應當在法學本科專業側重為地方輸送應用型立法人才,提高地方立法能力,確保地方立法解決實際問題,維護當地市民群眾的合法利益。因此,開設立法學的課程,對于應用導向型教學具有很強的理論指導與現實意義。
(四)應用導向型教學的可取之處
與傳統法科教學模式相比,應用導向型教學的可取之處體現在以下四點:第一點,法科生在應用導向教學中職業身份的扮演,能引導法科生積極調動法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方向。應用導向型教學是調動法科生主動參與法律實務操作的教學方式,法科生與指導教師圍繞一項具體法務,共同研討、一起調研將會大大提高法科生的職業認同感,因為其參與本身就是一次得到正面肯定的過程;這可以有效地將法律事務與研究興趣結合在一起,使法科生受益匪淺。第二點,打開法科生學科腦洞,啟發法律邏輯理性和提升動手能力。以法學專業為例,法學教育在本科階段除了法學核心課程之外,還有思想政治、大學英語等課程的足額課時安排,因此法學教育往往視為常識或普法教育。此外,法科生還界分了各種專業方向,難免有人只專注于本專業方向的基礎知識,淡漠其他專業方向的法律問題,遑論法務操作。應用導向型教學實際上使法科生有機會從法律事務深入接觸相關法學知識,并在指導教師的引導下,拓展其法學專業視閾,訓練邏輯思維;同時,應用導向型教學可以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資源共享,在教與研的過程中,強調法科生的自主,依靠法科生的動手能力搜集整理資料、組織論文寫作、申報科研課題,可以規范法學實務研究,培養專業法學思維能力。第三點,激發法科生的競爭意識,為適應社會競爭努力夯實專業素質。當下社會對法科生提出更高要求,因此逼迫高校法學教育傾注更多心血于實踐教學。應用導向型教學可以通過開展模擬立法、實地調研、模擬專家論證等經由教師精心設計的實踐教學方式,對接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直觀實用的滿足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要求。第四點,培養法科生與人打交道的本領,自主構建既尊重獨立人格又能延展以法律界人脈為核心的人際關系。與人打交道是法科生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應用導向型教學搭配了指導教師、法科生、社會法律實務的基本人際交往元素,能較好的形成良性互動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目前,我國高校法科生踏入社會普遍缺乏與復雜人群保持良性互動,這不利于法科生的社會空間拓展。通過應用導向型教學,指導教師以引導、鼓勵法科生解決共同的法律實務問題為突破,實際上使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團隊之間為了完成一項任務而建立了一種良好的溝通機制,在解決法律問題的同時,增進師生、生生之間的情商歷練。也可以說,應用導向型教學本身就是對“教學相長”最好的注解。[2]
二、應用導向型教學實例分析
立法學特色課程建設是廣東省地方立法研究高校聯盟的項目,也是2015年嘉應學院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項目,其中的立法學課堂教學是重要的應用導向型教學內容。筆者在承擔立法學的教學實踐中,把課程教學內容與嘉應學院立法基地(含2013年12月,廣東省人大常委會與嘉應學院合作組建的“嘉應學院廣東省地方立法研究評估與咨詢服務基地”,以及2015年6月,梅州市人大常委會與嘉應學院合作組建的“梅州市地方立法研究基地”兩大立法基地,以下簡稱“嘉應學院立法基地”)的地方立法的調查、研究、評估與咨詢服務工作結合起來,強調應用導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目的是不僅可以幫助法科生完善法學理論體系,而且也有利于法科生在實務操作中得到發展,具有較強的學科實用性。下面筆者結合立法學課程介紹一下應用導向型教學實例。
(一)應用導向型教學情況分析
《立法學》課程的應用導向型教學改革的實施對象是,筆者所在嘉應學院政法學院2012級法學專業四年級本科學生,兩個平行班級共110人。從參與教學改革法科生的知識水平來看,均已修完14門法學核心基礎課,儲備了臨場應變的法學素養。同時,也有不少法科生正在輔修公共管理的課程,這些相關專業知識有利于加深對立法學的理解。從實踐能力上來看,2012級法科生都擁有計算機操作和網絡多媒體的初級水平,只是在法學實踐操作能力相對較弱,基本上沒有或者很少參與過法律事務實踐活動。從法科生學習情緒反饋來看,法科生大多反感填鴨式法學知識灌輸教學模式,也缺乏進一步學習理論知識的動力、興趣,因而對應用導向型教學改革既有正面的態度,也存有對教學效果的疑慮,但不影響立法學的教學改革正常推行。
(二)應用導向型教學的推行過程
立法學課程的應用導向型教學經過考慮設計為三段推行:
1.籌備實施階段。指導老師在此階段做了以下安排:①向法科生進行立法學課程改革情況介紹,具體內容包括應用導向型教學實踐內容、改革依據、實施計劃等等,讓學生了解情況及自主判斷是否對立法學改革有參與興趣。②設置微信交流平臺,回答學生提問,接受學生報名。從報名情況來看,110名法科生均報名參加,然后讓學生自行組合,編成10個小組,各組內部作好分工安排。③引導、放手讓10個小組法科生開展“模擬立法”活動。各立法小組立足梅州市地方立法現狀與實際情況,廣泛進行調研,并確定擬立法的項目,形成“立法調研報告”。經指導老師審核通過的立法項目,可以開始擬寫草案,草案要求立法目的明確,結構嚴謹,語言規范,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與可操作性。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模擬地方立法環節進行實際演練,提高立法技能。④立法學期末考試設定為課程考核方式進行,以實踐為主輔以傳統考核,注重考查立法技能,這樣既能完成傳統法學專業本科教學任務,又可以讓法科生放心大膽嘗試法律事務實踐。
2.交流提升階段。指導老師把這一段設計為,團隊應當圍繞立法學課程與地方立法項目之中心工作,通過反復雙向交流反饋,指導、提升法科生操作能力。首先,各組對“模擬立法”的初步成果,即形成的“法規草案”采用PPT展示等多種形式進行集中介紹交流,其他各組可以提問、可以質疑、可以要求起草方進行說明等。在經過多次集中交流后,各立法小組對其他組提出的建議進行梳理,采納其中的合理建議,不斷完善“法規草案”。其次,對在“模擬立法”過程中積極主動且專業相對扎實的法科生,讓其在嘉應學院立法基地見習,了解立法基地的主要職責與工作方式,并從立法基地成員擬寫的一份份對法規草案或其修改稿、征求意見稿、修正案等的修改建議中領悟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重要性及立法的嚴謹性等,協助立法基地的教師做一些基礎性的文字及數據整理工作。通過在立法基地的見習,引導、鼓勵法科生以立法者的視角對現行的法律法規進行分析,然后帶著問題,與原立法小組成員開展實地考察、調研、研討論證、提出立法修改建議或思路,等等。最后,鼓勵法科生把參與模擬立法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和研究,形成學術小論文,還可以設計為本科畢業論文或者參與設計申報省級及校級教改課題等。在這一階段,在老師的指導下,10個立法小組的法科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立法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技巧以及學術論文的寫作技巧等,都得到很大提升,也達到了最初設定的應用導向型教學改革的目標。
3.總結反饋階段。值得褒揚的是,指導老師在應用導向型教學全程一直保持著“教學→總結→反饋→調整→教學”的模式,在教中學在學中總結,循環反復不斷調整。立法學課程整體設計就體現出,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的相得益彰關系。圍繞著立法學課程內容,10個小組法科生依照細化任務開展工作,通過小組間的討論及時反饋教學改革效果,然后,通過反饋的正、負應激結果由指導教師做出立法實踐任務調整,最后,通過期末考核、論文寫作、立法建議撰寫、教改課題申報等形式,體現應用導向型教學的反饋效果。這個階段一直重復著師生之間對實踐項目不斷地進行自修、反思、再討論的情景,也一直體現了師生之間對應用導向型教學的改革嘗試進行不斷修正與總結。
(三)應用導向型教學初步成果
通過教學改革探索,立法學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全部完成;在“模擬立法”實踐活動中,共收到立法小組提交的《梅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梅州市客家古民居保護條例》、《梅州市老城區保護條例》、《梅州市文物保護和利用條例》、《梅州市圍龍屋保護辦法》等10份“法規草案”;筆者指導的8名法科生本科有6人的畢業論文是以“立法”為主題,已經分別撰寫成畢業論文,都順利通過了學位論文答辯;此外,筆者主持的一項校級教改課題也順利立項。
三、應用導向型教學的總結及思考
從上述《立法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案例分析,我們認為有兩點經驗可以總結:第一點,應用導向型教學應當由指導教師精心設計、引導法科生實現“實務——研討——教學”一體化。第二點,應用導向型教學對高校指導教師的素質和法科生綜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法學教師不僅要完成教育部下達的法學本科教學任務指標,更要關注法科生的綜合法律技能的培育發展,尋求法學教學模式改進能與法科生解決法律實務能力同步推進。[3]
此外,應用導向型教學還有三點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應用導向型教學的外延可以引申為廣義理解。上文所述的立法學課堂教學改革是以筆者參與嘉應學院立法基地的立法項目作為基礎的,但是對法學專業本科教育而言,應用導向型教學的外延式形式多樣,比如,法學教師(兼職執業律師)代理的民事、商事、刑事案件就是一種形式,還有社會、網絡輿論的一些熱點法律問題也可以作為應用導向型教學的素材,甚至本學科或者交叉學科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也是一種應用型教學的引子。
(二)應用導向型教學的法科生團隊的組成對于教學改革意義重大。應用導向型教學的初始階段,指導教師應當根據教學項目和各組法科生之間的匹配度有一個通盤的考慮。比如,首先要確定法科生的興趣傾向和其已具備的法學理論基礎、動手執行能力狀況;還有,項目組成員之間的團隊合作也要事先作好分工和搭配,爭取發揮人力資源(HR)的最大效益。
(三)應用導向型教學的績效評估體系亟需改進。在立法學課程教改過程中,指導教師主要是通過卷面考核、實地考察、專題研討和學術論文與科研成果申報等方式來評估應用導向型教學的開展情況、效果。這種設計方案顯然是有創意的,但它的績效評估體系也需要跟得上改革的步伐,目前來看現有的評價體系還有待改善。比如,應用導向型教學項目的教學效果與地方高校對法學教師的教學考評還不能同步,以及法科生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考評是否可以考慮互補,等等。實踐問題的解決對于推廣應用導向型教學至關重要,但也要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之內獲得健康成長。總之,應用導向型教學對于地方高校法科教學改革而言,是一種兼顧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改革模式。
四、結束語
應用導向型教學有其可取之處,但也不是包治百病的仙丹。筆者所做的教學改革嘗試僅在一個局部取得一定的收效,并不能代表應用導向型教學即可全盤照搬、一勞永逸。法學本科教學改革的道路依然漫長曲折,我們愿與同行們不懈求索、且行且珍惜。
參考文獻:
[1]趙瑞玉.應用技術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幾點思考[J].學園,2014(1):18-19.
[2]張漢昌.關于法學本科實踐教學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J].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9(2):99-101.
[3]周惠.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研究[A].南昌大學學位論文集,2011.
作者簡介:
黃明慧(1980—),女,湖南邵東人,講師,憲法與行政法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憲法基礎理論、地方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