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婷
[摘 要]因公出國(境)活動是政府部門對外交流合作活動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近年來,在我國經濟社會面臨轉型升級的新形勢下,因公出國(境)活動的違規形式出現一些新情況、新特點,違規現象呈現隱蔽化、復雜化,審計難度更大。所謂“涉外無小事”,因公出國(境)的違規違紀現象嚴重損害國家利益,嚴重影響我國的國際形象,審計機關對因公出國(境)審計力度的不斷加大,充分表明我國努力建設廉潔政府的決心和信心。文章結合近年審計實踐,對因公出國(境)經費審計中出現的一些新情況、新特點進行探討,總結出因公出國(境)經費“四必查”審計要點,并提出幾點審計建議。
[關鍵詞]新形勢;因公出國(境);違規形式;審計思路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2.285
為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要求,近年來,各級政府部門嚴格劃清紀律紅線,主動“曬三公”,“三公”經費支出逐步走向規范化。在此新形勢下,審計機關也不斷加大對三公經費,尤其是三公經費中的因公出國(境)經費的審計力度。然而,部分政府部門對中央“八項規定”和《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等規定置若罔聞,企圖通過一些“小聰明”“小手段”隱瞞在因公出國(境)活動中的違規違紀行為,為審計工作的開展增加了難度。因此,審計人員應不斷地調整審計思路,創新審計方式和方法,層層追蹤落實,正確指出因公出國(境)活動中的各類違規現象,充分發揮審計為國家經濟發展保駕護航的監督效力。
1 新形勢下因公出國(境)活動違規形式的新情況與新特點
1.1 利用因私證照的“合法外衣”躲避審批流程
與以往相比,政府部門基本能做到按照有關規定嚴格報批和管理因公出國(境)活動,其違規現象越來越少,但也不是完全消失,部分違規現象更隱蔽、更難發現。究其原因,主要是某些單位“貪圖省事”和存有“僥幸心理”,試圖為未經批準的因公出國(境)活動披上“合法外衣”,未經審批擅自允許部分黨政干部違規持因私出國(境)證件參加因公出境活動,赴香港和澳門的出訪活動是此類情況的“重災區”,相關做法違背了國家明令規定各級財務部門一律不得為持因私出國(境)證件的黨政干部報銷因公出國(境)費用的重要原則,該做法逃離主管部門對因公出國(境)活動的監管,對外交流活動質量難以保證。
1.2 巧立名目,擅自組織明令禁止的“雙跨”團組
過去,某些部門常常偏向通過旅行社等中介機構聯系各類國外機構出具關于“研討”“參觀”活動的推薦信,打著各種冠冕堂皇的旗幟組織一般性出訪團組,鋪張浪費,削弱政府公務出訪公信力。然而,在近年中央多次強調嚴禁一般性出國考察情況下,類似考察逐漸銷聲匿跡,但亦出現一些新情況。某些單位主動聯系了一些不屬于其主管部門管轄范圍的跨地區、跨部門的民間組織,串通或根據這些組織發出的“培訓通知”“考察邀請”等組織因公出國(境)活動。這些民間組織有一個共通點——咋眼一看略帶幾分“高大上”,如:“中國××協會”“國家××研究院”等,貌似挺“正規”,但實際上經不起審查——部分組織未進行“非企業組織登記”和“工商登記”,屬于非法單位;部分正規民間組織與團組單位不在同一個省、市,且根本不存在隸屬關系,觸犯跨地區、跨部門的規定。個別團組單位就是根據這些打著出國“培訓”“考察”旗號的民間組織發出的通知,故弄玄虛,未經外事主管部門同意擅自安排出訪活動,此屬明令禁止的跨地區、跨部門的出國團組。
1.3 為掩蓋超預算、超標準的真相,尋求最可靠“外援”
某些單位為掩蓋超預算、超標準的真相,讓其下屬單位充當最可靠“外援”。此類情況很難從正面直接落實問題,通常需延伸審計,這時不難發現其下屬單位存在異常公務出訪開支,然而,其下屬單位所擠占挪用的開支渠道并不合規。通過仔細校對任務批件和實際行程報銷資料不難發現,如果一級預算單位出現臨時增加人員、更換行程路線、提升飛機倉位級別、原渠道資金不足等狀況,則導致實際出國開支標準和總額無法滿足原預算安排,部分組團單位為解決無法掩蓋的資金缺口,只能把超標準、超預算開支轉嫁其下屬單位。
1.4 “粉飾”費用超支,挪用內部其他渠道資金
部分單位雖然出訪活動開支已超支,但它們并未尋求外部渠道解決問題,而是在記賬時利用一些“小伎倆”巧妙地“掩人耳目”,如:超支費用未在“出國費”科目中列支,而是在“培訓費”“其他招待費”等科目下“偷龍轉鳳”,或故意錯入不能列支出國費的專項經費中,其實質就是挪用單位內部其他渠道資金,與財政部門批復的開支渠道不符。
1.5 利用“一票帶過”規避檢查,刻意隱瞞真實行程
在因公出國(境)的任務批件上會明確列明出訪所涉及的國家、城市、途經地區,但部分被審單位隨意變更出訪路線,或繞道旅行,參加與該次出訪無關的活動,報銷時與中介機構串通,所有費用僅用一張發票帶過,避開了關于交通、膳食、住宿等明細報銷憑證,此時,審計人員應保持高度審計敏銳性,對“一票帶過”的發票“打起精神”。是不是這樣就無法還原真實出訪過程呢?當然不是。“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經對比任務批件及與該次活動相關的記錄,總會察覺到行程中異常的蛛絲馬跡,如:出訪記錄中出現原來批件上未注明的出訪城市、通過其他渠道查詢到跟原計劃不一致的機票倉位、實際返回日期記錄與任務批件日期不一致等,審計應該從異常記錄入手,通過延伸審計等方式,多方位取證,從正面和外圍層層突破,盡量還原活動全過程,并分析對比,最終落實真實行程。
2 因公出國(境)經費“四必查”審計要點
2.1 逢審必查之一——預算批復
因公出國(境)活動的預算安排是由財政部門進行審批,是出國經費來源的重要依據。審計時,應向出國團組單位取得經費審批資料。審查內容包括:一是出國團組單位向財政部門提交的申請資料和財政部門的經費審批資料。二是明細費用計劃,審查明細資金來源,檢查培訓費、交通費、住宿費、伙食費、翻譯費、公雜費、簽證費、保險費等已批復的明細費用計劃。三是出訪內容,考察、培訓,還是兩者兼有,檢查該次出國的論證資料和具體計劃內容。
2.2 逢審必查之二——任務批件
因公出國(境)活動的任務批件是整個活動計劃的藍圖,是整個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依據。通常由組團單位申請并取得國家外國專家局、地方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或地方港澳事務辦公室等外事主管部門任務審批件。重要檢查要點包括:一是主管外事部門對該次出國任務的批復意見。二是出訪活動明細內容,包括:出訪任務名稱、團組負責人、任務內容、人數、出訪國家或地區、途經國家或地區,停留天數、邀請接待單位、人員詳細信息(包括:姓名、出生日期、工作單位、職務職稱等)。三是當組團單位不是一級單位時,應同時取得主管部門對該次出國活動的審核意見。四是檢查出訪服務中介機構的選定程序、機構信息、服務事項等。
2.3 逢審必查之三——報銷票據
因公出國(境)活動審計重點的重點是報銷資料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完整性,它是出訪活動最直接的證明材料,是審計取證和審計分析的關鍵,審查內容主要包括:一是記賬憑證編制的準確性。重點檢查有沒有把出國經費錯記到不屬于出國費的會計科目中,如:差旅費、會議費、培訓費、其他招待費等,并檢查登記關于支出渠道的項目名稱與財政部門批復的經費渠道是否一致。二是檢查原始憑證資料的合法性和合規性。主要檢查出國境任務批件、各人護照記錄(包括簽證和出入境記錄)復印件、中標中介服務機構開具的發票、各種開支明細報銷資料、簽證票據、航空運輸電子客票行程單等有效票據是否真實、合法。
2.4 逢審必查之四——行程記錄
除了財務報銷單據中會存放活動資料之外,被審單位相應的人事或者行政辦公部門也會存放相關活動資料。審計應向組團單位人事部門或辦公室索取出訪記錄,并與報銷單據校對是否相符,包括:活動申請資料和簽批資料原件、活動行程單、活動照片、行程記錄、活動總結、心得體會、工作總結中涉及出國活動相關頁等。以上資料可以從側面反映出訪活動痕跡,并與已審批的計劃、已報銷的單據進行校對,梳理出不一致的情況。
3 對因公出國(境)活動的“三嚴”審計的建議
3.1 嚴申紀律紅線,切實做好出訪前教育工作
所謂“涉外無小事”,參加因公出訪活動的公務人員一言一行均關乎到國家形象,進一步規范因公出國(境)活動的管理,出訪團組的組織單位應嚴格遵守出訪活動各項紀律,切實維護國家對外形象,確保出國公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3.2 嚴抓審批管理,規范出訪活動管理工作
一是外事主管部門在新形勢下應堅持少而精的審批原則,合理壓縮出訪時間,嚴格審核出訪行程和團組成員情況。二是各部門和單位務必嚴格辦理因公出國(境)的審批手續,按規定辦事,不得擅自增加出訪國家和地區數量,嚴格按照既定行程和路線組織出訪活動。三是作為公務人員務必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嚴格遵守紀律,嚴格按照程序辦事和按照標準履行報銷手續,把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各項要求落實到位。
3.3 嚴控報賬程序,促進政府部門廉政建設
因公出國(境)團組活動都是有明確的出訪目的和實質活動內容,任何單位不得隨意安排一般性出訪活動,不得擅自超標準、超預算、無預算安排出訪活動,對未按規定程序報批的團組,應按規定一律不予報賬。各主管部門應加強審計和多種形式的檢查,充分揭露和查處因公出國(境)活動中鋪張浪費、不遵守紀律紅線等問題,切實提高出國經費使用效益,提高對外交流活動質量,促進政府廉政建設和提高政府公信力。
參考文獻:
[1]張松江.因公出國團組出訪程序及簽證問題的應對[J].中國建材,2007(7):70-73.
[2]魯航.公款出國治理重在制度規范[J].中國財政,2013(12):74.
[3]周永發.因公出國(境)費用審計方法初探[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4(9):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