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廣州大學城10所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師的政治觀進行調查研究,分析探究其對大學生政治觀形成的影響,并對這種相關性做多元回歸分析,為當前關于高校課堂意識形態大討論提供理論視角。
【關鍵詞】高校 思政教師 大學生 政治認同 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089-03
一、研究背景
2014年底,《遼寧日報》致全國高校教師別在課堂上抹黑中國的一封信,對當前高校教師在課堂上的政治觀傾向和言行表示擔憂,今年初當時教育部袁貴仁部長關于青年教師容易受西方政治價值觀滲透的觀點也引發了大討論。這兩次爭論的焦點都集中在高校教師身上,可見教師的政治觀對學生的影響之大。然而,當前對這種“影響”的認識更多停留在討論階段和直觀認識上,對兩者“相關性”的學術研究比較缺乏。
遼報記者選取了各類專業、不同地區、不同層次高校的教師作為樣本,旁聽100堂大學專業課后,歸納得出以下這一結論:高校教師普遍缺乏理論認同、政治認同、情感認同。教師在課堂上將自身的政治觀傳遞給了大學生,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觀,是導致大學生信仰危機的重要因素。政治觀是看待、評價某種政治系統及其政治活動的標準,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主體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的選擇標準。青年教師是教師隊伍的生力軍,他們與大學生年齡相近,其思想更加容易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課堂是大學正式的政治教育課,是大學生政治思想的啟蒙形成階段。高校思政教師這一群體是傳播正統政治思想的正式渠道,他們對政治信仰的選擇狀況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政治思想是否被正確解釋、傳播和傳承,表面看關系到教學質量,實質上會影響到黨的意識形態建設。
二、廣州大學城的樣本調查
(一)樣本選取及變量設置
第一階段采用問卷調查法。采用分層整群抽樣調查,以廣州大學城10個高校的本科生作為對象,與各個學校教務處取得聯系,并從符合條件的課程表中隨機抽取20堂課,分別對四個年級被抽中的15個專業中的自然班進行整群調查。調查分析同一位老師對不同班級學生的影響,得出同一個班的教師與學生之間政治觀之間的相關性,重復做30個班級,分析其特點和規律。筆者事先和班級老師取得聯系,安排在課堂后15分鐘進行,共發放514份問卷(教師10份、學生卷504份),收回499份,有效問卷489份。在實際的調查中,除了個別專業和個別班級因排課變動做了臨時調整外,整個抽樣調查過程嚴格遵守隨機概率原則,樣本具有代表性。
為控制變量,本文涉及的變量主要設定:一是個體特征變量,包括老師的年齡、學歷、職稱、專業、學生的年級和專業;二是政治觀變量。對政治觀分解為9個調查指標:其中,理論認同、政治認同、情感認同設置為政治觀的3個一級指標。理論認同包含道路認可、制度認可和政策認同3個二級指標;政治認同包含國家觀、政黨觀和社會觀分3個二級指標;情感認同歸屬感、安全感和自信感包含3個二級指標。在具體測量上,評價指標采用Liker五分量表的形式,量表由一組陳述組成,對應以上測量的五個調查指標的陳述設定完全不同意、不太同意、一般、比較同意、完全同意5個層級,并分別記1-5分,每個調查對象的態度總分就是他對各道題的回答所得分之和,這一總分可以說明他的態度強弱或在這一量表上的不同狀態,所獲分值越高,則表示認同度越高。隨后,對問卷的結果運用SPSS進行統計,對數據進行多元回歸分析。
(二)教師狀況調查
受訪青年思政教師共10名,專職從事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學。其中,年齡層次30-40歲,符合青年教師的定位;80%的受訪者擁有博士學位,90%有中級以上職稱,集中體現了受訪群體的“高知”特征;專業90%為文科出生,但其中又有20%是非思想政治專業科班出身。
教師“理論認同”狀況的評價指標包含三個子項目,分別是思想、道路和政策認同,對這四個項目得分進行加和,可以求出樣本觀察得分。三者得分介于3-5分之間,平均分為4.08分,說明理論認同程度得分高。
教師“政治認同”狀況的評價指標包含國家、政黨和社會認同三個子指標。該指標均值為3.87分,低于理論認同的4.08分,其中國家認同最高達到4.22分,可以看出,思政教師對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比較以及國家道路和前途的期待表現出較高的認可度,對政府和中國共產黨的認同意識、政治權力、權威人物的情感與評價等基本認可,社會認同3.64分,反映對社會公平和人民發展權利保障的基本看法和滿意度偏低。
教師“情感認同”狀況的評價指標包括安全、自信和歸屬認同三個子指標,均值為4.04分,比理論認同稍低,但比政治認同高。
(三)學生狀況調查
問卷調查對象中的學生全部是本科生,按照年級分為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按照廣州大學城10所高校類型進行分類文科類、理工類、醫學、藝術類。
不同年級大學生政治認同狀況調查數據顯示:“理論認同”平均得分最低3.58分,“政治認同”3.72分,“情感認同”最高為3.85分。其中,有211人對黨和國家的基本指導思想表示認同,有3人持中立態度,有5人表示否定;有91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及中國夢的目標的中國民族復興之路的認可,并分別各有15人保持中立和否定態度;162人對黨和國家出臺的重大決策以及形成的政策表示認可,另有12人持中立和8人表示否定。一年級大學生在政治認同程度最低,均分為3.63分,二年級次之3.77分,三年級與二年級相當3.74分,四年級最高達3.78分,呈現漸升式。
不同專業大學生的政治認同狀況調查數據顯示:“理論認同”平均得分最低3.83分,“政治認同”3.63分,“情感認同”最高為3.71分。但是在思想認同、政黨認同和政黨認同,以及情感歸屬方面的認同均存在一定矛盾和問題。文科大學生的政治認同程度最高,理工科次之,藝術最低,呈現漸降式。
三、高校青年思政教師政治觀與大學生政治認同相關性分析
相關性是指兩個變量之間的變化趨勢的一致性,如果兩個變量變化趨勢一致,那么就可以認為這兩個變量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利用SPSS20.0軟件處理被調查對象的相關性特征,結合兩者的測量指標,以高校青年思政教師政治觀為自變量,以大學生政治認同為因變量做多元回歸分析。
(一)教師政治觀與大學生政治認同呈正相關關系
根據上圖數據,總體來說,青年思政教師政治觀與大學生政治認同呈正相關關系。其中,教師對文科生的理論認同的影響較大、政治認同次之、情感認同最低;對理工科生學生的理論認同和政治認同影響較大,對情感認同不太明顯;藝術類學生對政治更加不敏感,教師的政治觀對其影響最小。
(二)教師政治觀與學生政治認同隨年級呈線性逐降式
年級從高到低,大學生對政治的認同感呈現出近似遞減的線性關系。教師對一年級的大學生在政治觀上的影響最為明顯,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次之,呈線性逐降式。低年級大學生的政治觀正處于形成初期,受思想政治課的政治啟影響更加明顯。青年教師與大學生年紀相近,他們的思想更容易被大學生接受;他們是國家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具有高學歷和高職稱,他們的視野和知識儲備遠超學生,容易產生知識話語權和思想權威,這對低年級學生更為明顯。高年級學生的價值觀已有了雛形,相對穩定,受教師的影響逐漸減弱,這也是比較好理解的。
(三)教師政治觀與學生政治認同度在專業上的差異顯著
文科生、理工科生、藝術類學生對政治的認同感呈現出近似線性遞減的關系。文科生比理工科和藝術類學生更加信仰馬克思主義,更加認同理想信念的價值,這可能與他們長期接觸思想政治教育有關,說明意識形態的教育熏陶具有積極意義。在對上述政治觀念認同度進行交叉分析發現,他們彼此之間均有中等程度的顯著相關,總體上,對其中一種觀念持認同態度,在其他觀念上也傾向于認同態度,說明上述各政治認同度之間具有內在的相依性,從而驗證了本文選題的假設。盡管以上結論只能推論到廣州大學城的本科生,但是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是青年思想政治教師與大學生之間政治信仰之間關系的基本反映。另外,由于變量涉及的局限性,統計分析中可能遺漏了若干影響因素,有待后續研究的進一步完善。
四、幾點建議
(一)著重加強低年級大學生政治啟蒙教育
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政治啟蒙的使命而誕生的,特別是低年級大學,思政課的政治啟蒙意味更為明顯。在當前實存境遇中,低年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啟蒙維度重視的缺失值得關注。從受教育者方面看,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公共必修課,學習的主要目的在于接受和掌握知識,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建立或者提升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尚未成為大學生個人的第一目的。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剛剛進入大學的青年學生處于信仰的選擇期和確立信仰的關鍵期,關于信仰的認識比較模糊甚至缺乏思考。信仰是一種自覺的意識,難以自發產生。這就提示我們,思政課教學有必要從激發低年級大學生的信仰需要出發,為整個大學階段的信仰教育做好啟蒙。理論認同是公民政治認同的邏輯起點,理論認同相對于制度認同和情感認同來說居于邏輯在淺層次,往往表現出一種工具理性,這個層次的理論認同對政治認知和認同體系的建立起到基礎性的作用。低年級是建立理論認同的最佳時間節點,大學生正處于成長成才的關鍵時期,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進行思想引導和政治啟蒙,就難以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
(二)重視不同年級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有機銜接
思想政治教育對不同年級的影響程度有所差異,這也啟發我們要認識到不同年級之間思政教育有機銜接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大學教育中,不同年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條線有所區別,在具體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上,還需要進一步建立遞進式強化的教育體系。首先,低年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著重于啟蒙引導,要強化專業精神、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要把學生的專業追求放在民族復興的進程中來把握,建立理論認同的基礎。其次,二年級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著重于制度認同,著重于政治知識方面的教育,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在理性的高度上建立更穩固的思想基礎。
(三)應該警惕絕對極端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
青年更容易受到各種思潮的影響,從調研的情況看,理工類和藝術類學生尤為明顯。當前90后為主體的青年呈現出新的代際特征。他們出生和成長在改革開放時期,西方各種思潮和主義伴隨著開放涌進中國,他們生活在互聯網時代,思想傳播的途徑呈現去中心化、自媒體化,他們更加容易接觸和接受新思潮。因此,青年成了絕對自由主義、極端民粹主義、狹隘民族主義等意識形態滲透和占領的主要對象。各種極端思潮當前時有抬頭,甚至“越左越安全”、“越右越正義”的論斷還占有一定的市場。
(四)加強高校思政教育教師的入口的政治把關
當前,在思想政治教師招聘中,過度強調教師專業上對口,弱化政治立場的要求,無形中強化了知識教育導向,弱化了信仰教育。普遍缺少進行思想政治觀和政治傾向的考評,缺少對教師入口進行政治把關。高學歷青年教師的政治意志具有一定“隱蔽性”,有時往往沒有明顯的表現形式,在學??己酥须y以完全把握。但是這種隱蔽性并非政治意志缺乏,我們發現,每每遇到重大的政治事件、社會事件,青年教師都會將政治主動性表現在課堂,這也是觀察和了解其政治觀和政治把關的良好時點。筆者為,在加強制度建設的同時,要把政治觀作為師德的重要內容,評價體系應由多項指標組成,應涵蓋政治觀、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等多個方面。通過建立政治傾向和師德評價體系,形成正向導向和考核機制。
參考文獻:
[1]曾楠.大學生政治認同與政治理論課教學:相關性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4(3).
[2]楊九詮.綜合素質評價的現實困境與未來走向[J].教育學文摘,2013(3).
作者簡介:
林淑賢(1979—),女,廣東饒平人,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