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英
摘要: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應該通過提高課堂閱讀教學效率來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達到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目的。
關鍵詞:課堂教學效率;和諧師生關系;設計策略;控制策略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素養,倍受眾多英語教師的高度關注。閱讀教學到底是要“授之以魚”還是要“授之以漁”,值得廣大英語教師深思。“教是為了不教”,其目的就是希望學生在離開了教師的指導,離開了英語課堂教學的情況下,也能充分發揮各自的潛能去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獲取新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 以前,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總是強調教師的教法,而忽視了學生的學法。現在,“教會學生學習”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正如培根所說:關于方法的知識,是世界上最寶貴的知識。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授人以漁,可享一生。所以,教師只有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新課標的指引下,積極探索新編英語教材的教法、學法,在閱讀教學方面略有收獲。現就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學習方法探討如下:
一、讓朗讀成為閱讀教學的“主旋律”
三分文章七分讀,涵詠工夫興味長。一篇優美的文章,只有反復誦讀,才能得其妙處。記憶文章、領會文章、鑒賞文章、寫作都靠讀。教師對課文的領會、鑒賞,也主要靠讀,而不是靠參考書,那么,把這種學習方法教給學生,是義不容辭的。對于小學生學生來說,所學課文難度加大,都毋庸置疑地影響了閱讀的速度與質量。這時,快速默讀只能簡單獲取信息,而朗讀,視之于眼、誦之于口、聞之于耳、形成于腦,整個過程調動了諸多因素,對課文的體會、理解、記憶會更有利。由此看來,朗讀不僅不會耽誤時間,反而會提高閱讀的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實踐證明: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朗讀,讓英語課堂飄蕩著朗朗的讀書聲,使朗讀成為英語課堂閱讀教學的主旋律。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從朗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二、把質疑當作閱讀教學的“敲門磚”
明代學者陳獻章說過“學貴有疑”。“疑”之所以可貴,就是因為它是對知識進行分析、思考、綜合的結果。一個學生如能在閱讀課文時不斷提出疑問,說明他一直在積極思考,對句子理解在不斷加深。教師如果能在閱讀教學中鼓勵引導學生質疑,學生的思維能力、閱讀能力就能不斷得到提高。 當然,提倡學生質疑,提倡學生通過自己的討論深究去體味、領悟,并不否定教師的主導作用,這種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教師對學生在學習方法、思維方法上加以引導,體現在教師選擇恰當的點撥時機,使用恰當的點撥方法。我認為恰當的點撥時機,一是在學生質疑遇到困難時,二是在學生難以發現問題時。總而言之,質疑如同閱讀教學的“敲門磚”,開啟了學生的智慧之門。
三、用創新搭建閱讀教學的“領獎臺”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的教學目的之一就是激發學生的多向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用什么樣的學習方法去指導學生,就成了問題的關鍵。在閱讀課文中通過討論、探究,讓學生們的思維火花互相碰撞,從而培養和發展創造性思維。 同一個問題,從不同方面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總是喜歡學生按照標準答案回答,大大扼制了學生求異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備課時要多挖掘教材中的求異因素,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教會學生逆向思維,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敢于求異的品質,善于求異的素質,使得求異思維得到發展。
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有限,要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光靠課堂教學中閱讀篇目的講解訓練是遠遠不夠的,關鍵在于讓學生以主人公的姿態利用課堂教學中學到的閱讀方法開展大量的課外閱讀實踐練習。如果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閱讀素質后,不從事持續的閱讀實踐活動,其相應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是不會得到長足發展的。因此,在日常課堂教學中,要經常結合課堂教學向學生介紹優秀的課外讀物。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揣摩字詞、品味優美的句子,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去,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
老師要本著“教為學服務”的觀點,努力為學生創設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給學生以心理安全感。學習活動中盡量減少“指令性”的成份,努力促進學生心理環境的開放,實現學生人格的舒展和自由、思維的活躍與激蕩、創新潛能的迸發與拓展。讓學生有效的張揚自己的個性,自然的表達自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認識,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因此,在教學中,優化教師的閱讀指導、實施開放的教學策略,著眼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發展,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學英語”最終目的是“用英語”。作為英語教師,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能力,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能力和創造性能力,不斷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以適應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需要,從而讓英語課更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