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枝
【摘要】 通過分析教學對象——Y世代高職學生的特點,利用一些典型教學案例佐證,指出教師應該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使得教育教學更有針對性,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Y世代 教育教學 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162-02
一、引言
所謂世代,就是指在某一段時期內出生的一批人群,他們具有代表性的特點。X世代,美國戰后及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人自稱“X”世代,“X”有“尋找未知”的意思;Y世代,是美國的一個世代名稱,是指1981年-2000年出生的人群。“Y”一代對長輩的人生觀點,由開始的懷疑逐步變成諷刺,對世界上的許多事物都感覺不值得“尋找”。“Y”一代放棄了許多事物,做許多事情都感覺是沒有頭緒的,“Y”總是可以讓人想到一個詞語,“Why(為什么)?因為他們對世界上所發生的事物都沒有辦法理解,也不想去理解,在他們看來,這個世界是沒有意義的。
二、Y世代的特點
對早期的Y世代來說,他們正好處于一個科技“起飛”的年頭,因此對他們來說,新科技總是在“那邊”等待著他們,也稱為“互聯網”時代。“嬌生慣養、自以為是、沒有責任感、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忠誠、愛不切實際地幻想,習慣于與互聯網為伴,愿意爭取自由……”。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社會上對獨生子女們的評價。
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老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學生在課堂要么看手機,要么玩游戲,要么昏昏欲睡,教學效果非常不滿意。久而久之,教師抱怨學生素質不高、基礎差、不尊重老師的勞動。不難發現,所有這些評價都帶有負面性。Y世代真的這么差勁嗎?感覺上,他們是令人頭痛的一個群體。
我們對Y世代的所有責備與不適應,其實都是由我們“看他們的方式”導致的。——摘自中國經營報《管理因Y一代而變》
三、應對策略
下面分析兩個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典型案例:
問題1:學生為什么喜歡上課看手機(或睡覺)?
問題2:學生為什么愛玩游戲,甚至成癮?
專家分析:當合理的需求沒有滿足的時候,只好以次合理的需求來滿足;虛擬世界可以得到現實世界中得不到的收獲(控制欲)。而學習一門課程,辛辛苦苦一學期,甚至還學不會。而游戲可以在短時間內晉級,能夠獲得成就感。
借用一位專家的話:“不是學生不學習,而是學生不愿意被動接受教師對知識的灌輸,教師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方法,黑板+粉筆+PPT的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學生學習的需求”。
作為教師,我們捫心自問:我們真正了解我們的教育對象——Y世代高職學生嗎?我們真正熱愛我們的專業和學生嗎?
針對Y世代學生有較強的自主性和自尊意識,我們的老師應該建立人性文化,從人性上尊重Y世代學生,尊重其人格和個性,堅持“以人為本”,學習研究新形態下的教學模式,采取更合理的措施,來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困惑。
首先,要充分尊重Y世代學生不同的個性和差異,對于不同個性的學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和風格,而不是用標準化的方法來教育所有的學生。通過因人管理,因材施教,能激發不同個性Y世代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面對Y世代的學生,教師應放下師道尊嚴,要真誠,要學會溝通與理解。“教要有權威和熱忱,學才會發生”。
目前,“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在部分教師中仍然存在,對待學生往往不自覺地扮演著權威的角色,總是居高臨下地指責學生,學生只能絕對服從,不能反問質疑。以教師為中心,不能平等對待學生,導致師生關系緊張;同時部分教師在管理、溝通上缺乏藝術,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評代替教育的做法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拉大了師生間的距離,并造成學生的封閉心理或逆反心理。
再次,要構建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師生關系。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對增強學生的自主性,發展學生的自我意識,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拓展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積極的性格等方面,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使得師生心情歡暢,心靈相通,攜手前進;使不良錯誤思想和行為得以抑制、淡化,既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又利于完善人格的形成,促進了教育教學效果的不斷提高,也促進了學生全面的發展。
最后,教師不要“自戀”,要勇于解剖批評自己,不斷學習,研究新形態下的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
要改進教學方法,首先要研究教學模式。教學模式的重點是解決怎樣教為主的模式,是教學方法的上位概念,教學模式明顯地包含著教學思想,教學模式不是單純的理論,模式必須有具體的內容和可操作的程序,教學模式就是為實現某種特定目標而歸納出的教學活動的一整套方法論體系。具體地講,它必須是在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的框架結構和活動程序,它既是教學理論的具體化,又是教學經驗的概括。一個完整的教學模式往往包括了五個要素:理論基礎、教學目標、操作程序、實現條件和評價。當前,在信息化浪潮下,常常使用的教學模式有:微課、慕課、和混合式教學模式等。
教師應時刻反省哪種教學模式適合學生?哪種教學方法適合學生?該知識點和技能訓練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對學生有足夠的吸引力?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在大多數老師看來,上課就應該有一個上課的樣子,學生在座位上正襟危坐,神情肅穆地聆聽著,而教師在講臺上一二三四、ABCD侃侃而談,都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從頭到尾、從主到次、按照既定的順序,慣常的思維,一個知識點、一個知識點地講下來,然后布置作業、檢查作業,反復訓練。可是,我們是否該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的教法不受歡迎?教與學是互動的兩個環節,學生不想學,是否與“教”有很大關系?那就先從我們自身找原因,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古板、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發展,不能適應學生的個性特征,不能根據學生發展的需求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進行教學。可以根據學生特長:多層次全方位地改進教學方法,使教學方法出現百花齊放,生動活潑的局面。
總之,面對Y世代的高職學生,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放下師道尊嚴,要真誠,學會溝通與理解,構建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師生關系,“教要有權威和熱忱,學才會發生”;同時,教師要勇于解剖批評自己,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使教學方法百花齊放、生動活潑。
參考文獻:
[1]陳國頌.Y世代知識員工管理的策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2]羅凌:Y世代高職學生專業技能學習內驅力的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 2014(9):138-138.
[3]樊晉.“Y一代”&“80后”[J].重慶與世界,2007(8).
[4]張斌.Y世代大學生的特點與管理工作的新思路[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2)109-111.
[5]劉銘.孔子教育與現代教育[M].延邊:延邊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