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現如今校園欺凌愈發嚴重,各國對校園欺凌的定義各有偏差,校園欺凌的成因復雜多層次,如家庭教育的缺失、未成年學生自身的特點、學校教育管理的偏頗、社會環境的變化、法律法規的不健全。治理校園欺凌應完善校園欺凌相關法律、明確細化校園欺凌的定義、細化責任,重點加強學校的預防管理職責,同時聯合家庭、鼓勵政府及社會力量的介入,從而形成全面有效的預防治理機制。
關鍵詞 校園欺凌 未成年 學生 教育管理 法律對策
基金項目:2016年度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校園欺凌行為的成因及其法律對策研究”編號:201610329029Y。
作者簡介:王譽諾,江蘇警官學院民商法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394
一、校園欺凌的現狀
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校園欺凌事件愈發頻繁地涌向公眾的視線。據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統計資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案件占全國刑事案件總數七成以上,十五六歲的少年犯又占青少年犯罪案件的七成以上。 我國最高人民法院2015年公布了67起校園內發生的刑事犯罪的典型案例,被告人平均的年齡分布是15歲到17歲之間,而在一些群體性的校園未成年人校園暴力犯罪案件中,參與者的年齡只有12、13周歲。
校園欺凌事件,由于欺凌者主體低齡化,手段殘忍惡劣,法律對此難以規制,而成為社會不能忽視的問題。對此,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了《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學校針對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校園欺凌進行專項治理。隨后,教育部聯合中央綜治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8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指出“必須加強教育預防、依法懲戒和綜合治理,切實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發生?!?力求加大學校社會對校園欺凌的重視,嚴肅處理校園欺凌事件。
此舉顯示了國家對校園欺凌的重視,但在實踐層面,校園欺凌的難以認定,成為處理欺凌事件的難題。2016年12月10日,網絡上一篇名為“我要陪他向校園欺凌說NO!”的文章登上微博熱搜榜,繼而引出了中關二小的校園欺凌事件。小學生毛毛被同學強強用廁所的垃圾簍從頭套住,廁紙砸了一身,之后因此精神抑郁,被診斷為急性應激反應(指在遭受到急劇、嚴重的精神創傷后數分鐘或數小時內所產生的一過性的精神障礙,一般在數天或一周內緩解,最長不超過一個月)。毛毛家長要求按照校園欺凌認定該事件并處罰強強,但在強強家長以及老師的眼中,這僅僅是一個過分的玩笑。學校之后將該校園傷害事件定性為“偶發事件”,并非校園欺凌。網絡上對此出現了觀點的兩極分化,爭議的焦點為強強的扔紙簍行為是否為校園欺凌。
二、校園欺凌的定義
校園欺凌也被翻譯成校園霸凌,最早對校園欺凌進行研究的是挪威學者DanOlweus,其將校園欺凌定義為:一名學生長時間并且重復地暴露于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欺凌并非偶發事件,而是長期性且多發性的事件。
關于校園欺凌,各國定義各有偏差。英國政府教育與技能部將以下三種情況定義為“欺凌”:反復的、有意的或持續的意在導致傷害的行為,但偶發的事件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被看作欺凌;個人或群體施加的有目的的有害行為;力量的失衡使得被欺凌的個體感覺失去抵抗。 日本文省部對欺凌的定義為:兒童學生所在學校與其有一定人際關系的其他兒童學生對其進行的造成心理和物理影響的行為(包括網絡行為),并導致該行為對象感受到身心痛苦。 我國教育部將校園欺凌定義為: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事件,具體表現為打耳光、扯頭發,甚至有更為嚴重的情形。
我國教育部定義主觀上強調了欺凌者的惡意和蓄意,客觀上要求對被欺凌者造成傷害,從定義中所列舉的具體表現,如“打耳光、扯頭發”可以看出,此處的傷害應當解釋為物理傷害。按照我國教育部的定義,上述中關二小的事件,不認定為欺凌,并非因為其是偶發事件,而是因為沒有造成明顯的物理傷害。若依英國教育與技能部的定義來看,該行為屬于“個人施加的有目的有害行為”,應認定為校園欺凌。日本文省部定義的外延最廣,只要是造成學生身心痛苦的行為,都應認定為校園欺凌,是否有主觀惡意,在所不問。顯然,我國教育部對校園欺凌的構成相對比較嚴格。
三、校園欺凌的成因
2016年12月13日,溫州市的七名女孩,建“打人微信群”,對其他女生多次進行欺凌,其手段包括扇耳光、用水淋、非法拘禁、強制下跪等。經溫州市法院審判,五名成年女孩被判強制侮辱婦女罪、非法拘禁罪,處有期徒刑九個月到六年半不等。在此案件中,欺凌者最大的十九歲,最小的未滿十六歲,她們中五個是職高學生,兩個無業,而且缺乏家庭的關愛和教育。其中,六名女孩的父母離異,跟隨父親生活,她們的“打人微信群”名為“伐木累”,是英文Family的諧音,反映出她們對家庭溫暖的渴求。平時,七人愛好去酒吧、舞廳、KTV等娛樂場所,其中一員小琴,曾在KTV被欺凌,為了不再被施暴,加入了打人小組,成為了欺凌者。從這個典型案例中,我們可以梳理出校園欺凌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青少年時期,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根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對北京市1800名家長歷時3年的調查,發現三分之二的家庭教育方式是不當的。 據調查,父母對孩子漠視而缺少關愛,會導致孩子缺少同情心,具有攻擊性,形成反社會傾向, 若對孩子太過溺愛放縱,則會導致孩子缺少同理心,任性妄為,遇事更容易訴諸暴力。若父母對孩子采取壓制性的教育方法,如體罰,根據社會學習論,孩子會對父母的行為進行下意識的模仿,遇事便會想到用暴力解決。更有甚者,若家長實施家庭暴力,虐待孩子,則會導致孩子性格孤僻、偏激。Daniel J Flannerv、David Hussey以及Eric Jefferis共同研究表明“受過虐待或忽視的兒童在成人期以前要比沒有受過虐待或忽視的兒童超出38%的可能性因為暴力犯罪行為而被捕?!?家庭是孩子成長和生活的主要地方,對孩子性格的形成至關重要,不當的家庭教育,會導致孩子形成不良的性格,影響一生。
(二)未成年學生自身的特點
未成年學生因其在生理和心理上有特殊性,一旦遇到外部誘因,容易形成校園欺凌。
1.青春期的學生,心理和生理發展不平衡,情緒波動大。未成年人因為認識能力和控制能力發展不協調,自我意識容易產生危機感,在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矛盾時,會因為缺乏準備而陷入焦慮:一方面,表現為自控能力差,易受暗示與環境的因素的影響,所以容易沖動而使用暴力;另一方面,表現為抗挫折能力差,遇事容易悲觀消沉,而這種情緒長期累積,則容易產生心理問題,表現出過激行為。
2.學生身心未發育完全,好奇心強且容易模仿他人。未成年學生缺乏獨立評價的能力,缺少道德觀念和法制意識,所以容易對身邊或影視作品中的暴力行為盲目模仿。
3.叛逆心理。青春期的孩子內心渴望獨立,處在內心渴望實現自己價值但是現實不能夠的矛盾之中。這種矛盾導致親子關系緊張,給其帶來心理上的痛苦,此時,有的孩子會通過欺凌他人來得到肯定,認為是實現自己就尊嚴的一種方式。
4.青少年的性格未定型,一些單親或是離異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為自卑,自尊心強,表現的懦弱、偏執,而容易成為被欺凌的對象。這些被欺凌者由于長期的壓抑以及受欺凌的憤怒,很可能轉化為欺凌者,通過欺負他人來宣泄情感。
(三)學校教育管理的偏頗
1.學校重智育,輕德育。世界兒童發展組織曾在調查了75個國家的教育環境后,針對各種各樣的校園事件,發布了一個備忘錄,明確列出學校生活帶給青少年的20個不良壓力,其中包括學習壓力、作業壓力、考試壓力、升學壓力、同學競爭壓力、教師言辭壓力等。 學校的教育過于功利化,片面的重視及格率、過關率、升學率,將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是導致這些壓力形成的原因。學生的壓力太大,達到一定的程度,宣泄的方式極有可能訴諸暴力,而素質教育的缺失導致了學生道德觀念與法制觀念淡薄,一定程度上放縱了暴力行為的發生。
2.學校管理不善,欺凌事件處理不及時。校園欺凌作為法律的空白地帶,實踐中重心在學校的管理上,但老師對于校園欺凌卻缺乏足夠的認識,據對某省200名老師的調查,50%的老師對校園欺凌,沒有明確的概念。 學校老師對相關問題的處理素質不高,意識不到校園欺凌的嚴重性,會導致出現了校園欺凌的苗頭不能及時發現,或者發現了也處理的不深入不細致。同時,適用校園欺凌的法律法規過于原則,相關教育評價缺乏明確的標準,導致處理事件時對欺凌者的懲戒不足。在實踐中,因為義務教育的政策和校方為了保證升學率與名聲,學校的懲罰手段多是對欺凌者通報批評,至多留校察看,很少有開除學籍或者勒令退學的。
(四)社會環境的變化
社會大環境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行為。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文化生活與精神生活的日趨豐富,大眾傳媒對青少年的感染日益突出,影響深遠巨大。
1.功利主義文化傳播。當今社會受西方的文化影響,傳統的價值觀,道德觀正在解體,而西方的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盛行。人與人之間功利而冷漠,導致缺少“仁義”,生活中以暴力解決問題的情況屢見不鮮,使青少年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
2.大眾傳媒的影響。市面上充斥著不良媒體關于兇殺、色情的書刊和影視作品,對青少年產生不良影響。據美國的一項調查:電視暴力確實導致了觀看此類電視的少年兒童的攻擊性行為,且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很強。 同樣,新聞媒體對于犯罪案件過于細化的報道,對犯罪手法及細節不加掩飾,弱化了青少年對生命的敬畏,可能使他們依樣模仿,復制某種犯罪行為。學校周邊的歌舞廳、網吧同樣是校園欺凌的隱患,網絡的監管不嚴,未成年人極易獲取暴力信息,加劇了校園欺凌的產生。
(五)教育資源的不合理配置
我國教育經費的總量和去處的不合理,也是導致校園欺凌多發的原因之一。一方面,我國教育經費投入不高,雖然教育總投入相較于以往處于增長的趨勢,但是從所占的GDP的總數來講一直不高,在2012年首次達到4%,相較與發達國家,投入顯然不足。 如日本每年都有專門的財政撥款,用于專項治理校園欺凌,我國的教育經費則主要用于促進公平教育,保障義務教育。
另一方面,我國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優質的師資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與城市,而西部和鄉村的資源較差,加之我國的擇?,F象,優質的生源集中在資源好的學校,導致兩級分化嚴重。這也同樣加劇了欺凌現象的兩級分化,據數據顯示,相比較大中城市,資源較差的農村學校是校園欺凌的高發場所。
(六)法律法規的不健全
我國保護青少年權益的法律法規過于原則,對未成年人偏重于保護,對欺凌者的懲戒不足。同時,我國沒有針對校園欺凌的專門立法,不能有針對性的處理校園欺凌事件,落實相關責任。
四、校園欺凌的對策
校園欺凌對當事人的危害巨大,表現在物理上和精神上。據調查顯示,被欺凌者大多本身有膽小、內向、偏執的特征,在遭受欺凌后可能出現順從、退縮或反擊三種行為。表現出順從、退縮的受害者,會加劇其內向、偏執性格的形成,助長欺凌者的氣焰,而表現出反擊者則與加害者角色互換,從被欺凌的角色轉變為欺凌者角色。欺凌者也并非是欺凌事件的“受益者”,若欺凌者的錯誤行為得不到糾正,則新行為得不到樹立,成年后可能會因保留欺凌的習慣,而走上違法犯罪道路,成為間接受害人。校園欺凌事件在當事人、學校、社會之間相互作用,危及正常的社會秩序,而媒體的介入,則使校園欺凌的影響更加深遠。
雖然學生的欺凌行為有其內在的生理機制,但是并非不可避免,一次偶然事件,因為處理的不好,才會成為一種風氣,一種習慣,所以校園欺凌的治理,關鍵在于全面有效的預防處理機制。我國應完善校園欺凌相關法律,做到有法可依,細化落實相關責任,加強學校的預防管理職能,并在全社會營造出校園欺凌“零容忍”的氛圍。
(一)完善校園欺凌相關法律
1.明確校園欺凌的法律概念。我國沒有關于校園欺凌的專門法律,沒有校園欺凌的法律概念,在事件發生時,會導致受害人在權利被侵害后缺乏足夠認識,使權利得不到及時救濟。處理時,也因缺少明確的法律依據,公安機關難以介入,只能簡單處理。因此,一個明確細致的法律定義,對切實處理校園欺凌問題至關重要。筆者建議參照日本文省部定義,擴大校園欺凌的外延,將心理傷害納入到欺凌所要求的“傷害”當中。
2.明確校園欺凌的責任。完善校園欺凌相關法律,明確各個主體、相關人在校園欺凌事件中的責任。筆者建議明確老師對校長的報告義務,明確校長對欺凌事件的原委、處理方式以及結果對當地教育部門的報告義務,對于欺凌學生違法犯罪的,校長有向公安機關報告的義務。同時,將校園欺凌的處理結果與老師和校長的考評掛鉤,若因違反義務而給學生造成損害的,應承擔賠償責任。法律也應明確家長的監護責任,增強家長的監護意識,強調家長(監護人)對子女的教育具有不可推脫的責任。在欺凌事件發生后,應當依法切實追究監護人的責任。
加大對欺凌者的懲罰力度,按其惡劣程度給予不同的處罰,強化教育的懲戒威懾作用。對于輕微的校園欺凌,可以采取警告、通知家長、課后留堂等形式懲罰;對于性質較為惡劣、造成輕微傷的校園欺凌,應使欺凌者參加義務勞動,接受紀律處分,情節嚴重的,應將欺凌行為及懲罰結果記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并將其轉入專門學校就讀;對于觸犯法律的校園欺凌,公安部門應責令欺凌者家長或監護人嚴加管教,必要時政府收容管教;對于那些情節惡劣、手段殘忍、造成嚴重后果但欺凌者未成年的欺凌行為,建議不以年齡為限,對欺凌者實施及時的司法干預,公安機關可以采取人身拘束等措施,對其進行考察,拘束期間的表現直接影響最后的處理結果,以便給予相應的刑事處罰、行政處罰。
(二)加強學校的預防管理職能
1.開設關于校園欺凌的相關課程、培訓。為學生開設專門的品德教育課,并保證這些課程不被占用。通過加強學生對中華文化中“仁”、“義”的理解,教導孩子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培養其民族認同感、自豪感以及尊重生命的善良品質。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對校園欺凌進行角色扮演、角色互換,以便學生真正認識校園欺凌的意義,做到感同身受。同時,課堂上應傳授學生在面對欺凌時的自我保護措施,促進學生全面提升。
為老師定期開展校園欺凌的培訓,使其明確校園欺凌存在的各種形式和其危害性,從態度上重視起來,并通過案例分析,使老師熟悉和提升校園欺凌的處理技巧。
為家長每學期開一到兩次以校園欺凌為主題的家長會,使家長認識到自己對于校園欺凌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引導家長正確教育孩子。同時吸收家長代表參與到學校的管理,增強其與學校的聯系,共同維護學校的安全。
2.設置預防校園欺凌的專職崗位。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并納入編制。學校應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落實心理咨詢,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發生欺凌事件后,心理咨詢師應對校園欺凌的當事人進行干預、疏導。對于欺凌者,咨詢師應介入其失調行為,通過改變其認知,為其樹立新的健康行為模式;對于被欺凌者,則要疏導其負面情緒,嚴重時進行心理干預,使之恢復健康的生活狀態。
建立學校安全委員會,由校長負責,其他教職工參與。當校園欺凌發生時,班主任及委員會的相關負責人應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控制現場并將傷害減少到最低,同時與家長取得聯系,按照規定的程序,將事件上報校長。 經過調查之后,負責人應將搜集的證據與信息,查明的事情原委,上交委員會,由委員會討論決定欺凌者應負的責任、相應的處罰措施以及受害者的救濟保護措施。
(三)營造安全、良好、反欺凌的社會環境
1.營造校園及其周邊的安全環境。在學校較少有人出沒的小路等地方,安放路燈,安置攝像頭。公安機關可根據情況在學校周邊設立警務室,在學生上下學等高峰時段加強治安盤查,特別是在學生成績較差的學校,應加強保安人手。據數據顯示,這樣的學校表現為校風較差,是校園欺凌的多發地。
2.凈化網絡環境。網安部門應加大對網絡的凈化管理,營造健康積極的網絡環境,避免青少年遭受校園不良環境的影響。
3.在政府引導下,鼓勵社會各公益組織、企業、社會團體等開展校園欺凌的宣傳活動。
宣揚我國依法治國的理念,在孩子心中樹立對法律的敬畏之心,明確其對校園欺凌零容忍的態度,營造校園以及全社會對校園欺凌零容忍的氛圍??窗l達國家治理校園欺凌,其核心理念無一不是“校園欺凌不可容忍”,如澳大利亞治理校園欺凌的一條指導原則為:在整個學校范圍內形成“任何一種校園欺凌行為都是不被容忍”的共識。
開展法官、檢察官進校園、進社區法制講座活動,以校園欺凌為主要內容,以案說法,增強學生的自我防范意識、規則意識、人權意識和平等意識。利用大眾傳媒的影響,在新聞報刊、網絡上宣傳預防及應對校園欺凌的辦法,增強學生的反欺凌意識,加強全社會對其的重視程度。另外,建立反校園欺凌網站,由婦聯、街道、公安等部門組織建立,邀請法律、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專家加入。網站主要介紹學生、老師、家長在校園欺凌中所扮演的角色、校園欺凌的危害性、實踐中處理校園欺凌的現狀、法律法規等,使人們全面了解校園欺凌,并由專家為人們答疑解惑。
4.設立校園欺凌的舉報和咨詢熱線。由于校園欺凌具有隱蔽性,當被害學生害怕將來受到報復,不愿意向老師家長反映情況時,可以通過撥打反欺凌熱線,反映情況,使權利得到救濟。
5.政府相關部門應該聯合對校園欺凌事件進行全國性調查,每年兩次,建立校園欺凌數據庫。了解影響校園欺凌的因素和變量,加大對校園欺凌的研究,從整體上把握校園欺凌,調整針對校園欺凌的政策,達到長期有效的治理。
五、結語
校園欺凌的治理,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要想長期有效的治理校園欺凌,單靠專項治理并不夠,還需完善校園欺凌的相關法律,明確校園欺凌的法律定義,細化相關責任。政府應加大教育性財政投入,平衡教育資源,使孩子可以得到真正的素質教育。同時,教育部門及教育督導部門也應負起責任,聯同各方面力量合力治理,營造出全社會對校園欺凌零容忍的氛圍以及安全的社會環境。
注釋:
朱作鑫.校園暴力之概念、現狀及防治對策.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5,15(5).21- 23.
法制日報. 最高法發布67起校園刑事犯罪案例.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content/2015-09/18/content_6277068.htm?node=20908, 2015-09-18.
人民日報. 校園欺凌不再有!九部門制定“史上最嚴”整治措施.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112/18/7219999_606017318.Shtml,2016-11-27.
趙夢齊.探究社會工作對校園欺凌中受欺凌兒童的支持.智富時代.2015(S2).156- 157.
HouseofCommonsEducationandSkillsCommittee.BullyingThirdReportofSession2006- 07,2007.17.轉引自:魏葉美、范國睿.社會學理論視域下的校園欺凌現象分析.教育科學研究.2016(2).
齊文遠、劉娥.日本少年法理念與日本少年司法晚近變革.云南大學學報.2012(2).
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2016-05-09.
侯春平.治理校園欺凌法律不能缺位.人民教育.2016(11).
楊彩霞.校園暴力產生原因探析.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04,18(5).14-17.
張健.國外“校園暴力”研究的回顧與前瞻.中國成人教育.2012(12).46-48.
劉文利、魏重政.面對校園欺凌,我們怎么做.人民教育.2016(11).
肖計劃、許秀峰.“應付方式問卷”效度與信度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6,10(4).
劉振華.校園暴力的成因及其防治.湖湘論壇.2005,18(4).87-89.
中國新聞網. 官方: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連續四年超4%.http://finance.if eng.com/a/20161110/14999080_0.shtml,2016-11-10.
駐澳大利亞使館教育處.澳大利亞:“反欺凌”責任主體下移.人民教育.2016(16).
佟麗華.我國中小學學生學校保護問題及立法建議.青少年犯罪問題.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