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微創業活動正迅速崛起。當前大學生就業壓力重重,為了緩和就業形勢,各級政府對大學生,尤其是在校生創業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各種資助大學生創業基金的成立,以及高職院校成立的專門為在校大學生創業提供的指導服務和良好的創業條件。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學生;微創業
近年高校畢業生數量急劇膨脹,嚴峻的就業形勢沖擊著大學畢業生的陣營。但在校大學生缺乏啟動資金,缺少有效的人脈資源,缺乏合作伙伴,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解決阻止有創業夢想者腳步的枷鎖,成了在校大學生創業亟待解決的問題。李克強總理在“兩會”提出:“互聯網+”,標志著互聯網行業黃金期的到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互聯網+”與創業已成為當前經濟社會的主流課題。
一、“互聯網+”下高職學生創業原則
大學生創業是一個系統工程,集合了個人與團隊的智慧和力量,因此對于還未取得豐富社會經驗的在校大學生來說,創業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作為一個期望取得某種經濟回報的項目,它的技術含量、市場轉化、營銷策略、財務運行、團隊管理、企業文化建設等,都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需要創業的大學生們去認真面對。
在校大學生創業,大多是一種“勤工助學”形式,主要目的還是掙得一些生活和學習的費用,減輕家庭與個人的生活壓力,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創業,若在萌發創業的意愿時,不能很好的把握創業原則和選擇較好的創業模式,往往是到畢業時偃旗息鼓,鳴金收兵,而去另外尋求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或創業。選擇一個恰當的創業“項目”,是大學生創業的起點。那么作為在校大學生而言,怎樣才能選擇好這個起點呢?因此,在校大學生微創業項目選擇的原則要注重小型項目、輕工業、服務業或商業;為大人服務不如為孩子服務;面向男性服務不如面向女性服務;投入日用品行業不如投入食品行業;新建投入不如利用租賃;綜合服務不如專業服務等基本原則。
二、“互聯網+”創業的主要模式
(一)網售創業
選擇在淘寶等電子商務平臺上開設個人網店,成為在校大學生創業的主選之一。因為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沒有充分的時間去做市場調查、市場營銷、跟進客戶、售后服務等,而開網店在時間和空間上彈性較大,且網店進入門檻低、投資少、風險小,不必守店,對資金不足、涉世不深的在校大學生來說方便、快捷、省時、省力。不管在什么時候,只要在手機、電腦等載體上動動手指,就可以從看貨到確認交易、付款,所有過程全部通過互聯網操作完成。
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利用網絡銷售產品也是促進就業,提高素質的一條重要路徑。當然,在校大學生網絡創業也會遇到很多問題和困難,如信用等級低,合作關系難以平衡;畢竟是網上虛擬交易,貨源缺乏穩定和可靠性;在校學生創業往往心高氣傲,社會磨煉缺乏,經不起失敗,難以確定經營方向,耐心和韌勁等。要解決這些問題,既需要創業者的意愿、勇氣、能力、堅持和創意等個人素質,也需要網絡創業大環境的改善和政府政策、財政上的支持。此外,健全網絡創業的法制建設,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微商創業
微商創業一般有以下幾種經營方式:
1.微直銷。主要通過微信朋友圈、微博等自媒體推介自己的微店或者產品,贏得客戶的認可,然后通過微店和微商城進行教育,或者與熟人之間直接通過網銀交易。比如,在朋友圈中通過鏈接推廣微店或者產品,并通過微店交易系統進行交易,或者也可以通過網銀交易,這是最簡單的一種買賣模式。
2.微分銷。這種模式主要是通過招募代理商進行層級鋪貨,然后進行分銷。很多微分銷商都是從微商城轉變而來的。相對于微商城而言,他們的主要職能是招募代理商,分銷產品,而不是銷售產品。當然,也有一些是企業及品牌直接參與微分銷,拓展產品銷售渠道。這種微商模式的產品多以漸變實用的商品為主,如美容護理產品等。
3.微推廣。這種模式不以銷售產品為目的,而是以推廣、傳播產品為目的,是一種微商廣告。比如,有人在朋友圈中發布一些新電影上映的信息,新產品上市的信息等,他們的目的就是讓更多的人知曉,以提升企業或者產品的影響力、知名度。
4.微連鎖。線上線下相結合,也就是常說的O2O模式。以微商微模式,微商渠道微載體,結合實體店進行經營。此類微商一方面可以通過微營銷維護自己的客戶,提升與客戶的粘合度,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培養發展更多的客戶,提升產品銷量。
5.微代購。以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微平臺,這種微商業模式,如同很多人拜托其在海外的朋友代購化妝品一樣。此類微商有囤貨,他們只需要動動網絡,就可以經營,充分體現了當前的微商趨勢。無論是經營的還是其他的,他們只要通過在網絡平臺的朋友,如有需求客戶,他們便利用海外關系進行代購。
總之,高職在校生微創業現狀不容樂觀,有待進一步挖掘。同時,促進高職在校生微創業需要政府、學校和個人的共同努力。微創業是一種新興創業模式,起步晚,發展快,單靠在校大學生自身努力是不夠的;更需要政府有關政策、資金的扶持,需要學校的引導教育、家庭的支持、學生的自身素質提升。四是要想發展好微創業,實踐平臺構建必不可少。比較常見的平臺如電子商務、微平臺、云創業平臺、大學生創業信息平臺、創業孵化基地等,無論是高校還是政府或其他組織應實實在在的為大學生營造創業氛圍。
參考文獻:
[1]徐國慶.職業教育項目課程開發指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馬旭晨等.用項目管理提升大學生創新.就業[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3]左殿升.國內外大學生創業教育比較研究[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5):63-65.
[4]徐小慧.高職學生創業模式探索[J].經濟師,2013,(1):149-150.
作者簡介:
劉偉(1983—),男,蒙古族,遼寧喀左人,講師,碩士研究生學歷,遼寧建筑職業學院工商管理系系辦主任。
本文系遼寧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研究專項課題,立項課題《“互聯網+”時代高職大學生微創業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JG16ZXJYB010)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