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金蓮
摘 要:教師在課堂中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來選取學生學習的素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數學和生活得到有效的融合和聯結,從而提高學生學數學的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關鍵詞:活用;感受;創設;回歸;體驗;應用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盡可能將一些知識、方法的發生過程詳盡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學生學到有價值的、必須的數學知識。與《課程標準》相呼應,新的教材從文本上實現了生活化:圖文并茂,貼近生活。
為達到《標準》所指出的要求,教師在課堂中就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來選取學生學習的素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數學和生活得到有效的融合和聯結。這樣的教學不但能提高學生學數學的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還可以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下面就談談我在著方面的一些作法。
一、活用生活資源,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價值
教室里的事物對學生來說太熟悉不過了,可能誰也不會想到它們與數學之間有什么聯系。因此一旦被利用起來,對學生的影響就很大了。在教學一年級上冊《數一數》時,我設計了讓學生數一數教室里各物體數量的練習。這時學生既驚奇又興奮,一只只小手不斷地舉起,就連我都沒有注意的鎖子、拖把他們都正確說出了數量。接著我又讓學生結合實際用數說一句話,如:我有5根鉛筆等,這時他們不但會說身邊的事物,還能聯系到校園內、家庭里及社會上的事物。
生活資源處處都有,只要作教師的能做個有心人,那么一草一木、一人一物,甚至某些社會的、自然的現象都將成為數學素材。
二、創設具體的生活情景,讓數學回歸生活
數學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生活中的量或規律的高度歸納和概括。因此對于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如果脫離了生活實際就很難理解。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在教學中常常設計一些具體的情景,讓所教知識回到原有的情景中。
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數序第幾時,我讓學生現場進行排隊,并說出自己及同學各在第幾位。在教學《前、后、左、右》時,我又組織學生上了一堂數學體育課。由于有了親身經歷,學生很好地理解了第幾、前與后、左與右的相對,并能很好地識別一物體所處位置。
三、為學生提供觀察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在教學中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發,選擇與學生生活背景有關的材料,讓學生在實際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進而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這樣做不僅可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提升學生探究和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時,在前幾節課學生已弄清人民幣面值及元、角、分之間的換算關系的基礎上,我安排了小小購物員的活動課。課前我和幾位數學老師一齊把活動室布置成小超市的樣子,并分類擺上準備好的諸如玩具、飲料、文具等商品。上課時我選了幾位學生做售貨員,讓剩下的學生做文明小顧客排隊購物。在“顧客”與“售貨員”的付錢與找錢的過程中,學生很好地認識了人民幣,初步學會了付錢、找錢,并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
再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統計》時,為了讓學生理解統計這一抽象概念,我讓學生在課前分組調查本班參加各類興趣小組的人數,及本年級各班的人數和男女生人數;為了更好地應用統計知識,我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設計了一項活動:讓學生利用所學統計知識幫水果店阿姨解決進貨難的問題。這一活動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拿水果、數水果及調查其他各組水果數目的過程中,學生不但很好地理解和運用了統計知識,還獲得了成功的喜悅,更為重要的是增強了他們用數學的意識。
四、創設問題情景,溝通現實與數學學習
目前問題情景已成為溝通現實與數學學習、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一座橋梁,它在數學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些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的信息,讓學生在情景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107頁《用數學》時,我將教材中的圖片略做改動并制作成課件。通過多媒體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個真實的、富有童趣的動畫問題情景(如松鼠搬松果),并讓學生根據所看到的畫面大膽提出問題并解答之。
再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景:打麥場上一位老農笑嘻嘻地看著眼前一大堆近似圓錐的小麥堆說:不知產量怎樣?然后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能解決這個問題嗎?怎樣算?需要哪些量?通過這個實際生活問題的解答溝通了現實與數學學習,也使學生所學知識得以應用。
五、在鞏固練習中應用數學
數學課上進行練習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但那些單純的、機械的練習只能是簡單的知識再現或重復,起不到把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的作用,也就無法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為了使學生所學知識得以很好地應用,能體現出其“有價值性”,我在教學中常搜集或根據實際編寫一些練習題,以使學生在鞏固知識的同時體會到所學知識的價值,并培養其用數學的意識。
例如在學習《圓柱的認識》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題:把一個長94.2厘米,寬31.4厘米的長方形鐵皮卷成一個圓桶,這個圓桶的底面周長是( )厘米,高( )厘米。這道題的解答既是對圓柱的有關知識的鞏固復習,也是對圓柱知識的應用。
再如在復習長度單位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改錯題:早晨,我從2分米的床上爬起來,走出6分米的房間,來到衛生間拿起1厘米的牙刷,擠出1.5米長的牙膏。刷完牙后,急急忙忙用5厘米長的毛巾洗臉,然后吃了一根3米長的油條,就和身高140米的哥哥一起坐車去12米外的A城。學生完成了這道令人發笑的改錯題,也就是對長度單位進行了一次應用,其應用意識在這一過程中也會增強。
既然數學來源于生活,只要我們做教師的肯做個有心人:認真觀察,潛心挖掘、研究,就一定能找到每個知識點的原形,讓這些知識賦予生命力,讓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中處處有生活,從而樂于學數學、用數學。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實驗教材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