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苗苗
山西省朔州市山陰縣第四中學 山西 朔州 036900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已逐漸成為我國基礎教育的指導思想,美術教育是以美術學科為基礎的教育種類,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美術教育受傳統教育觀的影響,大多不被重視,學校對于美術教學的投入與支持力度有限,初中美術教育局面不容樂觀。而新課程理念則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對學生美術基礎能力與審美能力的培養,以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對此,我們有必要針對初中美術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來制定有效對策,提升美術教育的效果。
關鍵詞:初中美術;美術教學;多樣化教學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需要人們具有豐富而高尚的情感與之平衡。美術課程能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增強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及責任感,并培養他們尊重和保護自然環境的態度以及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因此,教師應認真研究和正確選擇美術教學方法,那么如何在美術教學中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呢?
一、了解學生,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要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就得了解學生,因材施教,允許學生個性地自由發展,允許學生興趣的不同方向,承認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承認學生對知識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識的能力有強有弱,給學生以充分的尊重,從而培養其學習興趣。如:在某課中,我要求學生臨摹一幅書中的國畫作品,有的學生就特別要求畫竹子,有的要求畫荷花,我沒有猶豫,很爽快地就答應他們的要求,因為我知道如果這時候我很強硬地拒絕他們,硬要他們統一作業,雖然他們會按我的要求完成作業,但他們可能就因此而挫傷學習的積極性,喪失對美術的興趣,自然也不會體驗到美術學習過程中的愉悅。還有部分學生握毛筆手就發抖,不敢動筆,于是我鼓勵他們大膽運筆,從最簡單的開始,重在體驗筆墨的情趣,不在于畫的好壞。一節課下來,全班學生都很愉快地交了作業,盡管作業的質量不一,但我很高興,因為我保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體驗了國畫的情趣。學生的基礎與接受能力不同,應因材施教,讓學生在自己的起跑線上前進,相信自己學習國畫的能力,體會成功的喜悅。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在許可的范圍內向學生“妥協”,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二、根據學生的個性有效調動情感因素
學習興趣是個體力求探究事物并帶有強烈情緒色彩的認識傾向。我們在美術教學中,一是積極采取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如利用影視、錄像、多媒體、范畫、參觀、訪問、旅游,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實際事物和具體環境,增強對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不斷給學生以高尚的審美體驗,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美術的興趣。二是注意調動積極的情感因素,從滿足學生的一些重要需要入手,激發學生的快樂情緒,使學生在發展求知需要的過程中,盡可能充溢積極的情緒體驗,滿足對美的需要。
德國詩人海涅說過:“每一個人就是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是隨他而生,隨他而滅的。”教師所面對的不只是一個、幾個世界,而是幾十個,甚至是上百個世界。由于學生的生理素質不同,生長環境有別,所以其個性不可能一樣。一般情況下學生都以自己獨特的形象出現在教師的面前。教師要利用一切條件,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一片愛心和對自己負責的精神,從而舒心地接受教師授予的知識。教師要認真地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深入到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與他們一同感受快樂和憂愁。
三、加強實地寫生,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
學習美術有很多課需要走出教室,實地寫生,這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課。很多東西僅憑教師說教,該怎么選景,該怎么構圖,哪些畫面需要,哪些畫面不需要,然后讓學生完成作業,這樣閉門造車,學生是表現不出來什么的。要想表現得真切,學生必須有實地體驗,認真觀察才行,因為藝術來源于生活。應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讓他們去聽、去看、去觸摸、去感受,嘗試直接用色彩去表達、去抒發。如:畫向日葵時,我要求學生選擇適合而簡潔的畫面,運用顏色和畫具,畫一幅色彩風景畫。當我把學生帶到校外,他們歡呼雀躍,高興地選擇一處風景開始創作,那專注的神情、認真的態度,讓我驚訝,再觀察他們的作品,比平時在教室里畫得要仔細得多、形象得多。
四、通過評論教學的開展,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的過程中,除了有教學上的構思和環節設計外,在評析教學的過程中也能得到一定的培養和提高。在教學設計上,要有展評過程,這樣學生可以對彼此的作品各抒己見,談看法、談觀點,不僅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培養學生的辯解和語言表達能力,可謂事半功倍。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對于畫家來說,不是因為他們是藝術家,而是因為他們具有藝術家的觀察力,具有觀察美、發現美、創造美、塑造美的能力。通過初中美術教學,不是要培養藝術家,而是要培養學生具有像藝術家那樣的觀察、創造和審美能力。
五、解放思想,打破教學思維定式
美術教育需要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此,教師可以采取多重形式的教學方法,解放思想,打破傳統美術教學的思維定式,以提升美術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可以開展戶外繪畫教學,描繪校園風光、捕捉校園內的鏡頭,同時,通過帶領學生參觀、訪問、旅游、聽音樂等形式來增強學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加深其對美術的認知程度。隨著科技信息時代的來臨,多媒體輔助教學已經不再是空談,其聲、形、色的結合能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可在音樂中演示繪畫或工藝制作過程,直到在臺上展示實物再關閉音樂,這種教學形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對美術學習充滿期待,進而更加認真地學習美術,培養自身審美情感和能力。此外,多媒體還可以展示分析對象的生活狀態、爆炸分解等,通過直觀的觀察欣賞,學生會有更多的感悟和體會,以工藝美術課來說,教師借由多媒體呈現某個工藝生產過程給學生,對學生理解勞動人民生產過程,感受創造過程美極為重要。比如,一件衣服的形成,從種植棉花、紡紗、織布、染色、制衣,借由多媒體技術的展示,讓學生明白勞動不分貴賤,由此更加熱愛勞動,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
參考文獻:
[1]潘勇.對當前中學美術教育的幾點思考[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
[2]文明.初中美術教學方法芻議[J].課程教育研究,2013(1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