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一煒
摘 要:在視覺傳達設計這一傳統的二維視覺設計中,設計多以靜態、扁平的視覺形式呈現在大眾的視野中。在當代中國視覺傳達的設計觀念和美學思想體系中,視覺設計表現既受到中國傳統圖形符號的深刻影響,又受到設計全球化浪潮的巨大沖擊。通過對中國傳統圖形和視覺符號的剖析,重新審視視覺傳達設計,對圖形進行了研究,分析了中國傳統圖形設計和新時代下視覺經驗轉變。
關鍵詞:視覺傳達;空間符號;傳統圖形;視覺設計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7.06.042
現代設計自威廉·莫里斯領導的藝術與手工藝運動以來,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而現代的視覺傳達設計是在自由形態下產生的多元視覺文化。
在這樣一個多元的視覺設計中,嘗試從視覺本身的行為以及人類自身生活習慣出發,將視覺傳達圖形處于一定的特定空間,營造一種具有節奏、張力、視覺沖撞力的狀態,既實現了傳統圖形符號上的突破,也更加能將觀者的主觀內心與設想聯結起來,產生共鳴。
視覺傳達設計在中國傳統圖形、視覺符號方面的發展歷程非常明晰地反映了其內在作品結構與外在社會系統的互動關系,試著將中國傳統圖形、當代視覺符號轉換為具有“視覺沖擊”的表現,都能被賦予視覺對象以空間性,進而成為具有動態力表現的視覺形象。
1 視覺傳達的一般作用
在視覺實際傳達的過程中,“告知”“動情”“要求”起到了最明顯的作用,這三種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視覺傳達不是為了設計具有設計感的畫面而產生的,也不是簡單地將信息傳遞至受眾,最理想的傳達方式是營造一種特定空間,使觀者感同身受,主動理解和接受,至此才算是真正的傳遞信息。比如康定斯基所說的:“視覺傳達本身是一個活著的生命,是有呼吸的?!?/p>
2 空間與視覺傳達相結合
空間向來都是真實存在的,它能使設計變得更加神秘、震撼,常常帶給人無限延展、反思和想象的余地??臻g體驗是一種人類的生物學本能顯現,我們可以憑借視覺、聽覺、平衡、運動的一系列感官來感知空間,根據自身的審美法則主觀地去把握畫面。
視覺傳達設計能調動多重畫面因素來激發觀者的感官,從而引發共鳴。比如合理運用圖形與色彩的變化,表現出動態力促使畫面積極性提升,吸引觀者,或通過形、色、空間與動勢的關系,準確傳達圖形意義,借助視覺心理,將動力視覺化,形成動態力的圖形;將二維視覺中的圖形解構、重組后,使其動態化,打破靜態的平面表現方式等。對二維視覺設計的認識應該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這種觀念的轉變反映了科學技術重疊與交叉下社會發展新趨勢,對于推動二維視覺設計的深入開展具有新啟示。
3 中國傳統符號圖像
中國傳統符號圖像是中國當代視覺傳達設計發展中的土壤和根基。漢字作為中國文化符號化的典型代表,就像盧影所說的:“造型之造型,抽象之抽象,動靜之交匯,時空之凝聚,自我之至深至微的表現?!狈枅D像在生活中產生,同時,也在生活中完成設計符號的流動、接納、溝通與認知,符號語言作為一種符號現象統一到生活中,這本身就是一種直觀表達的設計語言。
如果圖騰、信仰、巫術、禮儀的表達是中國傳統圖像體系的開篇,則中國圖像體系這一博大精深的寶庫還需要被進一步挖掘,不僅使其處于一定的時代空間,更應在未來的衍生設計之中融入新時代、新科技的烙印。中國傳統圖像體系的土壤值得被深入,未來不僅要有對傳統特征的繼承,也有著自身特征的發展,去粗取精,精益求精是中國符號圖形值得被挖掘的意義所在。
4 突破傳統思維,展現視覺符號空間感
目前,區別于傳統圖文符號的表現新方式為:超深度思維方式和情感化的設計方式,即空間情境營造。新時代下,全新的承載媒體使得圖文符號不再受限制于傳統媒體的二維表現空間,而是將圖形、色彩、聲音、感官等元素融合后表現在數字化的界面中,呈現出多維化、抽象化、空間感、超深度思維等特征,也符合信息時代傳播的新要求。
因此,在信息設計時代發展如此迅猛的背景下,圖文符號空間化是傳統視覺符號設計發展的新趨勢。由于多學科的相互滲透,設計多元化的表現正在上演。
在視覺傳達的設計中融入空間的基本元素、規律形式,可以使我們從一個新的角度來審視畫面營造的新氛圍所帶來的不同心理感受。同時,還能重新分析空間中各個要素單獨的存在性和功能感,并從中發現新的創意思維。由此可見,新材料的的運用給視覺傳達設計開創了一個新的視覺平臺。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視覺傳達設計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下凸顯了每一時代特殊的意義與價值。它除了具有廣泛的傳播性以外,還不斷地影響著空間環境和環境視覺,這是我們當代生活視覺傳達創作的起點。
中國視覺傳達設計值得被挖掘,要隨著時代的脈搏跳動,營造出一種基于空間視覺設計之上的創作設計氛圍,從而激發視覺傳達設計上的革新與重構。同時代下的視覺傳達設計連接成各具特色的紐帶,組成斑斕的設計潮流,更好地實現視覺感受與人類生活交互式的交流與對話。
希望通過本研究更加深入挖掘中國傳統圖形的文化內涵,
透視新時代下洋溢著新活細胞的社會精神圖景,進一步提升視覺傳達的設計水平。
參考文獻
[1]德魯西奧·邁耶.視覺美學[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
[2]杉浦康平.造型的誕生[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3]陳望衡.藝術設計美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4]烏蒙勃托·艾柯.符號學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5]中川作一.視覺藝術的社會心理[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6]伊頓.造型與形式構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