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芳
內容摘要:幼兒階段是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期。對于成長中的幼兒來說,語言是表達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在語言活動中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其受益終生。
關鍵詞:語言活動 行為習慣 培養
幼兒階段是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期。對于成長中的幼兒來說,語言是表達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在語言活動中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其受益終生。《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當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貫穿于幼兒生活以及各項活動之中。”那么,如何在語言活動中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呢?
1.強化訓練,持之以恒中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
良好的語言行為習慣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在不斷地滲透和教育中形成,要在每一節語言活動中一次次的強調,改正,加強,逐步形成。尤其是語言活動中良好的坐立書寫姿勢,良好的傾聽習慣,會主動整理圖書等習慣的培養。例如,在每次語言活動結束時播放固定音樂“請讓圖書寶寶回到家中”,每天如此,剛開始時,幼兒一聽到此段音樂便將圖書放回原處,久而久之,便會內化為幼兒自覺的行為習慣,活動一結束自覺將圖書放回原處。
2.得當評價,在肯定贊賞中形成良好行為習慣。
陳鶴琴指出:“積極的鼓勵比消極的刺激好得多”。兒童期,老師是孩子們心中的偶像,他們對教師的評價十分敏感和在乎。一個眼神,一個擁抱,一句話,甚至摸摸頭,拍拍肩都讓孩子們愉快和滿足。當孩子在語言活動中表現出閃光點時,多表揚,多給予肯定和贊賞,是孩子更具自信心。通過日常帶班經驗我發現,教師適時肯定的評價對其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3.榜樣示范,典型引領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榜樣的作用是巨大的。言傳不如身教。首先,教師要成為孩子們良好行為習慣的榜樣,嚴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孩子講話耐心傾聽,與孩子交談言語親切,話語完整,時刻使用普通話,書寫注意坐姿等。其次,在班級中樹立典型,讓孩子們按照直接范例學習,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在一次語言活動《猜猜我有多愛你》中,一幼兒舉手回答問題,并能用完整的語言說出自己的想法,且坐姿端正。“河水有多深,我就有多愛你”,“巧克力有多甜,我就有多愛你”,“秋千蕩得多高我就有多愛你”......老師適時抓住機會表揚這一幼兒“這位小朋友說話完整,有自己的想法,并能大聲說給我們大家聽,我想擁抱他一下,并且我覺得我們每個小朋友都要向他學習,你們覺得呢?”其他幼兒紛紛點頭同意。在接下來的活動中,他們紛紛“效仿”,坐的端端的,講話口齒清楚,聲音洪亮,老師在語言活動中及時滲透行為習慣教育。
4.細心觀察,注重細節,發現不良習慣及時糾正。
在日常語言活動中,教師注意細心觀察,哪位幼兒出現不良行為習慣,如坐姿不正確,握筆姿勢不正確,圖書閱讀完不及時放回原處等要及時糾正提醒,讓其改正。在不斷的抑制不良行為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佳佳,你又坐歪了,可以像解放軍叔叔一樣坐直嗎?”“靜靜,別的小朋友說話你能認真聽完嗎?”“講話聲音要大點,話要說完整,要讓所有小朋友都聽見哦。”這些應該成為語言活動中老師的“口頭禪”。
5.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潛移默化中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良好語言習慣的培養需要創設適宜的語言環境幫助幼兒形成。例如,在語言活動中提供豐富的,操作強的材料,供幼兒學習。在《狐假虎威》中為幼兒創設大森林的情景,提供狐貍、老虎、猴子等多種動物的頭飾,讓幼兒在情景表揚中大膽想象,說出各種動物的想法,與同伴的對話中學習交流,在這個環境中,幼兒想說,敢說,對其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語言活動中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一項長期堅持的工程,是在點滴教育和滲透中形成的,作為幼兒教師,我們應該以各種方法促進其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為期終生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Z].2001.
[2幼兒園工作規程[Z].2016.
本文系甘肅省“十二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有效途徑與方法研究》(GS[2014]GHB0815)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