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道林
摘要: 教學需要語言技術、書寫技術和組織指導的技術。句子就是命題,掌握實然性命題、應然性命題、或然性命題的基本特點,并多多運用或然語句(命題)是教學必要的技能。教學達到藝術境界至少需在以下三個方面努力:一是知識達到相當的廣度和深度;二是技巧上的千錘百煉;三是不斷地總結積累。藝術教育具有崇高的地位,加強藝術教育,有利于實現教學藝術。即使是藝術教學,也需要不斷探索和追求,才能走向教學藝術。
關鍵詞:教學技能;教學藝術;藝術教育;命題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7)02-0118-04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教學這一行亦能出狀元。
任何一個行當、一項事業,做到頂端了,都可以達到藝術的境界。
歌唱得好,有歌唱藝術;字寫得好,有書法藝術;話講得好,有演講藝術;教書教得好了,也就有教學藝術。
許多工作、許多活動,在“山腳”下,是技能、技術,到了“山頂”上,就成了藝術。
現在,我們把教學技能掌握好,運用好,有朝一日,到達了“山頂”,就達到了藝術層次,由教學技能而發展為教學藝術了。
一、教學需要的技能
概括地說,教學需要說的技術、寫的技術、做的技術或技能?;蛘?,也可分別說是語言技術、書寫技術和組織指導的技術。
先說一下書寫的技術、技能、技巧。狹義地說,書寫即板書、筆書。無論課件做得多么周到,最好還配合當堂的板書。講課是需要靈感的,需要對話的,一些新涌現的詞或句,最好將關鍵詞標出,以便靈感得到清晰的表達,以便對話更順暢地進行。
廣義地說,書寫技術還包括課前教案的準備。于是,要寫好教案。寫教案可以而且應當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即使教過多遍的教學內容,再講時,最好重新寫教案,且不翻閱以前的舊教案。只要用心,就可能會有新的領悟、新的感受在新的教案中出現。
寫教案,是在對課堂講授內容進行深刻剖析的前提下,對教學程序進行設計。教師有了教學設計,講課就心中有底了。然而,臨場時又不能一成不變。因而,最好對臨場可能出現的新情況也有一個預判。有經驗的教師是善于臨機應變的。不過,即使是有經驗的教師,細致的備課仍然是必要的。書寫教案確實是可以富于創造的。
再說語言技能、技巧。
語言又可分為口頭語言、書面語言??陬^語言是時間語言,一說而過,隨著聲音消逝。雖然瞬間消逝,但好的口頭語言,仍可久久留在學生心里。
書面語言是空間語言,寫下后若不拭去,就一直會留在那里。但不太精彩的空間語言不一定能流進心里。
對于口語語言和書面語言,可能需要有以下的四項基本要求:準確嚴密、生動活潑、親切自然、回味無窮。
換一種說法,即邏輯嚴密、幽默詼諧、貼近學生、意味悠遠。
換個說法,換句話說,再換句話說,這是基于對同一個問題的多側面的了解。同一個詞,換一個詞,再換一個詞,這是修辭的問題,都屬于語言修養。有良好的語言修養,便可能有更良好的教學效果。因為良好的語言,一方面可能包含了知識的某種擴展,另一方面也使學生更容易接受,不至于感到煩膩。
“為知識而知識,為學問而學問,為真理而真理,為學術而學術”,這就是同一意思的不同表達。
肯定、必定、必然、一定,這是同義詞;或許、也許、大約、可能,這也是近義詞;神奇、神秘、神妙、神圣,這也是相近相似的一些詞。表達時,應盡量避免簡單重復。
二、語句的分類
對于句子,可有不同的分類。例如,可分為簡單句、復合句等;也可分為陳述句、祈使句、疑問句等。
句子又可以叫做命題。一個句子就是一個命題;每個命題都由句子表達。學術上,更多使用命題一詞。命題有幾種基本形態,即原命題、逆命題、否命題、逆否命題。逆否命題與原命題的含義就相同了。形式邏輯上,如果原命題是“若A則B”,那么,逆否命題就是“若不B則不A”?!叭鬉則B”與“若不B則不A”是同時成立或同時不成立的。這些邏輯知識,在中學里就是需要很好地把握的。
陳述句又稱為實然性命題,祈使句也稱為應然性命題,疑問句則稱為或然性命題。
例如,“魯迅是浙江人”,這是個實然性命題;“魯迅應當是浙江人”,這是應然性命題;“魯迅是浙江人嗎”,這是或然性命題。三種不同的語句即三種不同的命題。
又例如,“圓內接四邊形對角互補”,“圓內接四邊形對角應互補”,“圓內接四邊形對角有何關系”,這是三種不同類型的命題,分別是實然、應然和或然的。
幾乎所有的命題都能以三種不同形態出現。
“我們應當愛護地球”、“我們只有一個地球”、“還有別的地球嗎”,這也是三種形式的命題。
教師所說的每句話都是一個命題。并且,每次課都會有些新的內容,因而,每次課也都提供新的命題。有一般說的語句,即日常的語句,也有表達新知識的語句,這就是專門語句了。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專門語句,專門術語。
不同的教師,可能還會有自己的個性語言,有不同的語言風格。但基本的語言形式還是那些,萬變不離其宗。因而,有值得研究的共同的語言問題。
三、著重運用什么語言
“我們應當愛護地球”,這是一個帶有指示性或指令性的語句,而“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則是比較含蓄、有隱喻性的語句。學生乃至一般人會更喜歡哪一種語言,是不言而喻的。
筆者曾做過一些調查,在學生思維比較活躍的情況下,他們更喜歡或然命題。從邏輯上講,人在或然命題面前,思維活動空間最大。在對或然命題作出回答后的事實判斷或行為判斷,是相關聯的,是相對比較容易的,知道了事實判斷,再作行為判斷,答案可能有多種多樣,且屬于技術性問題。
學問,學問,就是學著去問。經由學“問”,獲得學問。漢語里,對于知識、見識、真理等,用“學問”一詞來表達,實在是意味深長的。作為學問的知識,確實是問出來的,知識是不斷詢問的結果。
有人說,關鍵在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其實,更重要、更關鍵的是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沒有發現問題,拿什么去分析和解決?諾貝爾獎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獎給問題的發現者而非解決者。
事實上,提出一個問題的價值高得多。這也啟示我們,教學時,盡量教學生問,盡量引導他們提出問題,其次才是去分析,去解決。所以,教學不如說成是教問,不僅教“學問”,而且教學生“學著問”。
因而,著重運用或然語句教學將是更為有效的教學。許多知識內容,都可以想辦法由一連串的問題來體現。知識從問題始,再經過問題去深入,解決之后立即去發現新問題。自問題始,至問題終;這個“終”又成為新的“始”。
多多運用或然語句或或然命題,對于教師也可能是一個努力學習、思考和改善教學本身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亦必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技巧。他們努力去體驗學問過程,必定促進自己對教學過程的體驗。
教師組織自己的教學,包括組織教材、設計教學、指導班級活動。對于學生的學習,教師有多方面的指導工作要做。
這里所說的,是指導,不是指揮;是輔導,不是領導;是教導,不是教訓;是啟示,不是指示;是期望,不是限令;是雙向神往,不是單口相聲;是春風化雨,不是耳提面命。
四、怎樣達到教學藝術
讓自己的教學能成為一種教學藝術,可能是每位教師所企求的。他們長久地從事教學,能不全力讓它成為一種藝術嗎?
何謂教學藝術呢?凡藝術,皆可供欣賞,并令人在欣賞中獲得愉悅和美的享受。
教學成為藝術,那就應是學生可欣賞的,是學生的一種享受。在教師的教學里,應包含有語言美、邏輯美、直覺美。教學已經美不勝收了,當然是達到了藝術的境界。
教學要達到藝術境界是需要條件的。如何到達藝術?那就要教師努力去創造這些條件。這些條件至少有這樣三個方面:一是知識達到相當廣度和深度;二是技巧上的千錘百煉;三是不斷地總結積累。
知識應有廣度和深度,即要求教師知識既博又淵。淵博的知識是一項起碼的條件。給學生一瓢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要有一缸水、一池水,這是博。
更重要的是淵。所謂淵,即更為深刻的理解,有更為深入的研習。能深入,方能淺出;能深刻,方能通俗,且不落俗套。深而不玄,淺而不薄。這就接近藝術了。
例如,教語文,論廣,教師可能需對中國古典文學、近代文學、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都有所理解。語文是由語言學和文學組成的。在語言學方面,就需要教師既有現代漢語知識,又有近代漢語、古代漢語知識。并且,最好對語言學、語用學、文字學、訓詁學等都有所了解。
至于淵,一般只能在某些方面,方方面面都淵,那是十分困難的。求甚解,體現的是起碼的淵;從反面來說,就是避免一知半解。所學的,與所教的,是有很大不同的。學到了,不一定教得出來,更不一定能教得好?;ǜ喙Ψ蜚@研,才可能達至淵。
千錘百煉的必要性是容易理解的。書法藝術是練出來的,歌唱藝術也是練出來的。教學藝術當然要靠不斷訓練。如果有點天賦更好,但無論怎樣,總是需要長時間反復磨練的。
有的人,比較快就達到了藝術,有的可能相對慢一些。這與是否善于摸索和積累經驗有關。每隔一段時間,每完成某一單元的教學,都回頭看看,有哪些比較成功的?有哪些不盡如人意的?有沒有產生一些教學靈感?這些總結需要及時,一旦間隔時間過長,許多東西淡忘了,總結的效果就不可能很好。這種不斷的總結、摸索、改善,也可視為千錘百煉的一部分。
一些科學的課程實施理念也是達成教學藝術必不可少的條件。我們曾就課程資源組織與教學實施提出了“五I”課程構想?!拔覀兲刂傅臉嬒?,是一個‘五I方案:信息(Information)、興趣(Interest)、質疑(Inquiry)、智慧(Intelligence)、直覺(Intuition)……課程應當給學生‘五I,或者說‘五I構成課程。”[1]“五I”是相對而言的,是求得對一些關系(范疇)的正確處理。信息寬于知識,興趣貴于理性,直覺先于邏輯,質疑重于聆聽,智慧高于聰明。這五個方面可概括為一個意思:更關注那些更能體現人性的一面,更關注那些使人獲得更好發展的一面,同時,亦非忽視另一面?!拔錓”是從I(我)出發的,其核心是學生的自由發展、個性發展、全面發展。如果我們的教學能體現“五I”理念,信息充足,興趣盎然,質疑充分,直覺頻現,智慧叢生,那也就接近或達成教學藝術了。
中小學是比大學更容易出教育家的教育階段。到了大學,知識傳遞的地位更高,而且學生有了對未來求職、謀生、就業的考慮,功利的因素增多。中小學階段,一方面教學中功利因素較少;另一方面,在學生身上,可以看到更多天性,更為天真、純凈。這使得教師教學可以更多地按照自身的特點來展開,因而,更有利于達到教學藝術。
中外許多教育家都有過中小學教育工作經歷,如中國的陶行知、晏陽初、陳鶴琴,外國的贊可夫、蘇霍姆林斯基、杜威,等等。其中,杜威就是兒童中心論的創立者。
五、藝術教育的地位
教學藝術和藝術教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許多的活動,發展到很高的水平時,被稱為藝術。但單說藝術,那是指音樂、美術、工藝等。藝術教學指的就是音樂教學、美術教學。
藝術教學也是需要不斷熟悉、熟練去掌握的,藝術教學也需要達到藝術的高度,稱為教學藝術。藝術教學不會天然地成為教學藝術,仍需探索和追求。
說一下藝術教育的地位,也有利于進一步理解教學藝術的作用。
1957年,蘇聯首先把人造衛星送上了天。這震驚了整個美國:自認為在科學技術上全面領先于蘇聯的美國,怎么在這樣代表綜合科技水平的項目上落后于蘇聯了呢?于是,美國作了各方面的檢討,從各方面尋找原因。
其中,有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認為美國的藝術教育方面全面落后于蘇聯了,并認為蘇聯有高水平的藝術,有重視藝術和藝術教育的傳統。
歐洲的歷史也在說明同樣的道理。許多歐洲科學家認為是巴赫以來的古典音樂家熏陶了他們。歐洲的歷史是科學、藝術、哲學共同繁榮發展的歷史。藝術不是配角,并且,藝術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引領作用。
美是一切重大科學發現的動力,美引領著科學家的行為,引導他們走向成功。這就是藝術與其他人類活動的關聯,這就是一種內在邏輯。
美國在這種歷史檢討面前開始行動,大力增強藝術教育。哈佛大學有一個“零點計劃”,意思是,我們的藝術教育現在是零,我們就從零開始。
麻省理工學院(MIT)本是一個純工科大學,后來也把文、理都發展起來了,還有了兩個引人注目的數字:MIT總共開設了80門音樂課,選修音樂的學生高達3 000人。
藝術,對于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對于一所大學的高水平發展,至關重要;對于一個民族的繁榮,也是不可或缺的。
我們中國有著重視藝術教育的傳統。但是,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藝術教育受到了讓人扼腕嘆息的破壞,1978年之后才被大力恢復。然而,在一個更自覺的高度上重視和加強藝術教育,尚需時日,任重而道遠。
科學,技術,語言,文學,政治,商業……與所有這些相比,藝術都是老資格。藝術的歷史已有數萬年,而文明史才只有五千年。人們應該尊重、尊敬這個“老資格”。
就教育而言,無論是古代中國的“六藝”,還是古代希臘的“七藝”,音樂都具有獨特的地位。
古人的智慧,教育的經歷,都告訴我們:藝術教育具有崇高的地位。
當我們特別看重藝術教育的時候,便大大有助于我們全面地追尋教學藝術。我們需努力錘煉,不斷提升,讓教學如音樂一般,讓教學如詩畫一般。
參考文獻
[1] 張楚廷.課程與教學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