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來,法學領域逐漸興起一股研究糾紛解決機制的熱潮,這種現象在民族地區尤為普遍。本文主要以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察雅縣為例,通過田野調查和相關理論研究相結合,使該地區的糾紛解決機制以一種更加全面和系統的方式展現出來,以期更加豐富和完善該地區糾紛解決機制的內涵,以理論指導不斷變化的社會實踐,促進昌都社會的和諧與發展。
關鍵詞:少數民族 糾紛解決機制 現狀 特點
察雅縣,作為西部少數民族的聚居區,藏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8%,其地處橫斷山脈,是距離昌都市區最近的一個縣城。本文主要以昌都市察雅縣的調查案例為研究基礎,對其13個鄉鎮中4個具有代表性的鄉鎮進行了訪問和問卷調查。其中,印發調查問卷140份,收回調查問卷140份,調查問卷有效率為100%。關于訪問人數和調查問卷的選擇方面,筆者主要以昌都市察雅縣的少數民族糾紛解決狀況、經濟文化水平、地理條件以及法制化程度等方面為研究對象。訪問的主體有各鄉鎮派出所的主要負責人、人民法庭相關工作人員、各村寨村委會主任、村民以及宗教界人士等;調查問卷依據各村寨的發展狀況,共設置了20個問題,問題大多涉及到各牧區的糾紛種類和解決方式、群眾對各種糾紛解決方式的認知程度以及滿意度等。
一、昌都市察雅縣糾紛解決種類的特點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進一步推進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各種社會糾紛也呈現出種類不斷擴大、數量不斷增多的局面,尤其以社會利益糾紛最為典型,這些現象在我國的西部少數民族地區也同樣存在。自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以來,圍繞如何實現全面依法治國和在少數民族地區建立完善的糾紛解決體系,已成為學術界普遍關注的焦點之一,昌都市察雅縣的糾紛解決機制正體現了該特點,其糾紛種類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夫妻離婚引起的財產分割與子女撫養之間的糾紛。20世紀70年代,在比較封閉的察雅縣,由于受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很多藏族家庭幾個同胞兄弟共同娶一個妻子,因此離婚率相對較低。然而,時隔四十年之后,這兒的離婚率卻每年都在攀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和當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在該地的不斷實施,一些老百姓腰包鼓起來了,就開始“包小三”、“養情婦”,導致夫妻感情破裂,最終離婚;二是一方對另一方的長期虐待和遺棄,最終導致離婚;三是一方吸毒、賭博,屢教不改,置家庭、妻兒于不顧導致離婚;四是雙方婚前缺乏了解,草率結婚后因沒有夫妻感情而提出離婚等。在離婚的過程中,必然會牽涉到子女撫養、財產分割方面的糾紛,這是毋庸置疑的。筆者在察雅縣人民法院中調研發現,該地一戶藏族人家中有三個兒子,老大羅某2002年與次某結婚后,老二羅二某、老三羅小某也相繼與次某結了婚。婚后由于次某的公公也想與其發生關系,次某不從,便遭到羅家人的毆打與虐待,其打算與羅家三兄弟離婚,羅家三兄弟不答應,遂產生糾紛,情急之下羅某將次某殺害,最終羅某也受到了相應的法律追究。
(二)村民之間因爭奪牧場、山林、水利、蟲草等所引起的糾紛。在糾紛解決的過程中,察雅縣人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是“重視基層矛盾、事前重點預防、事后及時處理”的方針。在察雅縣各鄉鎮公示的糾紛解決案例中,其中煙多鎮與擴達鄉在2012年處理的30多起糾紛中,涉及農村土地征用、山林、水利、婚姻等各類民族案件就達20件左右,這些糾紛涉及面廣,糾紛種類繁多,但大多都屬于利益型糾紛,針對以上糾紛類型情況在調查問卷中也有所反映。在對糾紛種類的調查問卷中,筆者設置了“哪一種糾紛是你最想及時解決的?”的問題,下面是問題所涉及的答案:1.別人偷了你家的牦牛;2.別人侵占了你家的牧區;3.和家人之間的爭吵;4.夫妻之間的離婚;5.和鄰村爭奪蟲草引發的爭端;6.你家符合低保條件而鄉政府卻沒有給予。
通過筆者的調查分析發現,大多數鄉鎮的村民在選擇最想及時解決的糾紛問題上,選擇最多的是“1別人偷了你家的牦牛”和“2別人侵占了你家的牧區”以及“6和鄰村爭奪蟲草引發的爭端”。這說明察雅縣的民眾當前更加關注與自身息息相關的生產生活方面,而在與家人之間的爭吵等方面,這種趨勢呈下降態勢。
(三)因燒殺搶奪而引發的各種糾紛。雖然察雅縣最近幾年無論是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同時,社會治安方面也不斷得以加強和完善,但是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區位條件,與印度、尼泊爾等多國接壤,這也就造就了該地販毒的盛行。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察雅縣法院審理的販毒案件就高達幾十起,這無疑在全國的法院系統中都是名列前茅的。同時打架斗毆案件、偷盜、搶奪案件也時有發生,這也給察雅的社會治安帶來了很大的不穩定性。加之民族地區一些敵視分子由于仇視等多方面的心理,偶爾制造一些暴力事件,也增加了該地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增加糾紛的種類和數量等,不利于昌都和諧社會的構建。
二、昌都市察雅縣糾紛解決機制的特點
隨著國家現代法治在少數民族地區的不斷建立和完善,當前察雅縣的糾紛解決方式主要從國家公權力的糾紛解決方式和私力糾紛解決方式兩個方面來展現。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察雅縣各鄉鎮的少數民族,由于受藏傳佛教的影響較大,現在該地區的藏族同胞在解決糾紛的過程中,不僅使用了本民族特有的糾紛解決方法——“賠命(血)價”(村規民約),還利用了該地區佛教的相關教義進行解決。
(一)實行內部族長解決制,又為部落頭人解決制。部落頭人是從本民族中經過一系列活動民主推選出來,以為解決本民族、本族與外族間事物糾紛而產生的,推選出來的部落頭人必須全身心為本族事物兢兢業業,維護本民族利益。元明時期,部落頭人由大家選出后,就成為該部落的酋長,掌管著本族人相應的權力,如與外族簽訂協議,決定本族的內部事物等,部落酋長的話具有很高的權威性,部落群體都必須聽從。建國初期部落酋長的權力逐漸下降,由最初的本族成員供養到自己獨立更生,但也是本族人從有權威的人中選出,他們平常在家放牧種農活,遇到哪家有糾紛需要調解的時候,他們便前往糾紛發生地幫助協調處理,社會地位較以前發生巨大變化。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漸漸的融合于目前的國家法律調解之中,但它在歷史上為解決藏族的矛盾糾紛起到了很大作用,直到今天仍然對察雅縣很多群眾的日常生活發揮著重要影響。
(二)糾紛解決機制人員素質與地位不斷提高,專業化、職業化水平進一步加強。眾所周知,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提出關于加強法官職業化建設的要求后,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各個基層法院都引進了一批法學院畢業的本科生、碩士生以及博士,加強了法制建設過程中所要求的法律人員的專業化與職業化,基層糾紛解決機制人員素質不斷提高,解紛能力不斷增強。[2]同時,國家機關在解決糾紛的過程中,往往邀請喇嘛、活佛或部落頭人等參與到糾紛的解決中,在充分尊重藏族習慣法的基礎上,運用藏族佛教教義、習慣法規范、歷史常識等與國家法相結合進行糾紛的和解與調解,有利于糾紛的及時有效解決。正如埃里克森所說的那樣“法律制度者如果對于那些促進非正式合作的社會條件缺乏洞察力,他們就可能造就一個法律更多但秩序更少的世界。”因此,只有將國家正式的法律規范與民間的非正式社會規范統一起來,才能為博弈雙方產出最高的總和收益。
(三)傳統糾紛解決機制體現多元化,并且不斷融入現代法治中,為現代法治所吸收。在少數民族地區,糾紛的解決大多都是調解完成的。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察雅縣幾乎所有村寨村民在處理糾紛時,首先請村寨中德高望眾的“喇嘛”進行調解,“喇嘛”的話具有很強的約束性,雙方都要聽,這就使得宗教界人士的話語權具有了比法律適用的優先性。而只有少數村寨,當糾紛出現時,有的表現為請村委會或村民小組進行調解,有的請求駐村工作隊進行調解。調查中為了更加具體的了解村民發生糾紛時,一般會采取何種方式解決糾紛,筆者給出了4個選項,它們分別是:A.找“喇嘛”進行協商解決,B.找村委會或村民小組,C.找派出所,D.找法院。下面是筆者在調查中得出的結論。
調研中發現,察雅縣各個鄉鎮的村民在發生糾紛時,如果是事實清楚、相對比較容易解決的糾紛案件,他們優先選擇的糾紛解決方式是找部落頭人或村委會進行協商解決;如果糾紛案件相對復雜,他們便邀請活佛或“喇嘛”進行協商解決。如果矛盾糾紛經過以上程序都不能很好的解決,村民最后才訴諸國家的公權力。由于該地區受宗教影響比較濃厚,至今為止傳統糾紛解決機制中德高望重的宗教界人士影響力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不斷發展的村民自治組織所起的作用仍相對較弱。
三、昌都市察雅縣當前糾紛解決機制存在的問題
(一)糾紛解決機制設置上的重復與繁雜。察雅縣由于地處邊疆地區,受國家政治上的干預比較嚴重。不同的部門在本部門內部設置了自己的糾紛解決機構,有的糾紛解決機構在處理相關糾紛問題時不收費,而有的要收費,這就導致了人們在選擇糾紛解決案件的過程中都一股腦兒往不收費的機構擁擠,導致了整個糾紛解決機制運行的緩慢。同時,在一個組織內部往往設置了多個機構,如察雅縣司法局內部就設有人民調解室、法律咨詢室等,縣交通局內部又設置了交通事故臨時處理中心、治安調解室等。機構設置的繁雜與重復,不僅增加了各個機構之間的司法成本,還會出現機構之間相互推諉和不愿做事的局面。筆者在調查中發現,盡管政府內部設置了很多糾紛調解機構,但大多數群眾都不知道是在哪里,到底是干什么的,導致機構設置的紊亂性和復雜性。在這種情況下,由于身份的多樣性必然會導致功能上解決的混亂,最終也會降低調解機構的辦事效率和威信力。
(二)政治的投機主導糾紛解決機制的運作。目前,雖然國家層面一直在倡導司法獨立解決案件,建立起了以派出所、司法所為核心的基層人民調解組織,然而很多地方政府根本不重視此項工作,把糾紛解決當作是抓經濟發展的副業,因為對政府工作人員來說,上級考核的是本地區經濟數量的增長,而不是糾紛解決的情況,如果糾紛解決數量越多,不僅不能加薪提職,反而被認為是“庸政”、“怠政”行為,上級會認為連一個小縣城的社會秩序都處理不好,還要指望加薪提職?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很多鄉鎮派出所的主要人員(一般就2~3個)平時的任務都是維護當地的社會秩序,或進行政府相關的工作,如深入各個村寨宣傳法規政策、指導村民進行大棚蔬菜的種植或者生禽的養殖等,而解決糾紛則成為了輔助性職務。
(三)過度強調糾紛解決機制人員素質、專業化和職業化水平的提高,導致調解技能的缺乏。在當前社會,費孝通先生在其《鄉土中國》一文中指出,我國當前的司法制度在傳統的民間社會發揮得并不理想,很多現有的法律法規和制度已經影響到鄉間社會中原有禮制及其習慣的正常運轉,取而代之的是國家以強制力進行管制。一個國家如果單靠制定若干法律和法規就能很好地建設這個國家,那么這種制度注定是失敗的。
(四)受封建因素影響較深,民主法律意識不強。在察雅縣,很多村寨仍還保留著傳統的封建迷信,大多數藏族同胞至今還保留著“賠命價”、“賠血價”和“夸富宴”等封建習俗。正如賀雪峰先生所說的那樣,他把社區記憶分為四種類型,其中強社區記憶的現代型村莊精英是人們最喜愛的村莊,在這里經濟發展迅速,而且還較好的保留了傳統的村莊原貌和歷史傳統等;而在弱社區的傳統村莊中,由于經濟發展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較低,同時受封建因素影響較深,群眾民主法律意識普遍不高。[7]故我國西部地區的大多數鄉村都屬于此種類型,由于受歷史、糾紛種類、傳統文化等因素的影響,群眾維權意識普遍不高,仍然沿用以前的解紛機制進行解決,這勢必會導致解紛效率的低下甚至不能解決糾紛。這也是為什么有些地方采取比較極端的恐怖暴力案件進行抗訴的原因,從而導致了本地區不穩定因素的發生,影響了社會的和諧與發展。
四、結語
通過對察雅縣糾紛解決機制現狀的調查分析,可以發現該地區部落頭人和宗教界人士在處理糾紛解決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基層自治組織的作用仍相對較弱。本文主要以該少數民族地區為代表,雖然調查研究范圍相對較小,但其具有明顯的代表性,能夠代表該地區糾紛解決機制發展與運行的整體狀況,對完善和發展本地區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豐富學術界對該地區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美]H.W.伯爾曼.比較法律文化[M].賀衛方,高鴻鈞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2]蘇力.關于能動司法與大調解[J].中國法學,2010,(01).
(作者簡介:魏忠敬,西藏自治區昌都市人民檢察院偵查監督處干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