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鳳榮+馮長衛+郭俊+田潔傾
摘要:建立中學生物學評價體系,是新形勢對教育的要求,是為了自主學習活動能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為確保生物教學活動的深入、健康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建立一種切實有效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主要從構建評價體系的目的、原則、策略以及重要指標等方面談談我的看法。
關鍵詞:中學生物;生物教學;生物實驗;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建立中學生物學評價體系,是新形勢對教育的要求,是為了自主學習活動能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為確保生物教學活動的深入、健康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建立一種切實有效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建立評價體系的目的
(一)倡導方向——體現課程改革的思想、觀念及原則,有利于促進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開展,突出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引導和規范——最終目的在于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評價體系以及指標構成要素,應對教師的行為有明確的引導和規范作用,并能被廣大教師接受和理解,使之成為不斷改進教學的依據。
(3)客觀公正地評價教學質量——評價指標的選擇與權重的分配,要恰當處理現實與愿望的關系,既要能夠激勵教師努力向上,又不能挫傷教師的積極性。
二、構建評價體系的原則及策略
(一)先進理念與現實條件結合
評價體系的各項指標要鮮明地體現課堂教學改革的思想、觀念及原則,體現自主學習活動開展與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新要求。評價指標的先進性要符合現實,具有客觀性。指標定得太高,可望不可及,不能被大多數教師所理解,會失去對教師的激勵作用;指標定得太低,又會失去指標的先進性和倡導性,不利于促進課改深入。在策略上,一部分指標處于高水平,讓教師心中始終有向上的目標;一部分指標處于較高水平,讓教師通過努力可以達到,對教師具有成功的激勵作用。
(二)共性標準與特色加分結合
各項評價指標對廣大教師應有普遍性,對于課堂教學質量高低應有共同一致的標準。但是,教學是一個紛繁復雜、變化萬千的過程,教師的個性、特長也是千差萬別的,評價體系應為教師形成自己的風格留出空間,不因統一要求而扼殺個性和特色。策略上,在統一要求、共性評價的同時,對確有特色的教師教學給予特色加分,肯定和鼓勵這樣的教師和這樣的教學。
(三)全面評價與重點評價結合
教學評價有自身的規律,也有公認的標準(效果標準、工作標準、素質標準等)。全面收集信息并參與評價是保證評價科學客觀的基本準則。但全面評價絕不是面面俱到,而應參照評價標準,在滿足信息全面、體系客觀科學的基礎上,突出評價體系的先進性與倡導性,恰當選擇評價指標與分配權數。在策略上,應針對當前生物學課堂教學的薄弱環節,如學生活動流于形式、質量不高,對部分指標分配較高的權數,同時針對課改要求,部分指標予以簡化,部分指標加以突出。
三、評價指標的確定與評價表的構成
我們在廣泛調查生物學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初步確定了中學生物學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的一級指標:教學目標、教學素養、教學活動過程與教學效果。它們是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是衡量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
(一)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學目標是否符合大綱的要求、學生的實際,是否具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具體要求和措施,是衡量一堂課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制定教學目標時,我們特別強調兩點:①目標的全面、明確、具體,符合學生實際;②目標對學生獨立性、自主性培養的要求、措施具體。
(二)教學素養
教學素養是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確保教學目標順利達成的基本素養,包括教師的基本技能和教學理論基本修養。我們篩選了兩方面的素養作為評價體系的二級指標:①具有為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的素養和能力——這是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基本條件。只有在輕松、愉快、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中,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釋放、展示和有效的培養、提高。良好氛圍是師生共同營造的,其中教師起主導作用。該指標的目的在于讓教師通過學習、摸索,能在這方面有所提高,有所作為。②對教學活動具有較強的組織調控與應變能力——學生的自主性與自主學習能力是在一定的教學活動中體現和提高的,因而教師應根據每堂課的實際情況,恰當地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活動。課堂上教師對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實施與調控能力,就成了衡量一個教師對學生自主學習活動教學設計與實施水平的關鍵。
(三)教學活動過程
一堂課質量的好壞最終還是看教學的實際效果。評價的項目應詳細,力求既能真實、全面地考察教學活動的實際效果,又能檢驗和考察教學目標是否合理、切合學生實際和教師素養。它由4個方面的要素(二級指標)構成并加以體現:①自主學習活動設計是否科學合理,活動內容、形式、情景是否符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該指標在于幫助和指導教師開展高質量的學生活動;②為學生提供自主思考、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該指標在于通過保證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時空,讓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培養和不斷提高;③為學生提供的自主學習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學生廣泛參與——該指標引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組織開展的學生自主學習活動更加靈活多樣、豐富多彩,以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④在活動中要體現學科知識的形成過程,結論要讓學生去發現或者自悟——該指標提示教師在開展學生自主學習活動時,必須思考活動的目的、過程與結果。這是自主學習的核心,是檢驗開展的學生學習活動是否具有自主性和有效性的主要標準。
(四)教學效果
因為學生的自主性與自主學習能力具有形成的長期性和隱蔽性,用常規的考試難于檢測,因此對于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性培養的有效性,只能從聽課中去感受,從課堂的氛圍中去體驗。我們選擇了兩項指標來加以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態和課堂的氛圍。
總之,建立中學生物學評價體系,是新形勢對教育的要求,是為了自主學習活動能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近年來,我們在評價體系方面的探索僅僅是開始。隨著社會變革和教改的不斷深化,我們在這方面的探索還會繼續下去。
參考文獻:
[1]陸鳳艷.《生物學實驗課程中發展性學生學生評價初探》[J].生物學教學,2005,30(7):43-45.
[2]范芳.《細胞生物學實驗教學中的多元評價》[J].理化生教學與研究,2011,(16).
[3]陳曉清.《生物學實驗的綠色評價》[J].教法探討,2013(2):21-23.
[4]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