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徐玉春



摘要:高職院校數學課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公共基礎課,在后繼的專業課學習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解決我校數學學習困難生如何學好高等數學這一迫在眉睫的問題,是本文重點研究的內容,文章著眼于探索更加適合這類學生的教學方法,通過實驗,得出討論法教學是比較成功的一種方法。
關鍵詞:數學教學;教學方法;數學學習困難生;討論法教學模式
一、引言
伴隨著本科院校的擴招,高職高專院校最近幾年的擴招頗為普遍,這種大規模招生使得學生在校學習知識能力方面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惑與挑戰,以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招生結構復雜,既有文科生也有理科生,還有單招生,更有聯合辦學的高費生,而本文提到的歐亞交通學院就是其中聯合辦學的高費生。工科高等數學是理工類高職院校的一門基礎課,該課程是學習和掌握專業課知識的基礎,是剛進入大學的學生必學的公共課,基于學生數學基礎薄弱、差異大,學習現狀令人擔憂,迫使高職院校的數學老師們想辦法改變現有的教學方法,以達到這部分學生能學好數學的最基本目的。
二、數學學習困難生的界定
以我校歐亞交通學院為例,數學學習困難學生有兩方面的界定:一是“疏忽后”困難,二是“先天性”困難。
(一)“疏忽后”困難
此類數學學習困難生是指前期數學學習無障礙,進入大學后因外界原因分散對數學課堂內外的學習精力和時間而導致。這部分學生學習數學的特點為:頭腦靈活,一點即通;如果課堂沒認真聽,課下稍加復習就明白;努力學習時,在課堂喜歡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二)“先天性”困難
此類數學學習困難是指大腦控制區域中對數學等邏輯性思維要求更高的學科在這方面表現的遲鈍,障礙或失調。這部分學生學習數學的特點為:頭腦反應遲鈍;如果課堂沒認真聽,課下即使復習也很吃力;即使課堂再努力學習,仍然學習數學很困難;很容易厭學,放棄學習數學。
三、目前高職數學課堂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課堂教學在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越來越不適應新的教育理念,曾經的“教師講——學生聽——做題——復習——考試”慢慢的不再被學生接受, 這種比較傳統和陳舊的教學循環模式, 使得學生總是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中,大多數情況下,學生對數學課堂已經習慣了老師在課堂上講,他們在下面聽的這種模式,然后就是記住一堆數學書上的公式,做大量的題,目的只有一個:期末考試別掛科。多少年來,老師的授課內容一成不變,教學方法始終如一,就這樣送走一批又一批的畢業生,迎來一屆又一屆的新生;加之數學課教師普遍存在所講內容與專業知識結合不夠深入,使得一些厭學的學生更加意識到學習數學的無用,導致厭學情緒高漲;不僅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又阻礙著教學改革的實行,由于該課考試及格率低,甚至一些高職院校把數學課取消,另一些院校也陸續減少數學課時;高職數學課陷入困境,因此改變高職數學課堂的教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四、高職數學課堂教學方法的探究
(一)課堂教學方法的探究以我校歐亞交通學院鐵道車輛15Y1、15Y2兩個班作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時間段:2015-2016第一學期、2015-2016第二學期。
(三)教學方法:鐵道車輛15Y1傳統教學模式,鐵道車輛15Y2討論法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模式即講授法,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過敘述、描繪、解釋、推論來傳遞信息、傳授知識、闡明概念、論證定律和公式,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問題。
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全班或小組為單位,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或辯論活動,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優點在于,由于全體學生都參加活動,可以培養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獨立性。
2015-2016第一學期,鐵道車輛15Y1、15Y2每班均為43人,嚴格執行兩種教學方法應用于兩個班級,鐵道車輛15Y2的課堂經過前幾次的引導慢慢培養出幾個有責任心的小組長,分別負責各自小組中課堂內外的學習情況,每一次的課堂學習各組小組長發揮主體作用引導組內成員探究學習本節課內容,參與激烈討論問題的學生、問問題的學生一次次增多,老師在整個學習環節中只起指導作用,布置下節課的學習任務分派到各小組長,以便下次課堂的學習;而鐵道車輛15Y1的課堂始終堅持傳統教學模式。以下是第一學期過后兩個班的考試成績對比情況。
從數據上可以看出,第一學期采用兩種教學方法:一班的學困生明顯多于二班,雖然二班的高分層次不如一班,但及格人數明顯高于一班。
2015-2016第二學期,鐵道車輛15Y1為44人、15Y2為42人,經核實:有其他專業的好學生轉入一班一個,而15Y2班又有一個學習好的學生轉入其他專業,但我們仍然嚴格執行兩種教學方法應用于兩個班級;以下是一學期過后兩個班的考試成績對比情況。
從數據上可以看出,第二學期仍采用兩種教學方法:雖然一班在本學期轉入一名學習成
績好的學生而二班轉出一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但一班的學困生仍然多于二班,及格率仍然
少于二班,本學期二班在90-100分段由上學期的0人增加到3人、80-90分段的考生數目由上學期4人增加到6人,70-80分段的考生數目由上學期12人增加到15人,相比第一學期大幅度提高。
五、結論
通過在兩個數學學習困難生的班級實施不同教學方法的研究,以及一學年的期末考試數據搜集情況得出結論:討論法顯然更加符合素質教育,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解放了老師一言堂,而且也解放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原本學習困難的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了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開拓了學習數學的視野,更重要的是提高了這部分學困生數學考試及格率;當然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推廣到整個歐亞學院甚至全校的高等數學學習中,對于同類院校也存在同樣的問題,這種教學方法也不妨一試。
參考文獻:
[1]張奠宙,李士锜.數學教育學導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楊立芬.關于財經類高職數困生幫扶策略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3.
[3]陳博.高職數學課堂教學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10(30).
作者簡介:李靜(1976—),女,河北棗強人,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公共教學部數學教研室 講師 研究方向為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