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瑤族長鼓舞是瑤族人民自編自演并世代相傳的具有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舞蹈形式。從唐代始至今日, 瑤族的文化傳統始終處在不斷的更新、繼承和發展之中, 如今。瑤族長鼓舞在經濟迅速發展和現代文明的沖擊下, 面臨著更多的變化機遇和發展空間, 其豐厚的文化底蘊還缺乏有效的挖掘。 本文主要通過在查閱資料的基礎上,對江華瑤族長鼓舞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對其傳承和發展現狀的研究分析。旨在通過這一研究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發展起到借鑒作用。
關鍵詞:江華長鼓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標識,它蘊含著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承載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生命的密碼。非物質文化遺產關系到國家文化安全和民族文化的血脈傳承,如何科學的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面臨的重要問題。江華瑤族長鼓舞于2008 年 6 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它產生于人民的勞動和日常生活之中, 以娛樂歡慶為主, 兼有祭祀的內容。是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族民間舞蹈,是瑤族地區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藝術,其主要流傳在江華瑤族自治縣及所有瑤族地區。
1長鼓舞的基本介紹
1.1長鼓舞的歷史淵源
據史料記載和民間口頭傳說,江華瑤族長鼓舞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相傳,瑤族祖先盤王在山上打獵,不幸被野山羊撞死在空桐樹下,他兒子就抓住山羊,剝開山羊皮,砍了空桐樹,做成長鼓來敲打,以告慰長眠于九泉之下的盤王先靈。后來發展到祭祀盤王、 慶賀豐收,甚至到官府告狀都要打長鼓。史籍對瑤族長鼓舞也有記載,晉朝干寶在《搜神記》 中寫到: “……用糝雜魚肉扣槽而號,以祭盤瓠,其俗至今……” 號,歌也,扣槽,敲打動作也。雖然寫得不是很明顯,但也可以說是邊歌邊擊 “鼓” 祭祀盤王吧。到了唐朝,記載已經十分清楚。樊綽在 《蠻書》 中寫道: “俗傳正月初夜鳴鼓連腰以歌……俗三月八日為大節,以陳詞享振鐸擊鼓師舞為敬也。” 。宋朝沈遼作的 《踏盤曲》 就清楚地描寫了宋代瑤族民間舞蹈活動的實況: “湘水東西踏盤去,……樂神打起長腰鼓。”《江華瑤族自治縣志》也有同樣的記載。瑤族人民不斷地將生產生活的實踐加以藝術提煉,糅進長鼓舞中,使長鼓舞的內容不斷豐富,藝術不斷完善,成為瑤族人民最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
1.2長鼓舞結構與表演形式
長鼓通常用沙桐木作材料,牛、羊皮蒙鼓面。中間小,兩頭大,其中一頭又略大三分之一。木心挖空,兩頭喇叭蒙上精制過的黃羊皮,然后用6至8條染色麻繩拉緊兩頭黃羊皮,再涂上紅、黃、白等色彩,繪上龍鳳圖案,美化鼓身。可分為短鼓、長腰鼓、賽鼓三種。長鼓的擊鼓動作大多是表現生產、生活內容,如建房造屋、犁田種地、摹仿禽獸動作等,形象生動,富有生活氣息,一看就懂。擊鼓有文打武打之分。文打動作柔和緩慢,武打粗獷豪放;有2人對打、4人對打,也可大群人圍成圓圈打,氣氛熱烈,鼓聲洪亮。瑤族舞蹈幾乎全是群眾性、廣場性的,因此,在節日、婚事、宗教、喪葬等各種場合,有歌有舞,熱鬧非常。瑤族打長鼓大多在農歷三月三、六月六、八月十五、十月十六日舉行。尤以十月十六日瑤族“盤王節”最為盛行。“還盤王愿”三年一小愿,十二年一大愿;小愿打長鼓三天三夜,大愿則打七天七夜。由于瑤族進入江華地區的時間差異和所處地理環境不同等原因,便演變出多種形式的長鼓舞:盤古長鼓舞、蘆笙長鼓舞、羊角短鼓舞、鑼笙長鼓舞等。
2江華瑤族長鼓舞開展成果現狀研究
2.1政府導向的與支持
近年來, 在江華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和支持, 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和幫助下,將長鼓舞的發掘搶救和保護傳承提到了“文化強縣” 的戰略高度,將瑤族長鼓舞的保護工作納入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江華瑤族長鼓舞漸漸地在群眾中以廣場舞的形式普及傳播,而且也成立了江華瑤族長鼓舞培訓基地和民族文化傳承示范基地(沱江一小——全國首批中小學 “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
2.2 進行賽事宣傳
2015年11月舉辦了隆重的江華瑤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縣慶暨第十三屆中國瑤族盤王節瑤族長鼓舞賽。江華瑤族自治縣借此縣慶舉辦瑤族長鼓舞創作大賽,旨在鼓勵長鼓舞工作者們能在繼承原生態長鼓舞基礎上加以藝術創作,更好的展示長鼓舞的表演魅力。
2.3進行旅游特色宣傳
2016年2月,聯合海外多家媒體全球直播老百姓歡度春節的故事,以“直播江華香草源”為主題將“香草長鼓迎貴客”作為一個單獨的特色視頻來進行介紹。表明江華縣委、縣政府旨在將長鼓舞發展成一個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品牌。
2.4傳承人的繼承
江華瑤族長鼓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第三代原生態長鼓舞傳承人趙明華(師承“鼓王”李根普)已經73歲,平日主要是其子趙望生在大圩中心校作為一名老師教習和普及長鼓舞,在趙望生的帶領下,大圩中心校學校也在努力爭取成為縣級瑤文化傳承基地。
不可否認,近幾年江華縣委、縣政府在今天的教學、節慶、旅游、傳承人等方面都做了非常多的保護和推廣。但是,事物是發展的,真正從這些方面著手之后,才會看到其保護中的不足。
3江華瑤族長鼓舞傳承現今存在的不足
3.1長鼓舞教學的斷層
由于江華縣中學沒有設立長鼓舞培訓課程,許多學生在小學畢業后就不得不中止了長鼓舞的學習。絕大多數當地人或其親友都表示這樣間接性地學習不能完全掌握瑤族長鼓舞動作。
而以培訓班為基礎的傳承途徑(一般是短期性的和針對性的)則受到市場需求的較大影響,難以真正完整學會各種民族文化技藝和內涵。
3.2瑤族長鼓舞的模仿不全特性
長鼓舞較高的模仿不全特性、模仿失真特性和模仿偏移特性,即長鼓舞更可能表現為自身特質不能被完整模仿、外部模仿降低瑤族文化的特色品質和在不同傳承環境下資源性質的異變.如 Teece 所言“自我的復制—在這里表現為民族文化資源的傳承—不易,他人模仿更難。這進一步證明了瑤族文化資源具有很強的模仿不全特性。因此,為了商業旅游而復制的長鼓舞,短期的學習和了解的長鼓舞都不能真正的學習和發揚長鼓舞。
3.3涔天河水庫擴建的影響
近幾年,江華瑤族自治縣為了民生和經濟建設進行了涔天河水庫擴建工程。擴建水庫就要淹沒影響一些鄉鎮,此次受到影響擇址遷建的鄉鎮有水口鎮、花江鎮和貝江鎮。
而貝江一直是具有原始風味的長鼓舞傳承的鄉鎮,如今因為建設水庫而整體搬遷,所有搬遷者都被規劃入城鎮居民的范圍,這樣,以前的鄉村生活環境已完全丟失,代之而為城鎮化的新式生活。發展與保護之間的博弈不斷演繹,所謂的調和只是放緩博奕的節奏和程度。也就是說,停下來不發展是不可能的,因為發展的機會也不是唾手可得,對于社會土壤和文化環境的異化問題需要在發展的同時兼顧到,所以謀求更為妥當、周全的方式來實現搬遷或者在搬遷時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計劃,應該是所有“拆遷隊”都要考量的內容,畢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延續離不開獨特的環境,一旦環境被破壞,再培育文化的因子將要耗費更多的資源。
3.4傳承只流于表面
在江華縣官方網站上只有簡介瑤族概況的文章,大多篇幅都用于介紹江華旅游景區和招商引資項目,幾乎沒有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及保護的文章。也沒有成立專門的調研機構對長鼓舞的歷史文化資料整理進行全面整理,傳承和發展推廣長鼓舞的措施和策略并不系統,總是做一步是一步。對國家、省級撥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沒有設立明確的財務機構,資金款項去向也沒有公示。
4對今后江華瑤族長鼓舞保護和發展的展望
4.1利用傳統和現代技術進行全面記錄
圖書館、文化館、檔案館是江華長鼓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和展示的專門機構,應充分發揮其保存作用,從而提高對資料的檢索和查閱。運用多媒體的記錄方式實現長鼓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網絡化、數字化,建立數字信息化資料數據庫,是節省保存資金、實現資源共享的最佳途徑。
4.2積極搶占瑤族文化陣地
瑤族文化建設必須堅持瑤族人民的主體地位,尊重瑤家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同時還要充分調動瑤家人民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深入調研,針對瑤族地區人民的實際需求,大力發展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提高鄉村社區的凝聚力。加強對廣大瑤族人民的宣傳教育,提高他們保護長鼓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覺保護意識和實際能力。通過開展長鼓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知識下鄉、專題文藝演出、廣播電視宣傳等多種活動,特別是通過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法規的宣傳力度,使瑤家民眾真正認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自己切身利益的關系,消除他們的顧慮和誤解,培養他們尊重和保護自己文化遺產的意識,激發他們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4.3用現代學徒制模式, 建立“民族文化生態博物館”
4.3.1現代學徒制
是通過學校、企業的深度合作與教師、師傅的聯合傳授,對學生以技能培養為主的現代人才培養模式。
4.3.2民族文化生態博物館
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基本理念之上,即:文化遺產應該被原狀地保存和保護在其所屬的社區及環境之中。因此,在范圍上,生態博物館不是一個建筑、 一間房子,而是整個社區。一般和旅游開發相結合,整個社區既是博物館又是旅游景點,采用了 “開發式保護” 模式。它所保護和傳播的不僅是文化遺產, 還包括自然遺產。相較于傳統的博物館,它沒有封閉的空間和櫥窗陳列的展品,而更強調一種原汁原味的社區整體的呈現,一種活態的生存空間的展示。“生態博物館” 是一種有效地保護文化生態的方式。
4.3.3現代學徒制的民族文化生態博物館
先通過專業舞蹈院校培養專業的瑤族舞蹈人才,再由長鼓舞傳承人等老師傅進行傳統瑤族長鼓舞技藝和文化的學習,最后輸送到民族文化生態博物館這樣一個最初由政府支持的企業中去。江華瑤族大多地處山區,植被豐厚, 林木蔥郁,樹種和物種繁多, 景色優美, 是天然的氧吧。適宜在原地建設生態博物館,開展民俗旅游,讓外來游客能深刻感受到瑤族的特色生活, 即穿瑤服、講瑤話、司瑤儀、行瑤禮、唱瑤歌、跳瑤舞。把與當地人生活緊密相關的盤王節、 長鼓舞、 打油茶、 瑤服刺繡、 婚喪禮儀在社區內展演,逐步推出特色民俗文化。推出民俗產品, 如瑤族刺繡、 特色小吃等,還可以用影視的方式,把湖南瑤族的傳統民族文化記錄下來, 制成光碟,各地游客都能帶走, 讓更多的人了解湖南的瑤族文化。把節慶活動作為一種特色資源來開發,可以達到既保護傳承瑤族文化又推動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雙重目的。
5結語
對于江華瑤族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目前有些地區只對其表象進行了保護和宣傳,并沒有對其為何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展開深刻地發掘和保護。筆者認為,開發必須以有利于保護和傳承為目的,不能打著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幌子,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添紅加綠地異化,以謀取短期的利益。應從實際出發,盡快制定更加完備的搶救和保護的條例、 政策,科學、 全面、 系統地搶救和保護現存江華長鼓舞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可能促進保護與傳承并自身建構起長效機制的項目,可科學規劃并充分利用,以實現保護性開發或開發性保護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劉華邦.江華縣志[M].民族出版社
[2]王麗萍.江永瑤族長鼓舞的傳承研究[J].民族傳統體育,2014(4)
[3]不可模仿的民族文化資源傳承與旅游經濟績效研究——以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和乳源瑤族自治縣為例[C].清華大學,2014
[4]TeeceDJ,PisanoG,Shuen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1997(7)
[5]林徽佳從分析連南排瑤長鼓舞的傳承方式到與“現代學徒制”模式的思考[J].神州民俗,2015(12)
[6]龍文波.瑤族長鼓舞的文化闡釋[J].吉首大學學報,2009(4)
[7]吳靜文.論湖南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路徑[J].民族論壇,2013(5)
[8]何忠志.論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J].傳承,2008(1)
[9]劉錫誠.非物質文化遺產: 理論與實踐[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
[10]苑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之憂[J].探索與爭鳴,2007(7)
[11]譚志國.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研究
[12]胡玲梅.江華瑤族長鼓舞的傳承與保護[J].科教文匯, 2011(2)
[13]范澤容.湖南江華地區瑤族長鼓舞的田野調查與研究[C].中南民族大學,2009
作者簡介:
李紅云(1992.01~),女,湖南省永州人,武漢市洪山區,武漢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