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芳
摘 要:古詩文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文化熔鑄的瑰寶,是語言文字的精華。背誦優秀詩文,不僅對學生增長語文知識、發展智力、形成能力起著良好的作用,而且對學生的人格形成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學實踐中指導學生背誦古文的方法有:感受節律、利用句式、情境再現、根據課文線索等。
關鍵詞:古文背誦;指導方法;實例
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有“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的說法。現實中,學生最頭疼、老師們最無奈的也往往在古詩文背誦上。記不住,寫不對是最常見的問題。
背誦優秀詩文,毋庸置疑對學生增長語文知識、發展智力、形成能力起著良好的作用,而且對學生的人格形成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近一時期,我們的語文教學由于受到這樣或那樣的干擾,背誦,特別是課堂上有指導的背誦練習,幾乎成為死記硬背的代名詞而被人們拒之門外,仿佛一提背誦就是老套做法,就是違背課改新理念,就不利于學生的能力發展。
其實,古詩文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文化熔鑄的瑰寶,是語言文字的精華。徜徉其中,熟記其意,不僅能獲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而且能厚實自己的文化功底,領略做人的美德,增添工作本領,受用無窮。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盡快掌握古詩文的涵義,使其長留心中呢?我覺得背誦是其中不可缺少的方式。現就我在教學實踐中指導學生背誦古文的方法做點初探。
一、感受節律,瑯瑯上口
魯迅在三味書屋讀私塾時,“笑得前俯后仰”,“把頭拗過去”,搖頭晃腦地背下了不知所云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事隔數十年,尚能倍感親切地倒背如流,這是受到節律的影響,假如他老人家在私塾里一本正經地“秩秩、斯干、幽幽、南山”,那他在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哪怕搜腸刮肚也無處可尋了。在授《陋室銘》新課時,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自由朗讀,三遍之后,讓學生嘗試背誦,100%都能背下1/3,80%能背下全文1/2語句,學生在享受語感的時候,有了輕松愉悅的體驗,這全源于文章的韻律之美。我們可從以下兩方面找節律。①從駢句中找節律,駢句中尤其是排比句,句式相同,結構相似,內容相關,一氣呵成。當學生掌握了首句的節律之后,能很輕松地說出下面一句,如《童趣》“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可以作一個句組連貫而讀,形成語感之后,自然背下。②從韻腳中找節律。如句群“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無絲竹之亂耳,無案贖之勞形,可以調素,閱金經”可以作一個句群連貫而讀,“ing”的韻律總會讓你揮之不去。吟詠之余,仿佛一首旋律低回的歌,“唱”出了樂趣,豐富了體驗,提高了記憶。
二、利用句式,速記成誦
文言文中有不少整齊的句子,它們結構相同或相近,這些句子給人節奏鮮明、一氣貫通的感覺,我們可以利用它們在語音、節奏上的優勢,專門來記憶它們,記憶的效果要比和其他的內容混在一起好得多。比如《大道之行也》文中有:“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就可以用這種辦法來記憶。例如,背誦課文《口技》中有這么一段文字先用排比句式“百千……百千……百千……聲……聲……聲”,接著用“頂針”句式“人……手,手……指……人……口,口……舌……”生動地描寫了發生火災時人們驚恐萬狀的忙亂場面。所以,我們只要按照作者所用的這種句式特點逐句對照,上勾下連,背誦這段文字同樣是不太困難的。
三、情境再現,原文描述
文學藝術作品之所以能被人們欣賞,那是因為它有“再創造”功能,人們可以通過再創想象來演繹作品的“本來面目”,盡管欣賞者有一定的差異性,但對背誦來說,都是同樣的穩定而有效率。
背誦《核舟記》中描述船頭三人動作神態的文字,可以讓三位同學分別扮演東坡、魯直、佛印,通過表演“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佛印“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豎其左膝”這些惟妙惟肖的動作,然后進行記憶,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經情境再現,讓學生把“死”的字,對應為直觀可感的(模擬)實物,親近了生活,強化了記憶。表演再現方法已被越來越多的老師認為是“語文教學中一種有效手段”。在“情境再現,原文復述”的指導中,可以借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用視頻或圖片形式展現情境。當然,要相信學生的創造潛能,大膽放手。我曾用40分鐘的時間讓一個班的學生嘗試改編課本劇《孫權勸學》,再讓同年級另一個班的學生用常規上法學習《孫權勸學》。實驗表明,用改編課本劇的學法學習的同學當堂背誦合格率和掌握翻譯合格率比常規上法要高出很多。且不易遺忘。
四、根據課文線索背誦
文章的寫作線索有寫人線索、敘事線索、抒情線索等。《桃花源記》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展開記敘,從發現桃花林、進入桃花源寫起,以他出桃花源、再尋桃花源而告終,按照這一線索就比較容易記憶。背誦《陋室銘》,可按題眼“陋”這一線索來記憶,文章先寫居室環境和日常生活的“陋”,再用作者的陋室與古代名室相比,寫得層次分明。
另外,學生可以根據記憶周期來進行安排背誦時間,就可以減少遺忘,達到長期記憶的效果。因此,在學生明確了背誦任務后,按照這個記憶周期進行鞏固循環,就能有計劃的、輕輕松松地將這些古詩文爛熟于心了。“科學研究表明,人每天有四個高潮記憶點:第一點是清晨六至七點,第二點是上午八至十點,第三點是傍晚六至八點,第四點是臨睡前一兩個小時。”因此,我建議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充分利用晨起和臨睡前的時間背誦,以期收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總之,我們應該重視朗讀背誦,不能失之偏頗。蘇軾說:“舊書不厭百回讀,讀熟深思子自知”。當一篇文章被學生背得滾瓜爛熟之后,反過來對文章的理解起到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效果。在古詩文的背誦指導實踐中,教師還應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要引發學生的興趣,根據文章特點,選擇指導方法適時誘導,使背誦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使整個古詩文教學效率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