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鴻鷹
摘 要:對于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義務教育的要求,體現了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訴求。于德育來說,需要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初中語文課程教學理所當然是進行德育的沃土。本文試探如何通過語文教學進行德育教育。
關鍵詞:初中語文;德育教育;培養策略
我國義務階段的語文課程的開設,在一定程度上起著對學生德育和思想素養的培養作用,盡管語文教學的本質并非在此,但是眾所周知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的特點,于無形之中對學生道德的教育和規范是十分明顯的,同時起著一定的效果。義務教育階段旨在讓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實現健康的成長,將德育放在第一位的,由此可見德育的重要性,也足以看出對德育的重視程度。初中語文教學通過培養學生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逐漸形成語文素養,語文素養中就包含著高尚德行、道德精神的培養,同時,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需要通過德育引領學生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養成良好的行為操守,這對于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無疑是極為有影響力的。
當今社會風云變幻,外部環境同樣會影響到學生的成長。學生學習壓力大、任務重,對學生各方面同樣有影響。諸如此類的影響,如何讓學生規避,就需要教師通過德育加以正確引導,不斷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德育在語文教學的沃土上進行比在其他學科中加以滲透要更有效,純粹的德育教學可能會讓有效性降低,學生也并不能真正心領神會,切實落實于實踐中。因此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有其獨特價值和意義。本文先就對如何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進行闡釋,并在此基礎上注重探討具體的培養策略,以期實現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培養,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
一、初中語文德育培養的內涵
德育培養雖不是初中語文教學的本質,但卻是其重要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教材中所選擇的優秀作品,在適當的切入點中培養并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新課程改革在課程標準中提出三維目標,其中之一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就深深體現了德育的內涵。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是潛移默化的通過語言文字,在字里行間中不斷深入,引領學生在精神上得到陶冶,不斷和優秀的作家作品“談話”。德育的內容被教師與教材相結合,并通過適當的方式得到展示,學生以全新的面貌去學習和接受,是積極主動的,這樣學生不僅學習和掌握了語言文字,又在無形之中接受了德育的培養。
初中語文課程中所選篇目無不是古今中外名家名作,代表了人類共同的道德共性和精神追求,此外,新課程改革后的初中語文教學煥然一新,先進的教學理念、創新的教學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給予學生最廣闊、最自由的學習空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體現和張揚。這對于在語文教學中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德育,更能夠深入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的提升。
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道德培養的策略
經過較為深入地分析初中語文教學德育培養的多方面因素,足以說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的可行性很高。以下是我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對具體培養實踐操作的策略探討:
(一)找準切入點是關鍵
發掘教學內容,找到與品德教育相契合的點是第一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并不是隨意的,需要教師在深入研究初中語文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發掘出適當的滲透點,只有契機合適,才能實現德育的效果得到發揮。不同年級、不同學期、不同單元和不同課文,應該要注意其中德育的側重點,同樣應該考慮到學生特點和水平。因此,切入點的尋找是必要而關鍵的,同樣是需要考慮多方因素的,滲透的恰當到位與否,需要教師摸清學生的情況并找準切入點。
(二)結合新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過程中實現自主感悟和自我升華
新課程下的新型學習方式,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會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機會,因此,要抓住這樣機會讓學生自主去感受、感悟,并最終得到陶冶和提升。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和主人,這是毋庸置疑的,德育的培養光靠教師一人之力是不行的,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學生在此基礎上能夠逐漸主動去接受德育,以學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去踐行德育,需要教師設計好流程,為避免流于形式,教師可以在最后通過學生發言談感受,促進學生相互交流,更進一步保障德育的達成。學生相互交流和影響同樣起著潛移默化的功用,畢竟學生作為一個團體,其感受力大致相近,容易引起共鳴。由此看來,這不失為一個提升學生道德素養好的途徑。
(三)與時俱進,符合時代的發展和要求
德育內容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行作相應的調整,例如當今時代對孝道理解和定義與傳統文化中的孝文化差異十分明顯,因而,教師要教學中應該意識到這一點。德育培養要與初中語文教學相切合,不能偏離甚至于違背,傳統孝道文化,在今天看來有些需要剔除和鼎新,所以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要求。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德育不能與生活實際相脫離,應該緊密結合生活實際,在其中挖掘相符的案例來支撐和補充德育。如果不順應時代、不遵循語文教學要求,那么德育就顯得沒有任何意義,對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也就沒有積極的作用。
(四)注重從學生的自身出發
由于當今初中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都比較優渥,生活現狀決定了不少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節約的品質和精神,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時,教師要從學生自身出發,并最終回到學生中去,這樣既能夠確保方向性的正確,又能夠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由于社會的進步,學生衣食無憂,生活得很幸福,在學習和生活中難以找到適當培養德育的基礎,所以,教師有必要為其創造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去親身體驗和感受。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比如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社會中特別是底層中去,教師的說不如學生的做,實踐對學生的培養和提升是最好的選擇,所以教師應該適時選擇。
總之,由于義務教育的特點和要求,德育滲透于初中語文教學中是能夠很好地發揮成效的。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培養,需要教師關注學生、把握語文教學、重視時代發展,這樣才能夠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隨著初中語文教學的發展,德育培養將會得到不斷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