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琴
摘 要: 石頭畫是符合農村小學美術教學發展要求的鄉土教學資源。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及興趣,引導學生欣賞石頭中的自然美、發現美、創造美、欣賞美等,進而將其運用于教學中,實現農村美術教學的教學目標,完成新課標規定的教學任務。文章根據對農村小學石頭畫的教學研究進行探索,以期對日后的農村小學美術教學有所啟示。
關鍵詞: 農村小學 石頭 石頭畫
石頭是花鳥畫中重要的題材,凡寫意花鳥畫都可配以石頭。花鳥畫中的石頭與山水畫中的石頭是有區別的。在傳統藝術中,對石頭的審美欣賞有瘦、漏、空、透、奇、怪的標準,其力和勢是至關重要的,是有生命力的,可以增加畫面的意境和意趣。石頭畫造型獨特、貼近生活并且源于生活,所以受到學生的喜愛。石頭可以說是隨處可見的,特別是在農村。同時,石頭是偉大的,它們都是風雨不催的。筆者根據教學經驗,分析了農村小學石頭畫法的教學對策,并且提出了建議。
一、農村小學石頭畫的存在意義
農村小學開展石頭畫教學,是指在農村小學中,教師因地制宜,選擇石頭等自然材料,將其帶入美術教學中,既能充分實現教學資源的擴充,又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實現美術教學的發展目標。概括而言,將石頭畫法帶入農村小學美術課堂,具有如下幾方面的意義:首先,石頭畫法能夠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結合學生生活就地取材,符合美術教學的意義,能夠全面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實現教學的發展;其次,作為一種鄉土資源,能夠豐富小學美術課堂。石頭可畫、可雕、可琢、可拼,運用面廣,適合小學生自由發揮想象,能夠全面實現美術教學的突破。
二、帶領學生欣賞石頭中的自然美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帶領學生欣賞石頭中的自然美,發現美、欣賞美,不僅是幫助學生在運用石頭制作成美術作品之前了解石頭本身,更是美術學習中藝術欣賞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學生要欣賞蘊含在石頭中的自然美,才能切實地發現美。在對石頭的觀察與把玩中,能夠發展蘊藏在石頭紋路中的美,并且能夠感受到因為自然的變化而形成的天然的修飾。在農村地區,兒童每天都在與石頭進行交流,而真正能夠發現石頭中的神奇之處的卻少之又少。只有學生眼中有景色,才能做到欣賞。美術教學,要通過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塑造與審美引導,使學生關注到石頭中蘊含的美,進一步探索與開發,如果學生不能欣賞其中的美,便無從談起開發創造[1]。
三、引導學生發現美
教師要引導學生欣賞自然界的石頭,以一種發展的眼光尋找石頭美的不同角度。例如,一方面,石頭是大自然的恩賜,本身具有自然的痕跡,每一條痕跡上,都留有自然界的手筆,有些像桃子,有些像心臟,這些形狀各異的石頭都是自然界鬼斧神工的產物。在美術教學中,教師還能夠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運用石頭。發現美不僅要發現石頭本身的美,還要根據學生的熱點,進行全面的探索,發現更深層次的美。另一方面,引領學生發現美的過程,也要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策略性思考,充分開發想象力,及時做出判斷,尋找欣賞自然美的途徑。在尋找欣賞石頭美的途徑中,需要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只有以興趣加以引導,才能切實實現教學的突破,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對美的探索。否則學生對于美的追尋都是基于教師的,往往缺乏直觀感受的環境,完全憑借教師的講解加以構建,缺乏自主創新與思考的內容。引導學生發現美,就是要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視角出發進行創作[2]。
四、組織多元化的教學活動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年齡,指導學生自主創作一些有特色的石頭畫,開展一些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在班級中可以開設石文化展覽中心,并且持續總結相關的教學經驗,在實際教學中融入特色活動的案例和資料。第一,教師可以組織石頭作品展示會,在展示會中,展示優秀的石頭畫作品,并且在現場組織石頭畫創造比賽,利用這種手段展示學生的成果,并且鼓勵他們相互分享創作的樂趣和經驗。通過這種方式,切實增強學生的信心,并且讓他們獲得一定的滿足感,顯著提高學習興趣,鼓勵學生之間交流作品,發展審美能力,提升欣賞水平。第二,組織班級的學生開展各方面的比賽。比如舉辦石頭畫創作大賽、石頭花成果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可以積極交流經驗,并且聽取教師的總結。第三,利用石頭作品體現校園的文化特色。教師可以結合學校活動和美術課程,通過展示、表演、制作和策劃,讓學生體會環境和傳統文化及美術的關系。比如學校可以設置石頭說話墻,展示學生的優秀作品,并且讓學生通過石頭訴說自己的心情,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3]。
五、農村小學石頭畫技法
1.石頭有陰陽向背,為求形式感,可分三面、兩面、一面,上白下黑,上疏下密,疏白為陽,黑密為陰。根據畫面需要可大可小,可高可低,可縱可橫,可直可斜,可方可圓,可繁可簡。用筆要揮灑自如,靈活多變,中、側鋒互用,重筆法,濃淡干濕,勾皴點擦,潑破,虛實松緊,一氣呵成,渾然一體。
2.勾皴法畫石:是一種比較概括、明快的方法,發揮線條的張力和審美趣味,虛實相生,頓挫轉折,中側聚散,順逆拖拉,隨形就勢。皴擦為石之紋理,增強石頭的立體感,邊勾邊皴,外形線實,內皴線虛,氣韻貫通,生動活化。
3.勾填法畫石:勾好石頭后添加色墨,以豐富石頭的表現形態。填色墨要注意筆筆見筆觸,不可隨意亂涂,雜亂無章。
4.潑墨法畫石:用色墨潑出石形,墨色渾化生動,但注重用筆,筆是筋骨,墨是肌膚,筆得形似,墨得神韻。巧妙用水,使之淋漓蒼郁,濃淡相宜,干濕得當,濃不凝滯,淡不浮薄。在潑中見蒼潤之氣,雖干猶濕,妙留空白。
5.破墨法畫石:色墨潑后,趁濕用干重墨破。可勾,可皴,可擦,可點,筆墨變化莫測,趣味無窮。可一次破,也可多次破,須控制好畫面效果。
6.點苔:自然界中的石頭上多苔點,變化多端豐富。國畫中點苔時,可用各種筆法去點,形態各異,攢三聚五,若即若離,含蓄而且生動。點苔要有傳神點睛之妙,可點于敗筆之處以遮丑破敗,筆弱乏力之處以強筆助勢,破除呆滯之感以增加活力。
7.畫山石分為勾、皴、擦、染、點五個步驟。從山石的形態看,有石塊、石坡、石壁、石崖、峰岳等。從山石的構造來說有土質山和石質山之分。不同的石質和構造決定了不同的表現手法,從而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和流派。有披麻、折帶、解索、牛毛、卷云、斧劈、豆瓣、釘頭等,這些都是古代畫家對自然現象長期觀察提煉出來的筆法符號。這些符號可以幫助我們主動表現山石的形態。清代的王原祁、王時敏、王鑒一生只用了披麻解索兩種皴法,卻畫出了那么多影響深遠的畫,可見筆墨技法的深邃。
但不同人的筆性對同一種皴法的表現也不同的,比如黃公望和四王所使用的都是披麻皴,然而他們的畫確格調不同,黃公望的風格和意境更高一籌。這主要是由于畫家的個性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筆勢和筆性。另外,相同的筆法在不同的紙質上所形成的風格是不同的,比如生宣和熟宣,宣紙和絹。同一筆法所呈現的不同形態還與行筆的快慢和節奏有關。山石的表現以重復為主,因此筆墨的濃淡變化更重要,否則一定呆滯。皴法是表現山石的一種方法,并不是僵死不變的,這一點在寫生中就會體會到。
在小學教育中應用石頭畫教學,并且開發石天資源,符合當前農村的實際情況,并且有利于小學教育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承擔責任,利用石頭藝術切實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王小紅.淺談“色調”在水粉畫中的重要性[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3):65-66.
[2]張開升,戎永祥.把握美術學科“三性” 構建有效課堂教學[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3):45-46.
[3]楊小勇.古滕的民間美術[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22):65-66.
[4]徐夕人.插畫表現形式的分析與思考[J].大舞臺,2015(10).
[5]朱家嫡.淺談齊白石繪畫中半為圖畫半為詩的表現形式[J].赤子(上中旬),2016(20).
[6]康德瑞,吳馨.插圖在立體書籍中表現形式的應用與研究[J].大眾文藝,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