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明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這體現了數學教學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讓知識的生成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而不能盲目地拔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 學生 認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70
教學要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為準,要以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主線,在學生認知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學生才能更好地對知識進行感知,從而理解和掌握學習的內容。學生的認知體現在以生活為背景的前提下,既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又要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教學才能體現出針對性和實效性。落實到實際教學中,就需要教師在上課前調查好“哪些是學生已經掌握的,哪些是學生所必需的”,正所謂“不打無準備之仗”,只有真正了解了學生,才能使教學做到有的放矢,從而脫離課堂固定模式的俗套。
一、尊重學生的數學現實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說過:“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睂W生已經知道了什么,這就是學生的數學現實。學生的數學現實不僅包括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還包括學生已有的活動經驗和已有的知識積累,為學生尋找到學習新知的基石,讓學生的學習處于“最近發展區”內??梢?,數學課堂教學中準確把握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準確定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很重要。不管是基于經驗的數學活動還是基于舊知的數學活動,學生的數學現實是自主建構認知的“起點”和“固著點”。在建構的過程中,“起點”是否定得準,“固著點”是不是清晰,是不是具有自生、促生能力是數學活動實現有效建構的重要保證。
二、注重培養小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數學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學生從會發現問題到發現有質量的問題是一個逐步前行的過程,是需要進行長期指導,反復訓練的。
(一)提供發現問題的示范
學生是從模仿開始的,如果教師善于提出認知水平高的問題,學生會以教師為榜樣,發現的問題質量也較高。因此,教師要言傳身教,不僅要鼓勵學生發現問題,還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為學生的發現問題做出示范。長此以往,在教師的熏陶下,學生潛移默化,發現的問題自然不會表面化、膚淺化。
(二)要發現得有價值
問題的發現要“準”、“精”。對認真思考能解決的問題就不需要提問,要鼓勵學生對一些查閱資料也未能解決的問題進行多提問。在學生發現了有價值的問題時,教師不僅要及時地表揚,還要讓學生將發現問題的過程與其他同學分享,讓更多的學生也能發現有價值的問題。
(三)教師要起到好的指導作用
學生發現的問題可能在表述上不夠準確,在把握上可能也不夠精準。此時,教師要進行適時地點撥,指導學生把握關鍵。在學生閃爍思維火花,卻是“霧里看花”時,教師的啟發會帶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數學課堂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思維中閃亮的火花,積極引導,把這些有價值的問題應用于課堂教學,為促進課堂更精彩的生成服務。
三、注重培養小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是一種獲取信息,提煉信息的活動。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學生濃厚的觀察興趣
以故事引趣。學生對故事具有一種近乎天然的向往。數學具有自身的魅力,數學美集中在數學的簡單、統一、對稱、奇異等方面。數學圖形所展現的外在形式美、數學的抽象概括性所體現的簡單統一的內在美、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所呈現的對稱美、數學思想所表現的奇異美的原則。這些數學美如果經過老師故事性的引導,就能激發學生對觀察的濃厚興趣,激勵學生求知的強烈愿望。例如某次課本例題本來是“小紅去買水果、買文具”,剛好利用學生現實中馬上要進行的秋游,把班長引入主角,幫大家去超市采購商品,學生一開始就積極的投入課堂,投入思考,努力地觀察每一條信息,思考每一個問題,達到了有效教學的目的。
(二)常規中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
小學生在心理上缺乏觀察事物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在掌握知識經驗的水平上缺乏觀察的能力。
首先,要引導學生在觀察時把握合理的順序,養成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體的觀察習慣。例如數線段,數正方形這類找規律的知識,一定要不時地引導學生有序思維,數線段可以先以一個點作為基點,數出所有線段,再以另一個點作為基點,循序漸進;正方形則可以先觀察單個的,再觀察組合的。借此引導學生認識有序觀察事物的合理性與重要性。
(三)養成良好的觀察品質
觀察不是消極地注視,不是被動地感知,而是一種“思維的知覺”,是智力發展的基礎。因此,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時,必須十分重視觀察的目的性、全面性、精確性和深刻性等良好觀察品質的培養。
四、注重培養小學生的思考能力
數學作為一門思維性很強的學科,其思考力是學生最值得保護和培養的能力,是學生認識世界、應對人生挑戰的力量,思考力越強大,這種力量也越強大。因此,我們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考力,要鼓勵學生應用與實踐,其實也是為了給學生創造思考和想象的條件。
為什么有些孩子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講起來“頭頭是道”思路清晰,有的人卻“一知半解”。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缺乏應用和實踐的能力。這就如同爸爸媽媽給孩子講多少次自行車怎么騎,孩子還是學不會騎自行車。所以,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思考力最有效的途徑就是給學生布置真實的、真正的任務。例如,在數學教學中給學生布置一些綜合性的任務,比如統計生活中的物價,畫統計圖,讓學生在生活中去尋找所學的單位,計算家里的費用開支。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反思與創造力一定要打破“標準答案”、“唯一答案”的桎梏,這點在數學教學中雖然有限制,但在方法的多樣性上可以下工夫。課堂上要鼓勵、培養敢于質疑的精神與素養。
不論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提升學生的反思與創造力都是教學的主要目標。同時,小學生的創造力也是一種能力和品質,需要不斷地積累和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