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劍平
【摘要】翻開高中語文教材可以發現,其中蘊含大量的古典詩歌。這些詩歌不僅記錄了我國的歷史、文化與民俗,體現了我國古代詩人的智慧,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的“志”。對高中生文學素養、審美感受力與鑒賞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促進意義。但分析以往的高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發現大部分教師教學質量不高且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導致其學習效率不高。而本文就對高中語文古典詩歌“言志”教學進行一些分析。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典詩歌;“言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古典詩歌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大量的民俗文化與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與精神財富。但由于文化歷史悠久、意象模糊,且部分教師教學方式過于陳舊、單一,導致學生學習興趣與效率不高。為改善這一情況,在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中,教師應貫徹、實踐“言志”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回歸并引導學生繼承古典詩歌中詩人表達出的“志”,鼓勵學生可以學以致用,借古人之詩言自己之志。以下,筆者就對高中語文古典詩歌“言志”教學提出相關教學建議。
一、知人、知世,論其詩
眾所周知,詩歌的內容為詩人的所思所想,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通常,詩歌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與人的精神境界。我們可以從詩歌的內容上,分析并了解詩人的品質與人格。但是,在以往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受應試教育影響與高考造成的壓力,大部分教師將分數作為教學中最重要的內容,忽視了學生對詩歌的認識與理解,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為改變這一情況,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相關教師應改變傳統“字句翻譯、詩歌背誦”的教學方式,重視對詩人所處時代背景與詩人一些情況的講解。使學生在知人、知世的基礎上對詩歌進行解讀。以屈原的《離騷》這首古典詩歌為例。通常,大部分學生初次看到這么長的詩歌,想到既要背誦又要默寫、翻譯,就會感到頭疼。對此,教師應積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感興趣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古典詩歌的學習中。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將屈原所處的時代背景(中國戰國末期楚國)以直觀、生動的形式呈現。同時,可以為學生詳細介紹一下詩人屈原。讓學生在對社會環境、詩人有一定理解的基礎上學習詩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即詩人心中所想就是志,而心中之志受情感觸動會轉化為語言,詩人說出的語言就是詩。由此分析可知,在古典詩歌中,詩人的情感與理趣是詩歌的核心內容。但是,在傳統的高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意識到對詩人情操與品德的解讀。但是忽視了對詩人個性、詩中詩人所表現的情感與理趣的分析。在新時期古典詩歌教學中,教師應重視這一問題。
以高中語文白居易的《琵琶行》這首古典詩歌為例。詩人在寫作的過程中用了大量的文字來描述琵琶女的事跡。如對琵琶女高超琴技的描寫、對琵琶女不幸經歷的描寫等。教師在講到該首詩時,可以提問學生:“詩人為什么要寫這首詩呢?難點僅僅是因對琵琶女不幸的遭遇感到同情嗎?”教師可以為學生留出自己思考和學生共同討論時間。在學生討論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該詩的創作背景,讓學生發現詩人正巧剛無辜被貶,此時與琵琶女可以說“同是天涯淪落人”。這樣學生就可以很容易理解詩人的心情與情感,進而可以理解詩人正是將自己的經歷與琵琶女的經歷聯系起來。此詩不僅抒發了詩人的不滿、憤慨之情,同時揭露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官僚腐敗,以及多數人才被埋沒、民生凋敝的現象。
三、情動于中,體物動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我國古代詩人在詩歌創作中常用的寫作手法。因此,為使學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在“言志”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對詩中景物的解讀,引導學生融入詩人詩句的情境中,體會詩人所抒發的感情。
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全詩短短100字,明確的講述了詩人“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以及“歸去如何”,且結構完整、思路清晰,非常值得學生學習。分析本詩發現,詩人借助“塵網”“樊籠”來比喻官場,甚至將原本在官場生活的自己比喻為“羈鳥”和思鄉的“池魚”,表現了詩人對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另外,詩中還描寫了大量的景物,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等,體現了詩人當前生活的清幽、安定、和諧、寧靜,從這些景物中可以感受到詩人對田居生活的喜愛。同時,詩人采用了白描的手法,不加烘托,描畫出了鮮明生動的形象。由此可見,詩人雖曾身居官場,但可以返璞歸真,且淡泊名利,具有高尚的品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將詩句情境呈現,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四、多元解讀,辯證分析
在傳統的高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中,為幫助學生加深對詩歌的認識與理解。大部分教師通常采用賞析、朗誦的方式以引起學生的共鳴。這樣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詩歌教學質量的提升。對此,在當前古典詩歌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解讀,鼓勵學生以辯證的方式對詩歌進行分析,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全面提升。
以杜甫的《登高》這首詩為例。教師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課前提出問題:“詩人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創作了本詩,本詩寫了什么內容?”借助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穿越歷史,實現與詩人的對話。以此加深學生對教學知識的理解。另外,在詩歌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辯證分析。如《登高》一詩前四句寫了寂寥的景致,后四句抒發作者悲哀之情。對此,教師可以提問學生:“難道詩人已意志消沉,只會怨天尤人了嗎?”引導學生對以上問題進行分析,并做出自己的評價。通過這樣的形式可以提升學生學習效率,使學生深入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情感與思想。
參考文獻
[1]張敏敏. 立足“詩言志” 探究情與理——淺議古典詩歌教學內容的確定[J]. 課外語文,2016(6).
[2]李玉民. 把握意象 體味情感——淺談高中古典詩歌鑒賞之意象教學[J]. 中學語文,2016(18).
(編輯:龍賢東)